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淺談傳播學的學術定位與學科發展(1)(2 / 2)

近年來出現的“傳播學熱”,使得許多領域的研究者們都想往傳播學上靠,希望借助傳播學來拓展本學科的研究領域。於是乎,各個領域的傳播活動和傳播現象都被納入了傳播學的研究範疇之中,各種各樣的傳播學“分支”不斷湧現。比如“政治傳播學”、“文化傳播學”、“藝術傳播學”、“科技傳播學”、“軍事傳播學”、“體育傳播學”、“衛生傳播學”,等等,當然也包括“新聞傳播學”在內。

不是說這些研究不該作,也不是說它們沒有學術價值,而是說如果把各個領域的傳播活動和傳播現象都視為傳播學的內容,如此“擴張”,無形中可能會導致傳播學本身核心觀念和本體理論的“迷失”與“混亂”。因為這些研究成果,充其量隻能說是某一研究領域與傳播學相交叉形成的邊緣學科,它們畢竟還不是傳播學“本身”。更何況還有一些根本與傳播學不搭界的東西也冠上了“某某傳播學”的名稱。

“怪現象”之二,傳播學似乎成了一座“彙賢堂”,好像哪路“聖賢”都可以往裏請,往裏進。

“傳播學熱”引發的另一種現象是,近年來隨著作為一級學科的“新聞傳播學”的發展,“新聞學”與“傳播學”分別作為二級學科,其下屬的三級學科也都在急速擴張。這其中,傳播學似乎更容易被認可,其“包容度”似乎也越來越寬泛。在劃分二級學科的時候,很多人都願意把許多原本歸在新聞學範疇內的一些三級學科納入傳播學之中,如“廣告學”、“編輯出版學”、“廣播電視學”等。其實,按教育部的學科目錄,它們都屬於“新聞學”的範疇,但是現在許多新聞院校已經將它們歸入了“傳播學”之中。而新建立的“網絡傳播學”,以及新發展起來的“傳媒經濟學”、“公共關係學”等,也大都被劃到了傳播學中。

應當說,在目前狀況下,這種劃分對於新聞院校整合與平衡新聞學和傳播學兩個二級學科的資源及力量,保持兩個學科的均衡與協調發展有著一定積極意義,但是無形中它也會模糊和混淆傳播學本身的學科範疇與學科界限,不利於傳播學的準確定位和科學發展。

2.“圈占地盤”?“固守疆土”?

分析上述兩種現象,其實很多情況並非出自傳播學的自願,而是其他學科出於學習和借鑒的需要,自己往傳播學上“靠”的結果。不過有些情況似乎也像是傳播學在主動“圈占地盤”。例如,前些年有的傳播學者片麵強調“新聞學是傳播學的分支”,並提出要“用傳播學取代新聞學”的觀點,就給人這種感覺。

其實,作為新聞學和傳播學交叉形成的邊緣學科——“新聞傳播學”,將其視為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是可以的,因為它同時也可以作為新聞學的一個分支。但是進而得出“用傳播學取代新聞學”的結論就難免顯得偏頗。

另外,像“傳媒經濟學”,也不一定非要歸在傳播學裏,因為新聞學同樣可以從傳媒業管理和經營的角度去研究傳媒經濟現象。

我想,如果確實是出於自身內涵發展的需要,去拓展學科範疇,擴大學科影響,這應當是無可非議的。但若從傳播學學科發展的角度看,盲目地“圈占地盤”,不如立足於“固守疆土”,努力把好自己的“門”,守好自己的“土”,練好自己的功,辦好自己的事,真正把屬於學科自身範疇內的,能夠確實體現自己的學術品質和學科內涵的東西琢磨透、研究深,特別是多在實現中國傳播學的理論創新和本土化上下工夫。

上述存在的問題,應當說很多並不是傳播學自身的問題,因為傳播學自己並不一定想要成為“百貨筐”和“彙賢堂”,任憑人家什麼都往裏“裝”,往裏“進”;也不一定非要急著“圈占地盤”,擴充領域,硬是要把人家往自己的“地盤”裏“圈”。

以筆者之見,為學科的科學發展計,傳播學自身應當注意分清哪些是屬於學科本身的,或與學科相關的、有聯係的,可以往自己的“籮筐”裏“裝”,往自己的“殿堂”裏“進”,往自己的“地盤”裏“圈”;哪些是不屬於學科本身的,或與學科不相關的、沒有聯係的,不該往裏“裝”,往裏“進”和往裏“圈”。總之,要注意為自己的知識體係、學術品質和學科內涵進行科學的界定和定位,要防止讓那些似是而非的東西,“混淆”了自己的知識體係,“淡化”了自己的學術品質,“曲解”了自己的學科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