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死而不亡”
有人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見物不見人”。聽到這個觀點,楊耕笑了笑說,這是一種“傲慢與偏見”,而且是一種無端的“傲慢與偏見”。為了說明問題,楊耕簡要回顧了馬克思的思想進程。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就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是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或者說,人以一種“全麵的方式”,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麵的本質”。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提出,要消除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相對立並壓迫他的力量這一現象,從而“確立有個性的個人”。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又提出,共產主義社會將是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再次重申,共產主義社會就是要確立人的“自由個性”,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可以看出,馬克思畢生關注的就是消除人的生存的異化狀況,實現工人階級和人類解放。
“由此,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所說的一段至理名言:‘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麼,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麵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將灑下熱淚。’一個剛剛中學畢業、年僅17歲的青年,似乎為自己寫下了墓誌銘,實際上是為一種新的思想豎起了凱旋門。這是一個崇高的選擇。這個選擇從精神上和方向上決定了馬克思的一生。實現人類解放讓馬克思一生魂牽夢繞。正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文本’中,我看到了一種對資本主義製度的徹底的批判精神,透視出一種對人類生存異化狀態的深切的關注之情,領悟到一種旨在實現工人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強烈的使命意識,體會到一種對人的現實存在和終極存在的雙重關懷。這是‘見物不見人’嗎?”楊耕反問道。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在“維多利亞時代”,距今已經150年。據此,有人斷言,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過時”。對此觀點,楊耕說,“這是一種理解的膚淺和理論的近視。”在楊耕看來,不能依據某種學說創立的時間來判斷它是否過時,是否具有真理性。“新”未必就是真的,“老”未必就是假。阿基米德原理創立的時間盡管很久遠了,但今天的造船業無論怎樣發達也不能違背這個原理。如果違背了這一原理,無論造出的船多麼“現代”,也必沉無疑。
正是由於深刻地把握了人與世界的關係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所以產生於19世紀中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又超越了19世紀這個特定的時代;正是由於所關注和解答的問題契合著當代世界的重大社會問題,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又具有內在的當代意義。也正因為如此,每當世界出現重大社會問題時,人們總是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轉向馬克思。楊耕說了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從一定意義上說,在倫敦海格特公墓安息的馬克思,比生前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埋頭著述的馬克思,更加吸引世界的目光。我深深地體會到什麼叫‘死而不亡’,馬克思‘死而不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