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思想對話(5)(1 / 3)

張聖華:馬克思離我們已經有一個多世紀了,他的理論在實踐的過程中有過挫折和爭議,在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背景下,馬克思還有什麼樣的價值和意義?

楊耕:馬克思的理論在一些國家取得了成功,在一些國家有過挫折甚至失敗,很正常。曆史的發展總是一條曲線,更何況有些國家在進行所謂的馬克思主義實踐的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未必正確。舉個例子,馬克思一生奮鬥的目標就是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命題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德意誌意識形態》明確提出,要使無產階級作為“有個性的個人”確立下來。《共產黨宣言》進一步指出,未來新社會的根本特征就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資本論》再次重申這個觀點,即未來新社會就是要實現人的自由個性。這麼一個重要思想或者說基本原理,多少年以來,卻被我們忽視了。在經曆了一個半世紀的曆史運動後,在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社會主義實踐經驗反複總結的基礎上,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以人為本的極端重要性,真正體會到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命題。

我們現在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來理解馬克思的。實際上,馬克思在《德意誌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中就明確提出了民族曆史轉變為世界曆史的問題,並創立了世界曆史理論。按照馬克思的觀點,資本主義及其大工業“首次開創了世界曆史”,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形成了世界市場,而且造就了“世界文學”。馬克思的世界曆史理論為我們正確認識全球化提供了理論指南。我以為,馬克思的世界曆史理論實際上就是一種全球化理論,或者說全球化理論本來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理論,隻是多年來,我們忽視了這一理論。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深化,隨著全球化運動的拓展,我們才發現在馬克思主義中還有一個世界曆史或全球化理論。

市場經濟的背景就更不用說了。馬克思主義就是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產生的。馬克思既肯定了市場經濟的正麵性效應,同時也批判它的負麵效應;既對市場經濟作出了事實判斷,也對市場經濟作出了價值判斷,一句話,市場經濟造就了以對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馬克思的市場經濟理論為我們正確判斷市場經濟的利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我不能同意這樣一種觀點,即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馬克思離我們越來越遠了。相反,我認為,隨著中國市場經濟實踐的深化與拓展,馬克思離我們不是越來越遠了,而是越來越近。借用當代西方著名學者傑姆遜的一句話,那就是,馬克思主義仍具有“令人震撼的空間感”。

毛澤東曾把馬克思主義比喻為“望遠鏡”和“顯微鏡”。遠,表明事物已經存在,但處在我們的視線以外,而望遠鏡可以幫助我們看遠,高瞻遠矚;微,表明事物極其細小,也在我們的視線以外,而顯微鏡可以幫助我們入微,明察秋毫。當今時代的三大曆史潮流,即現代化運動、全球化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都已初步形成或者說初見端倪,而馬克思對這三大曆史潮流都作出了深邃的曆史洞見,並深刻闡述了這三大曆史潮流的內在關係。我讚賞麥克萊倫的觀點,即“走過了19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的曆史都是人類對共同生活新方式的尋求的不可分割、永恒的一部分”。馬克思主義不僅深刻地改變了人類曆史進程,而且仍是當代發展進程極其重要的參與者和強有力的推動者。在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背景下,我們仍然需要馬克思主義這個“望遠鏡”和“顯微鏡”。

張聖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對麥克萊倫的《馬克思傳》進行了重新包裝,使其圖文並茂,試圖讓更多的讀者了解馬克思,使學術化的傳記通俗化。您覺得這樣做有什麼樣的意義?

楊耕:我剛才已經說了麥克萊倫的這本《馬克思傳》在更大程度上是一個思想傳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對這本書進行新的包裝,圖文並茂,我覺得這樣做的意義就在於,這是使學術大眾化的一個很好的嚐試,也是讓馬克思從“天上”回到“人間”的一個很好的嚐試。這個“插圖本”就是力圖將學術通俗化、大眾化,讓“陽春白雪”進入尋常百姓家,使人們了解馬克思的生活細節,了解馬克思與眾不同的特征,用哲學話語來說,就是通過圖文並茂,使人們從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統一中去了解馬克思與他的時代,與他同時代人的關係,並在這個過程中把握馬克思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