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學術演講(6)(3 / 3)

利奧塔德指出,這種重寫現代性的工作在現代化本身中已經進行了很長時間了。那麼,是誰首先批判現代化的負麵效應,重寫現代性的呢?是馬克思。馬克思生活在現代化的第一個高峰期,即從18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開始到19世紀中葉這一時期,是第一個真正對現代化負麵效應進行批判的思想家。

從曆史上看,現代化是由資產階級啟動的,現代化的“遊戲規則”也是由資產階級製定的,到目前為止,已經實現現代化的國家都是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不等於西化,不等於資本主義化,但現代化和資本主義化的確具有曆史重合性。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實際上是對現代化負麵效應的批判。所以,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們在批判現代化負麵效應,在批判資本主義的時候,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現出馬克思,並對馬克思倍加推崇。德裏達指出,不能沒有馬克思,沒有馬克思,沒有對馬克思的記憶和繼承,就沒有未來。傑姆遜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時代“不可超越的意義視界”。此前,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已經斷言,“曆史唯物主義是我們時代不可超越的哲學”。事隔四十年之後,傑姆遜再次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時代“不可超越的意義視界”。這一時間跨度說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超前性。

後現代主義與馬克思主義都批判資本主義,所以,後現代主義者不由自主地想起馬克思,並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的一個必經的思想橋梁。首先把馬克思的名字與後現代主義聯係起來的人,是《後工業社會的來臨》的作者丹尼爾·貝爾。貝爾在他的這本書中指出,馬克思雖然生活在工業社會,但他對後工業社會的“某些重要特征”做了“準確預見”。貝爾用詞很有分寸。此後,西方思想界研究馬克思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關係成為一種時髦,越來越多的思想家關注馬克思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關係。德裏達就是一個代表性的人物。

世紀之交的西方思想界發生了兩個“事件”:一是英國BBC公司進行民意測驗,評“千年思想家”,馬克思位於榜首,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分別列為第二、三、四名;二是解構主義大師德裏達出版了《馬克思的幽靈》。這兩件事被國內一些學者看做是馬克思主義“當代複興”和“世紀凱旋”的標誌。我對這種看法持一種非常謹慎的樂觀態度。德裏達在這本書裏指出,沒有對馬克思的記憶和繼承,就沒有未來。但是,我們應當明白,德裏達是站在解構主義的立場上去理解馬克思主義,同時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來旁證解構主義的。所以,他“醉翁之意不在酒”。

不管怎麼說,在蘇聯、東歐劇變後,德裏達第一個站出來為馬克思主義辯護,非常值得崇敬。按照德裏達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已經成為人類文化傳統,已經轉化為人類集體無意識的一部分,已經轉化為我們的習慣表達了,就像我們傳統文化的作用一樣。什麼是傳統?傳統就是在過去形成、現在還在發揮作用的。過去形成但現在不發揮作用的不是傳統,而是“古董”、“文物”。所以,傳統仍在我們身上發揮作用,我們自覺不自覺地都在用傳統說話,以傳統行事。在這個意義上說,傳統就是我們,我們就是傳統。所以,當德裏達說馬克思主義已經轉化為人類文化傳統時,實際上是說馬克思主義仍在現實中發揮作用。這是其一。

其二,在德裏達看來,馬克思主義通過對資本主義運行機製的解構,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趨勢,並以巨大的超前性預示了當代資本主義“十大潰瘍”的病灶。當代世界的問題在總體上沒有超出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域”,仍處在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及曆史“場域”中,我們的思考和行動都不由自主地置身於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域”中,甚至“仍舊是在用馬克思主義的語碼而說話”,解構主義也不例外。

總之,馬克思主義之所以不可超越,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馬克思主義在我們時代已經轉化為人類文化傳統;二是當代世界的問題在根本上沒有超出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域”。馬克思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關係是一個更大的課題,理應得到更為詳盡的闡釋。但由於時間關係,我隻好把這一闡釋留給以後的機會了。

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