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意到,楊耕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讀範式在學界引起了高度的關注,《理論前沿》發表署名文章評論道:楊耕的解讀範式“提供了一種新的馬克思哲學的理解途徑,突破了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框架,建構了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係,對於我國哲學體係的改革和建設具有突破性意義”。可楊耕自己卻說,這個評價過高,他實在不敢當。

哲學人生

在與楊耕的接觸與交談中,我感到,哲學並不神秘,離人並不遙遠,相反,哲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的確如此。人們當然不是按照哲學生活,但生活中的確處處有哲學,好與壞、福與禍、理與欲、成與敗、榮與辱、生與死……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哲學家看問題有自己獨到的眼界。正是這種獨到的眼界,使哲學家能夠從個別中看到一般,從對立中看到同一,從同一中看到對立,從肯定中看到否定……哲學總是以反思的精神,批判的態度和超越的情懷理解生活、把握人生。”

作為一位哲學教授,楊耕是何看待人生的呢?

涉及個人生活的觀點往往被看作是輕鬆的話題,但在楊耕看來,這個問題不但不輕鬆,相反,還有些沉重。

“人的一生可以有不同的追求,但有一點可能是共同的,即人的一生可以‘過五關斬六將’,也可能‘走麥城’。借用莎士比亞的話,那就是‘光榮的路是狹窄的’。”在楊耕看來,“過關斬將”固然可喜,但“走麥城”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正確地對待它。這裏的關鍵是,要做到“榮辱不驚、波瀾不驚”。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有一定的修養,而要達到這種修養,需要學哲學和一定的經曆。隻有哲學才能真正“看破紅塵”“看透人生”,而經曆本身就是一筆財富。

“當然,這裏有一個矛盾,這就是,當你具有一定的經曆以及由此形成的經驗時,你可能已經步入中年甚至老年了,屬於你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當你年輕而擁有充分的時間時,你往往沒有經曆,缺乏經驗,所以,越年輕越容易犯錯誤。經常聽到這樣一句‘寬宏大量’的話:允許犯錯誤。實際上,不管你允許不允許,是人總要犯錯誤。問題隻是在於,我們不要犯同一個錯誤,更重要的是,要善於‘學習’別人的錯誤,因為我們沒有時間去犯所有的錯誤。”

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無法憑借努力而改變現狀的例子比比皆是。假如生活對自己不公,哲學教授會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楊耕的回答是,相信時間,學會忍耐。“做人必須學會忍耐,有時甚至要忍受你不能忍受的東西,但忍耐是一個人獲得精神平衡的基礎。”一位朋友向楊耕解釋何為“高人”:“痛到腸斷忍得住,屈到憤極受得起。”楊耕說他自己不是“高人”而是凡人,但他非常喜歡並踐行著這兩句充滿哲理的話。

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所謂“人言可謂”者。如何看待他人對自己的議論和評價呢?楊耕的回答是,“我不太在乎別人對我的議論、評價。如果別人說的的確是我的缺點,我努力改正就是了;如果別人說的不是我的缺點甚至是‘惡毒攻擊’時,我也不在乎,因為這不是我的過錯。”楊耕非常喜歡但丁的格言:走自己的路,讓人們去說罷!套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說,那就是,“我就是我”。“所以,當我被別人誤解時,一般不去解釋,因為對明白人,你不解釋他也明白;而對不明白的人,你越解釋他越不明白。在我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塵埃會落定,而‘公道自在人心’。”

馬克思說過這樣一句話:“人要學會走路,就要經過摔跤,而且隻有經過摔跤,才能學會走路。”楊耕認為這句話很樸實,但很深刻,充滿著辯證法。“就我而言,友情與親情、委屈與磨難,都是一筆財富,一筆不可缺少的財富。沒有友情與親情,我不可能成長;沒有誤解與責難,我不可能成熟。我非常喜歡國外一句箴言,那就是,一個成功的人善於把別人扔向他的磚頭砌成他的事業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