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楊耕選擇哲學是一種偶然,那麼,他選擇馬克思主義哲學則是一種必然。在楊耕的視野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於“現實的人及其曆史發展”的學說,以“有生命的個人”為前提,以改變世界為己任,以實現人類解放、“確立有個性的個人”為目標,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展示出一種對人的現實存在和終極存在的雙重關懷。楊耕認為,這是全部哲學史上最激動人心的關懷。在大學四年學習過程中,一隻“無形的手”,牽引著他不斷走近馬克思主義哲學。
1986年,楊耕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師從汪永祥教授攻讀碩士學位,專業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從此以後,楊耕就在中國人民大學一路“破”了下去:1988年,被破格推薦免試提前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陳先達教授,專業仍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留校任教後,又先後被破格評為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至今,朋友還戲稱他是“破”博士、“破”教授。
對於楊耕來說,哲學不僅是他的職業、專業,而且是他的事業。從“誤入”哲學到“鍾情”哲學,用楊耕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因為哲學本身是一種智慧,它給人的生存和發展以智慧與勇氣,這是一種“大智大勇”。如果說宗教是關於人之“死”的觀念,是講生前如何痛苦、死後如何升天堂的,那麼,哲學則是關於人之“生”的智慧,是教人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有價值和有意義。“哲學問題總是關於‘人生在世’的大問題,探索天、地、人的人與自然之思,反思你、我、他的人與社會之析,追尋真、善、美的人與生活之辨,熔鑄著對人類生存方式的關注,對人類發展境遇的焦慮,對人類現實命運的關切,凝結為對人生之謎的深層理解與把握。”
談到自己的哲學生涯,楊耕最忘不了的就是導師與摯友。“我忘不了我的兩位導師和一位摯友。汪永祥教授把我領進了我向往已久的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他的學術引導力引導我走進‘哲學門’;陳先達教授把我留在人大哲學係,他的思維穿透力引導著我走向哲學的深處;陳誌良教授的‘宏大敘事’能力引導著我走上哲學研究的‘快車道’。”楊耕回憶,三位教授的思想力量和人格魅力形成一種“合力”,深深而持久地影響著他。從此,楊耕在哲學研究上一發而不可收。
的確是“一發而不可收”。從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攻讀碩士學位以來,楊耕先後出版專著12部,其中,《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先後印刷六次,銷售數量已達2萬餘冊,對一本哲學專著來說,實屬不易;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求是》《唯物論研究》(日本)等報刊上發表論文200餘篇;先後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等國家級獎6項,省部級獎7項。這些論著以其嶄新的理論視角、寬廣的理論空間、獨到的理論見解,展示出一種新的理論態勢,引起了哲學界、理論界的關注,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光明日報》曾三次采訪、介紹楊耕的學術研究及其成果;《哲學動態》《學術月刊》《學術研究》《學術界》《社會科學戰線》《中國教育報》《中國時報》《大公報》(香港)及本報等報刊先後發表對楊耕的學術采訪;《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不斷轉載楊耕的論文。
在哲學研究中,楊耕追求的理論目標,是求新與求真的統一;追求的理論形式,是鐵一般的邏輯,詩一般的語言;追求的理論境界,是建構哲學空間,雕塑思維個性。“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我的全部研究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中華民族的複興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這位學者的哲學研究是“在希望的田野上”,但楊耕自己卻說,他“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努力而勤奮工作是他唯一的選擇。
除了擔任北京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跨世紀學科帶頭人之外,楊耕還兼任著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成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首席專家、中國辯證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楊耕自我解嘲說,“盛名之下,有些其實難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