關於南獅的起源和演變過程,正式的記載很少,民間卻有很多傳說。最流行的就是“年”獸食青。相傳中國南方廣東一帶在遠古年代經常發生瘟疫,死人無數,但幸而每次瘟疫發生不久,便有一隻神獸出現。這隻神獸叫作“年”,行動如雷鳴電閃,它一出現,瘟疫便很快消失了。由於“年”對人有很大的幫助,人們便在農閑時節,用竹篾和彩布紮成“年”的樣子,配合雄壯的鼓樂,到各家門前舞動,以鎮妖驅邪,討個吉利。因“年”喜食蔬菜,於是家家戶戶均在門前放置蔬菜一盤,以備“年”采食。日久年長,人們發現紮製的“年”的形狀很像獅子,便把它稱為“醒獅”,而采食蔬菜稱之為“采青”。從此,舞獅避邪慢慢在廣東特別是珠江三角洲一帶形成了風俗,“年”獸采青演變成了舞獅子的一個表演情節。有些人家為避免獅隊看不見“青”而遺漏不采,還將青菜用竹竿高掛門前,並附紅包一封,以酬謝獅隊舞獅辛苦。時至今日,南海大瀝鎮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十四,還原封不動地保留著這一風俗。
另一個傳說是舞獅拜年。明代初年,廣東佛山地區出現了一頭怪獸,每逢年終歲末時出現,到處糟蹋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堪其苦。後來,人們想了個辦法,用竹篾紮成許多獅子,並塗上各種斑駁顏色,事前一一布置妥當。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奮舞,怪獸見了驚恐萬狀,掉頭就跑。從此,當地鄉民認為獅子有鎮妖除邪之功和吉祥之兆,都希望獅子能到自己家門前舞動一番,以消除災害,預報吉祥。於是每年春節,挨家挨戶舞獅拜年,漸漸形成風氣,為了迎接醒獅來臨,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掛上生菜、紅包。獅子舞動,舉首銜去紅包吃掉生菜,這一過程就叫采青。
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麵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引獅人逗引獅子時,頭戴大頭佛麵具,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
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作為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裏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1.龍舟——紅旗斜插剪波來
1)龍舟溯源
古代關於龍舟競渡的起源有著各種各樣美妙的傳說。實際上,龍舟競渡同其他遊藝活動一樣,也起源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在古代,中國南方水網密布,人們以舟代步。節日裏人們劃船走鄉串寨,碰到一起常常要比試一下劃船,看誰劃得快。這種活動年年相襲,並流傳下來,形成最初的競渡習俗。後來又由於宗教的盛行,人們受“龍神”觀念的影響,將舟船做成龍形,在龍舟競渡中注入圖騰、祭神等宗教性內容,但龍舟競渡從根本上說仍然是一種傳統的娛樂活動。
(1)躲避水怪龍舟最早出現可追溯到周穆王乘“鳥舟”的傳統習慣。《穆天子傳》中記載周穆王乘坐鳥舟在河麵上漂浮的情景。後來到了春秋晉景公時期,乘坐龍舟的人開始多了起來。那麼,人們為什麼要將龍舟的船頭刻成鳥形和龍形呢?這實際上與古代水神“河伯”有關係。傳說河伯又叫馮夷,因渡河淹死了,被天帝封為水神,他曾化為白龍在水中遊戲,卻不料被後羿射瞎了左眼,從此對人存有報複之心,但河伯卻對遊於水上的水鳥和龍不傷害。古人出於這種迷信心理,在下河遊泳時,都將自己假扮成龍的樣子,以避水怪。而乘鳥舟龍舟也出自同樣的心理。
(2)紀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春秋時期的名臣,他跟著晉文公重耳出逃,曾經割掉自己身上的肉給重耳充饑,可以說是和重耳患難與共。重耳做了晉文公後,論功行賞的時候卻偏偏遺漏了這位忠臣。等晉文公想起來去找他的時候,他卻躲入深山,避而不見。晉文公這位流亡國外數十年的君主行事方式也與眾不同,當即就下令燒山,要逼介子推出來。而介子推則更固執,他抱著一棵樹,寧願被燒死在那裏,也不肯出來接受這遲來之賞。晉文公見把介子推燒死了也沒有達到目的,隻好下令以後每年在介子推被燒死的這一天,全國上下不得生火做飯,算作是給介子推賠罪。後人讚介子推為“士甘燒死不公侯”,並在這一天用賽龍舟來為介子推求雨熄火,免受焚燒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