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學術演講(1)(3 / 3)

這樣,曆史唯物主義就實現了對人的現實關懷和終極關懷的統一。在我看來,這是一種雙重關懷,是全部哲學史上對人的生存和價值最激動人心的關懷。

為了從理論上支撐這一觀點,我願簡單地回顧一下馬克思的思想進程。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就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是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或者說,人以一種“全麵的方式”,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麵的本質”。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提出,要消除這樣一種社會現象,這就是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壓迫他的力量,從而“確立有個性的個人”,使“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並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又提出,共產主義社會將是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再次重申,共產主義社會就是要確立人的“自由個性”,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可以看出,無論是所謂的“不成熟”時期,還是所謂的“成熟”時期,馬克思關注的都是消除人的生存的異化狀況,實現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人類解放是馬克思畢生關注的焦點和為之奮鬥的目標,構成了曆史唯物主義的理論主題。

與唯心主義不同,與“那種排除曆史過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馬克思語)也不同,曆史唯物主義不是以一種抽象的、超時空的方式去理解和把握存在、本體問題,而是從實踐出發去解讀存在的意義,把握人的生存和現存世界的本體。在這個意義上,曆史唯物主義是生存論的本體論或實踐本體論。這樣,曆史唯物主義就開辟了“從本體論認識現實的道路”,解答了“人類解放何以可能”這一時代課題。

一種思想或學說具有什麼樣的價值和意義,關鍵在於它提出了什麼樣的問題。提出問題的廣度和深度標誌著對問題理解的廣度和深度,並決定著對問題如何解決的全部思考。曆史唯物主義提出的“人類解放何以可能”問題是時代的課題,是人本身的問題,是人類曆史的根本問題。無論你是否讚同這一學說,你都不可能回避或超越這一問題的深刻性和根本性。這是曆史唯物主義所實現的哲學變革的根本內容和當代意義之所在。薩特提出,“曆史唯物主義是我們時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學”。我讚賞薩特的這一觀點,而且我比薩特本人更深刻地理解這一觀點。

二、曆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空間:批判的世界觀

我在前麵已經說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是曆史唯物主義的理論主題,而對人類解放的探討又必然使曆史唯物主義去探討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體,探討人類曆史運動的一般規律。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類曆史的“第一個前提”就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而“有生命的個人”總是在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雙重關係中存在的。馬克思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指出,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通過勞動而達到自己生命的生產,或是通過生育而達到的他人生命的生產,表現為雙重關係:一方麵是自然關係,另一方麵是社會關係。這就是說,對人類解放全麵而深入的探討,必然使曆史唯物主義去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社會的關係,從而建構一個新的理論空間。

在我看來,曆史唯物主義對“曆史之謎”的解答同對“人之謎”的解答是密切相關、融為一體的。對“有生命的個人”的理解必然滲透、包含著對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關係的理解。飲食男女本是一種自然現象,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所說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卻是一種社會現象,西方大文學家莎士比亞所描述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同樣是一種社會現象。人類解放的問題不是一個科學問題,也不僅僅是一個“人學”問題,從根本說,它是一個如何看待和處理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關係,即人與世界的關係問題,是一個世界觀問題。反過來說,曆史唯物主義就是從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雙重關係中去把握人本身,解答“人類解放何以可能”這一問題的。曆史唯物主義不是“人學”,更不是人本唯物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