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學術演講(4)(2 / 3)

三、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的根本缺陷

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為總體框架的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的確深化並普及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些觀點,但從總體上看,它曲解了馬克思的哲學,忽視了實踐的世界觀或本體論意義,否定了人的主體地位,顛倒了馬克思哲學的總體邏輯。

從邏輯方向看,馬克思創立新唯物主義是從社會到自然的思維運行過程。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們“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曆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結果……甚至連最簡單的‘感性確定性’的對象也隻是由於社會發展、由於工業和商業交往才提供給他的”,擺在人們麵前的是“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曆史”。因此,新唯物主義是從社會存在出發去理解自然存在及其意義的,其立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

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的立足點則是自然,其總體框架是從自然到社會的思維運行過程。“既然自然界是這樣,那麼社會也是這樣”,這樣一種無中介的直線式推演成了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的總體建構原則。用斯大林的話來說就是,“既然自然現象的聯係和相互製約是自然界發展的規律,那麼由此可見,社會生活現象的聯係和相互製約也同樣不是偶然的事情,而是社會發展的規律”;“既然自然界、存在、物質世界是第一性的,而意識、思維是第二性的……是這一客觀實在的反映,那麼由此應該得出結論:社會的物質生活、社會的存在,也是第一性的,而社會的精神生活是第二性的,是派生的……是這一客觀實在的反映”,如此等等。這就是說,在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中,從辯證唯物主義到曆史唯物主義實際上是自然到社會的邏輯運行過程。這樣一來,馬克思哲學從社會到自然的邏輯方向便被顛倒了。這是其一。

其二,從邏輯坐標看,馬克思哲學的邏輯坐標就是主體及其發展,其核心就是按照人的發展來“安排周圍的世界”。與舊唯物主義不同,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把“對象、現實、感性”“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從主體方麵去理解”(馬克思語)。馬克思把“實踐”和“主體”聯係起來講是有深意的。實踐本來就是客體不能滿足主體時,主體改變客體使之適應主體需要的活動,實踐本身就體現了主體的主導作用。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區別於舊唯物主義的原則界限,就在於馬克思哲學強調實踐,強調主體的方麵,強調按照主體的發展改變世界,合理“安排周圍的世界”,從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係還給人自己”(馬克思語)。主體及其發展因此成為馬克思哲學的邏輯坐標。

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恰恰顛倒了這一邏輯坐標,它僅僅從客體的角度來考察“對象、現實、感性”,不理解人與物的關係是一種“為我而存在”的關係(馬克思語),其要害是“見物不見人”。在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中,物質也成了“一切變化的主體”,“人和自然都服從於同樣的規律”。換言之,蘇聯馬克思主義模式具有凝重的機械唯物主義色彩。

其三,從邏輯出發點看,馬克思哲學的出發點是人的實踐。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實踐內在地包含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即人與世界的關係,現存世界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生成和發展的;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本體,人是在自己的實踐中自我生成、自我發展的,人的思維本質上是實踐結構的內化和升華。因此,馬克思的哲學是從實踐出發反觀、反思人與世界關係的。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就是為改變現存世界的實踐而創立的,本身就是對人類實踐活動中各種矛盾關係的一種理論反思。正因為如此,馬克思認為,新唯物主義“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

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卻顛倒了這一邏輯出發點,它不是從人的實踐出發,而是從所謂的“物質”出發去理解和把握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即人與世界的關係,認為社會、人及其思維是物質運動的展開,是物質的不同表現形態,並從“自然發展規律”推導出“社會發展規律”。在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中,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被淡化了,人的主體性、選擇性、創造性被忽視了,社會發展規律在人的活動中的生成性不見了,曆史規律成了一種處在人的活動之外並超乎人的活動之上的預成的、神秘的“計劃”,社會發展因此成為一種“無主體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