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滿足人們的現實需求,適時地向民眾普及媒介知識,傳授媒介運用的技能和方法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概括起來,媒介教育可以滿足人們以下幾方麵的需求:
(1)獲取有效信息
通過媒介教育,人們可以學會如何及時地對各種信息作出分析和判斷,區分出哪些是有效和有用信息,哪些是無效和無用信息,並加以正確地選擇。特別是對那些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聯的信息,能夠及時、準確地認識和把握,從而能夠更好地趨利避害。
(2)抵製有害傳播
如今的信息傳播環境已變得越來越複雜。各類媒體在信息傳播中,各施其招,各顯神通。於是,形形色色的各種信息所彙成的信息潮流滾滾而來,裏麵難免會出現“大江奔流,泥沙俱下”的情況。這其中自然會夾雜著一些諸如虛假報道、有償新聞、低俗信息等“不良信息”,造成信息失常和信息汙染,對社會與公眾產生消極影響。
在這種狀況下,通過媒介教育,人們可以學會掌握相關知識,知道怎樣來判斷和識別媒介傳播中哪些新聞與信息是對自己的勞動、學習、工作和生活有益的,哪些是無益,甚至是有害的,從而可以自覺地抵製有害傳播,防止陷入“傳播陷阱”。
(3)行使民主權利
隨著我國社會民主政治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及國家在保障公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等民主權利方麵製度建設的不斷加強,我國民眾的參政、議政意識日益增強。如今,有效地運用大眾媒介行使自己參政、議政的民主權利,已成為中國民眾日益迫切的要求。
通過媒介教育,人們可以知道怎樣才能借助大眾媒介獲取各種政府工作信息和社會公共信息,怎樣才能更好地運用大眾媒介表達自己的意願,發表自己的見解,行使自己作為公民參政、議政的民主權利。
所以,大眾媒介的運用,已成為公民實現民主權利的重要手段,成為國家社會民主建設的重要內容。
⑷承擔監督責任
大眾媒介作為一種信息傳媒,其話語權力屬於一種公共權力,是用來為社會與公眾服務的,因此,其傳播行為理應接受社會與公眾的監督,以使之能夠始終按照公眾的意願,遵循新聞與信息傳播的客觀規律行事。
通過媒介教育,人們可以知道自己作為公民,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批評與監督媒體的越權及違規行為方麵負有哪些權利、義務和責任,以及怎樣才能更好地行使這些權利,承擔這些義務和責任。
總之,民眾可以通過對媒介知識的學習及媒介運用技能與方法的把握,提高自己識別媒介、選擇媒介、運用媒介和批評與監督媒介的能力。
2.信息傳播環境的現實需要
新的世紀把世界帶入了一個充滿變革與發展的時代,也把世界帶入了一個充滿矛盾和變數的時代。世界範圍內經濟一體化、政治多極化和信息傳播全球化日益增強的態勢,給中國的改革與發展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也帶來了許多新的挑戰。
特別是新媒體的出現,導致了媒體格局和輿論格局的巨大變化,由此也帶來了整個信息傳播環境與社會文化環境的重大變化。
在信息傳播中有著諸多優勢的互聯網技術,迅速攻破了信息傳播的地緣壁壘和政治壁壘。它可以使某一區域性的輿論熱點迅速傳到世界各地,造成輿論影響的國際化、跨區域化,這被稱作輿論傳播中的“蝴蝶效應”(即大西洋彼岸蝴蝶翅膀的振動可能會在太平洋掀起一場海嘯)。
而信息傳播環境的變化也帶來了人們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心理狀態的一係列變化,使得適應信息傳播環境的變化,成為現代社會公眾的一種必然反映和現實需求。
麵對這樣的信息傳播環境,麵對民眾的這一係列變化,怎樣才能使民眾保持警覺,調整心態,提高對各種信息與新聞傳播,以及外來文化與意識形態影響的判斷力、識別力和批判力,積極吸納外來文化及意識形態的文明成果,自覺抵製外來文化及意識形態的消極影響,有著重要的意義。
因此,當前適時地實施對民眾的媒介教育,對於提升民眾對信息傳播的判斷力、識別力和批判力至關重要。隻有讓民眾及時、準確、全麵、充分地了解當前的信息傳播環境與社會文化狀態,掌握必要的媒介知識,才能使他們處變不驚,在複雜的、多元化的信息傳播與文化交彙的現實環境中能夠辨明方向,從容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