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斷然拒絕普列漢諾夫的這一觀點,這就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都屬於“最新的唯物主義”,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觀點是在費爾巴哈哲學的內在邏輯所指示的同一方向上發展起來的”。在我看來,這是一種無原則的糊塗觀念。它表明,普列漢諾夫從根本上混淆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與馬克思的唯物主義之間的本質區別,不理解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是人本唯物主義,而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是曆史唯物主義。
我們應當記住馬克思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所說的話,那就是,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曆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費爾巴哈去探討曆史的時候,他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在費爾巴哈哲學中,唯物主義和曆史是彼此脫離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費爾巴哈僅僅把人看作“感性對象”,隻是從客體的方麵去理解“對象、現實、感性”,不了解實踐活動的意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把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包括在“舊唯物主義”的範疇之中。與費爾巴哈不同,馬克思把人看作“感性活動”,並從這種“感性活動”出發去理解人本身以及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關係,從而創立了“新唯物主義”,即曆史唯物主義。
從根本上說,整個人類曆史不過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人的實踐活動在時間中的展開。所以,曆史唯物主義從物質實踐出發考察人類曆史,“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馬克思語)。具體地說,人們為了能夠生存和生活,必須進行物質實踐,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為了實現這種變換,人與人之間必須互換其活動,並必然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這就是說,人們的生存實踐活動和“實際日常活動”自始至終包含並展現為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社會的關係,或者說,包含著並展現為人與自然的矛盾和人與人的矛盾,而在馬克思看來,共產主義就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因此,作為“共產主義的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所關注和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就是人們的生存實踐活動、“實際日常生活”所包含和展現出來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問題,即人與世界的關係問題。
馬克思在《神聖家族》中說過,曆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又指出,人的活動包括兩個基本方麵,即一方麵是人改造自然。另一方麵是人改造人。所以,“曆史唯物主義”概念中的“曆史”,是人的活動及其內在矛盾,即人與自然的矛盾和人與人的矛盾得以展開的境域,是人與世界的關係不斷以新的形式得以展現的境域;“曆史唯物主義”概念中的“唯物主義”,是指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構成了人的生存和現實世界的基礎或本體。不必多說了,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出,曆史唯物主義是一種世界觀,而不是像傳統觀點所理解的那樣,僅僅是一種曆史觀。
從形式上看,曆史唯物主義研究的僅僅是人類社會或人類曆史,似乎與自然無關。但問題在於,社會是在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構成了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現實基礎;曆史則是人的實踐活動在時間中的展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隻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製約”(馬克思語)。所以,馬克思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指出,把人與自然界的關係從曆史中排除出去,必然使曆史虛無化,從而走向唯心主義曆史觀。馬克思的這一見解是正確而深刻的。
馬克思在《神聖家族》中說過,實物是為人的存在,是人的實物存在,同時也就是人為他人的定在,是他對他人的關係,是人對人的社會關係。這裏的“實物”是指勞動產品。把馬克思的這段話轉換成通俗的語言來說,那就是,作為物質實踐對象化的勞動產品,“實物”與“實物”關係的背後是人與人的關係,是人與人之間活動互換的關係,或者說,“實物”不僅體現著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且體現著人與人的關係。
有一種觀點認為,曆史唯物主義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從人與人關係的背後發現了物與物的關係。我的觀點正好相反。在我看來,曆史唯物主義的劃時代貢獻就在於,它從物與物關係的背後發現了“人對人的社會關係”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並從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這雙重關係中追溯出人的實踐活動的意義。正是把人與自然之間的實踐關係作為曆史的基礎,曆史唯物主義力圖通過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改變來改變人與人的關係,通過對私有製條件下的人對物占有關係的揚棄來改變人與人的關係,從而“推翻那些使人成為受屈辱、被奴役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係”,“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係還給人自己”(馬克思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