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學術演講(1)(2 / 3)

我們應該看到,馬克思關懷的不是抽象的一般人的命運。馬克思發現,如果不能給工人、勞動者這些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被壓迫的人們以真實的利益和自由,人類解放就是空話,甚至淪為一種欺騙。所以,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中就提出“探討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的關係”;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又提出超越“政治革命”的“徹底的革命、全人類的解放”的問題,並認為能夠完成這一曆史使命、擔當“解放者”這一曆史使命的,隻能是無產階級。無產階級本身就是一個需要解放自己的階級,在他身上“表明人的完全喪失”;同時,無產階級又是一個“隻有通過人的完全回複才能回複自己本身”的階級(馬克思語),是一個隻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的階級。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在人類解放的過程中,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無產階級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如果說無產階級是人類解放的“心髒”,那麼,哲學就是人類解放的“頭腦”。“頭腦”不清,就不可能確立人類解放的真實目標,不可能理解人類解放的真正內涵。因此,聯係到政治經濟學研究和人類曆史的考察,從哲學上探討人類解放的內涵、目的和途徑,就成為馬克思的首要工作。這一工作的成果,就是“為曆史服務的哲學”即曆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曆史唯物主義的根本特征就在於,它以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為理論主題,解答“人類解放何以可能”。

為了解答“人類解放何以可能”,曆史唯物主義又必須探討人的本質和存在方式或生存本體。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類曆史的“第一個前提”就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有生命的個人”要存在,首先就要進行物質生產活動,解決像吃喝住穿這樣一些生存的基本需要的問題。這就是說,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生存、人類曆史的“第一個前提”,是人類的“第一個曆史活動”。從根本上說,人就是在物質生產活動中自我塑造、自我改變、自我發展的。正如馬克思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所說的那樣,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人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是什麼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麼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會存在物,人的本質在其現實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換句話說,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社會存在物的統一,而這種統一恰恰是在實踐活動中完成的,直接決定人的本質的社會關係也是在實踐活動中生成的。因此,人通過實踐創造了自己的社會關係和社會存在。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認為,人本身的存在就是社會活動。實踐不斷改變著現存世界,同時,又不斷改變著人本身,包括他的肉體組織、社會關係、思維結構和價值觀念。環境的改變和人的自我改變的一致,隻能被看作是並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可見,人是實踐中的存在,實踐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者說,構成了人的生存本體。

正因為實踐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體,所以,人的生存狀態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處在不斷的建構和改變之中。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這種人的生命活動的異化必然造成人的生存狀態的全麵異化,人與人的關係體現為物與物的關係,不是人支配物,而是物統治人。曆史唯物主義正是通過對現存世界異化狀態的批判,揭示出被物的自然屬性掩蔽著的人的社會屬性,揭示出被物與物的關係掩蔽著的人與人的關係,並力圖通過實踐使現存世界革命化,消除人的生存的異化狀態,從而“確立有個性的個人”(馬克思語)。如果說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是曆史唯物主義的理論主題,那麼,“確立有個性的個人”,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就是曆史唯物主義的最高命題。在曆史唯物主義的視野中,實踐是現存世界和人的生存的本體,是消除異化和“確立有個性的個人”的現實途徑,而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是人的生存和發展的終極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