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學術演講(2)(2 / 3)

講到這裏,我們碰到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這就是作為一種世界觀,曆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這是我們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我們應當注意,在實踐活動中,人在按“人的方式同物發生關係”的同時,使“物按人的方式同人發生關係”,結果使自然或物以人的方式而存在,使人與自然的關係成為一種“為我而存在”的關係。這種“為我而存在”的關係是一種否定性的矛盾關係。人要維持自身的存在,肯定自身,就要對自然界進行否定性的活動,改變自然界的原生形態並在其中注入人的目的,使之成為“人化自然”、“為我之物”。與動物不同,人總是在不斷製造與自然的對立關係中去獲得與自然的統一關係的,對自然客體的否定正是對主體自身的肯定。這種肯定、否定的辯證法使人與自然處於雙向運動中:實踐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時,又改造著人本身;在把自然轉化為社會的要素,使自然成為“曆史的自然”的同時,又使曆史成為“自然的曆史”。

人與自然之間這種“為我而存在”的否定性的矛盾關係是最深刻、最複雜的矛盾關係。馬克思之前的眾多哲學大師都沒有意識到這種矛盾關係及其基礎地位,致使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曆史觀“咫尺天涯”,唯物論與辯證法遙遙相對。毛澤東有一句著名詩句:“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在我看來,馬克思就是這樣的“英雄”,思想中的英雄。馬克思之所以成為思想中的英雄,就在於他高出一籌,而他高出同時代思想家一籌的地方就在於:通過對人的實踐活動及其曆史發展全麵而深入的剖析,創立了曆史唯物主義,科學地解答了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關係,即人與世界的關係問題,從而在實現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曆史觀統一的同時,實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這就是說,曆史唯物主義創立之日,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形成之時。

我對列寧的這樣一種觀點持保留態度,這就是,曆史唯物主義是把唯物主義“對自然界的認識推廣到對人類社會的認識”,而“物質的存在不依賴於感覺。物質是第一性的。感覺、思想、意識是按特殊方式組成的物質的高級產物。這是一般唯物主義的觀點,特別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列寧語)。我之所以對這一觀點持保留態度,是因為列寧在這裏把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等同於“一般唯物主義”,並把這種“一般唯物主義”作為曆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礎,這就忽視了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與“一般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

我不能同意斯大林的這一觀點,這就是,曆史唯物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曆史領域中的“推廣和運用”,而辯證唯物主義是一種研究自然界的方法和解釋自然界的理論。研讀斯大林的著作可以看出,在這種所謂的辯證唯物主義中,自然是脫離了人的活動的自然,是從曆史中抽象出來的自然,實際上就是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時所說的那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以這樣一種抽象的自然為本體去建構曆史唯物主義,必然使實踐的本體論意義以及人的主體性被遮蔽,從而悄悄地走向馬克思所批判的“抽象物質的或者不如說是唯心主義的方向”。在斯大林那裏,唯物主義實際上成為一種“抽象的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劃時代的貢獻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被抹殺了。

無論從曆史上看,還是從邏輯上說,曆史唯物主義都不是一般唯物主義或所謂的辯證唯物主義在曆史領域裏的“推廣和應用”。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係中,不存在一個獨立的、作為理論基礎的辯證唯物主義,也不存在一個獨立的、具有應用性質的曆史唯物主義。相反,那種“排除曆史過程”,脫離了曆史唯物主義的所謂的辯證唯物主義不是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就其實質而言,它隻能是自然唯物主義在現代條件下的“複辟”。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所說的,那種排除曆史過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的缺點,每當它的代表越出自己的專業範圍時,就在他們的抽象的和唯心主義的觀念中立刻顯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