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馬克思

從曆史上看,一個偉大哲學家逝世之後,對他的學說進行新的探討並引起爭論,不乏先例,但像馬克思哲學這樣,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如此廣泛、持久、激烈的爭論,卻是罕見的。而且,馬克思離我們這個時代越遠,對他認識的分歧就越大,就像行人遠去,越遠越難辨認一樣。於是,楊耕開始重讀馬克思。1995年,他在本報明確提出:“重讀馬克思”。

在重讀馬克思的過程中,楊耕經曆了從馬克思哲學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西方哲學史,再到現代西方哲學,然後再返回到馬克思哲學這樣一個不斷深化的求索過程。楊耕回憶,這樣一個“重讀”過程完全是被研究的邏輯牽引著、不自覺地走過來的。當這個“重讀”結束後,他意識到,對馬克思哲學的研究離不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研究,隻有把握馬克思以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演變過程,才能真正把握馬克思哲學的真諦,真正理解馬克思哲學在何處以及何種程度上被誤讀;隻有把馬克思哲學放到西方哲學史的流程中去研究,才能真正把握馬克思哲學對傳統哲學變革的實質,真正理解馬克思哲學劃時代的貢獻;隻有把馬克思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進行比較研究,才可知曉馬克思哲學的曆史局限和偉大所在,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什麼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真理和良心。

在重讀馬克思的過程中,楊耕還涉獵了社會主義思想史,並進行曆史學、理論經濟學和發展社會學的“補課”。在楊耕看來,精神生產不同於肉體的物質生產。以基因為遺傳物質的生物延續是同種相生,而哲學研究可以通過對不同學科成果的吸收、消化和再創造,形成新的哲學形態。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過程看,馬克思對曆史學、經濟學、政治學都進行過批判性研究和哲學的反思,不僅德國古典哲學,而且法國複辟時代曆史學、英國古典經濟學、英國法國“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都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從馬克思主義本身的內容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闡述科學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生成的,實現人的全麵發展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終極目標,又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高原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僅是一種關於資本的理論,而且是對資本的理論批判或批判理論,它所揭示的被物的自然屬性所掩蔽著的人的社會屬性,以及被物與物的關係所掩蔽著的人與人的關係,具有重大的哲學意義。就此,楊耕說了這樣一句形象而又深刻的話:“正像親緣繁殖不利於種的發育一樣,一種創造性的哲學一定會突破從哲學到哲學的局限”。

據此,楊耕提出了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的總體看法。

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終結了傳統哲學,並把哲學的理論主題從“世界何以可能”轉換為“人類解放何以可能”。傳統哲學在對世界終極存在的探究中使存在成為脫離了現實的人及其活動的存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則關注人的存在,對人的異化了的生存狀態給予深刻批判,對人的解放和全麵發展給予深切關懷。為此,馬克思把哲學的理論主題從“世界何以可能”轉換為“人類解放何以可能”,並使哲學從關注宇宙本體轉向關注人的生存本體,從重在“認識世界何以可能”轉向重在“改造世界何以可能”。由此,馬克思主義哲學便終結了傳統哲學,開創了現代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現代唯物主義。

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生存論的本體論,即實踐本體論。人是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維持自己生存,在實踐過程中實現自我發展的,因此,實踐構成了人的特殊的生命活動形式,即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本體。同時,實踐是自在世界和屬人世界分化與統一的現實基礎,人通過實踐為自己創造出一個自然與社會“二位一體”的人類世界,人類世界是實踐的存在。因此,實踐既是人的生存的本體,又是人類世界的本體。這樣,馬克思主義哲學便使本體論從“天上”來到“人間”,把本體論與人間的苦難和幸福結合起來了,從而開辟了“從本體論認識現實的道路”,使工人階級和人類解放得到了本體論的證明。

三是曆史唯物主義是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曆史唯物主義。社會是在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同時,為了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人與人之間必須互換其活動並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因此,曆史唯物主義要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就必須研究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關係,即人與世界的關係。以實踐觀為基礎去探討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關係,即人與世界的關係,使曆史唯物主義展現出一個新的理論空間,一個唯物而又辯證的世界圖景。換句話說,曆史唯物主義不僅是一種曆史觀,更重要的,是一種“唯物主義世界觀”,一種“真正批判的世界觀”。在楊耕看來,辯證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不過是曆史唯物主義這一“批判的世界觀”的不同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