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M-O(1 / 3)

五、M-O

M

mā

媽媽打兒子,手上有擇。

má

麻風怕風吹,風濕忌喝酒。

麻繩絞得鐵索斷。

麻雀不能跟著鷂子飛。

麻雀趕秋,蒼蠅鑽糞。

麻雀搬到太行山。

麻雀莫跟雁鵝飛。

麻雀看窩窩,細娃看小時。

麻雀守蠶,越守越完。

麻雀過去都有影,雞蛋無縫也會壞。

麻雀學公雞瀉屎,腎肝都要瀉出來。

麻雀肚子雞兒眼,吃不飽來看不遠。

麻雀往旺處飛。

麻雀雖小,飛得頗長。

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麻子不去照鏡,反說人家臉不平。

麻木涼香,各有所長。

麻綹搓繩一股勁,受苦人是一條心。

麻油拌苦菜,各人心所愛。

mǎ

馬美在奔跑中,人美在勞動中。

馬裏頭挑馬不一般高。

馬長犄角牛打滾。

馬尾巴隻扇馬屁股。

馬號裏沒馬,拉驢先使喚。

馬蜂沒嘴,尻子螫人。

馬上不知馬下苦。

馬雖瘦,還是馬;友無能,仍是友。

馬看牙板,人看言行。

馬怕鞭子牛怕火,狗見揀磚就要躲。

馬踏軟地易失蹄,人聽甜言易入迷。

馬兒抓鬃,牛牽鼻。

馬無頭不成群,雁無頭不成隊。

馬上觀壯士,月下看佳人。

馬到臨岸收韁晚,禍至頭來悔不及。

馬有垂韁之義,狗有濕草之恩。

馬不背主。

馬到臨崖收韁晚,船到江心轉舵難。

馬無夜草不肥。

馬無再配,人有重婚。

馬後炮,趕不到。

馬跑了,尾巴是拉不住的。

馬鞍裝在牛背上。

馬韝雙鞍人難騎,女嫁二去譽不賢。

馬死落地行。

馬路如虎口,中間不可走。

馬客馬客,一吊八百。

馬能識主。

馬能耕地,黃牛不值錢。

馬疲人倦。

馬怕騎,學怕習。

馬勺免不了要碰鍋沿。

馬善得騎,人善受欺。

馬耳不怕短,驢耳不怕長。

馬的好壞騎著看,朋友的好壞走著瞧。

馬悔在前,人悔在後。

馬換炮,兩公道。

馬糞表麵光,裏麵係粗糠。

馬屁拍到馬腳上。

馬屁拍足,苦得吃足。

馬兒跑得凶,一把抓馬鬃。

馬兒再好,也是在人腚底下。

馬倒鞍子轉,牆倒眾人推。

馬倒鞍子轉,災禍一齊來。

馬屎皮麵光,衛生枕頭裝粗糠。

馬屎皮麵光,裏頭一包糠。碼頭邊行不得好船。螞蟻多了把蛇吞。

螞蟻掏泥成大洞,燕子銜泥砌大窩。

螞蟻飽死是個細腰腰。

螞蟻還有心肝肺腑。

螞蟻勿走無縫街。

螞蟻的鼻子最長。

螞蟻多了還會咬死人。

螞蟻抬土搬泰山。

螞蟻搬動泰山,聚蚊可以成雷。

螞蟻能啃大骨頭。

螞蟻雖小,敢搬大山。

螞蝦多了吃動草。

螞蝗吃飽就脫身。

螞蝗聽水響,叫化子聽鼓響。

螞蝗纏到鷺鷥腳,要想脫來不得脫。

螞蝗不咬旱地人。

螞蝗吸血,地主貪財。

mà

罵了大和尚,小和尚也有份。

罵人的不高,挨罵的不低。

罵人等於罵己。

罵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臉。

罵人罵髒口,打人打傷手。

罵人不起稿。

mái

埋頭漢,搭耳狗;口頭不說心頭有。

埋頭漢子揚臉婆。

埋頭一個計,出手三分低。

埋年錢,飯後煙。

埋年女人似癲婆,新年女人似姣婆。

埋金不如積穀。

埋人埋不了送殯的。

mǎi

買醬油的錢不買醋。

買不盡便宜,上不盡當。

買不盡子孫田,做不盡子孫屋。

買不起的騾子,喂不起的馬。

買不轉的強盜心。

買田買到賣,做屋做到壞。

買西瓜要看皮色。

買瓜看皮,買針看孔。

買瓜買茄讓個老。

買衣裳看袖子,娶妻看舅子。

買尾子看梁,娶妻子看娘。

買羊不買圈,買馬不買韁。

買地買瘦,帶糧帶夠。

買盡天下物,難買子孫賢。

買牲不與賣牲同。

買到的媳婦買到的馬,由人騎來由人打。

買到“庵釘”狗歡喜,買到蒲魚狗皺眉。

買貨三家不吃虧。

買貨買得真,折本折得輕。

買貓仔,看貓娘。

買馬容易配鞍難。

買馬的錢少,配鞍的錢多。

買馬看母。

買馬看口齒,交朋友要摸心底。

買魚不蓋好,別怨貓嘴饞。

買賣一句話。

買賣不成仁義在。

買賣不懂行,瞎子碰南牆。

買賣無親戚。

買賣早知道,沒賣後悔藥。

買賣爭毫厘。

買賣好做,夥計難當。

買賣爭兩數,添錢為買主。

買賣望頭勢。

買賣走三家,不問是行家。

買賣賺的好人錢。

買豬不買圈。

買的不如饒的好。

買得便宜柴,燒了夾底鍋。

買得起馬置得鞍,娶得媳婦買得穿。

買舉還得中舉年。

買壇子,看釉子。

買雞不買鄰家雞。

買雀兒還要放生。

買東西不認貨,光挑大的摸。

買圓不買方。

買精趕不上賣精。

買斷錢買不斷貨。

買者不知盜來物。

買菜人吃菜心,賣菜人吃菜筋。

買飯吃不飽,買酒吃不醉。

買處得買,賣處得賣。

mài

麥黃一時,蛋老一時。賣楊梅折了本,看見樹子心酸。

賣席的睡土炕,賣油的隻聞香。

賣馬不賣鞍;賣牛不賣繩;賣豬不賣圈。

賣藥郎中一身瘡。

賣國臭萬年,治國萬萬年。

賣嘴的先生沒好藥。

賣灰麵的見不得賣石灰的。

賣布的不怕扁擔量。

賣鹽人沒用過鹽缽,賣碗人飯倒桌上吃。

賣什麼,說什麼;幹什麼,糟踏什麼。

賣金須有買金人。

賣嘴不賣身,賣假不賣真。

賣扇用手扇涼。

賣油娘子水梳頭,賣扇娘子手遮頭。

賣油娘子水搽頭,賣肉娘子啃骨頭。

賣肉的便宜一家。

賣藥者二眼,用藥者一眼,服藥者無眼。

賣糟的說糟好,賣糖的說糖甜。

賣家當,嫁姑娘,預備三天接新郎。

賣鞋的老婆赤腳走,賣帽子的光著頭。

賣棺材的盼望年年有瘟。

賣仔莫摸頭。

賣卦的口,賊子的手。

賣子不賣心。

賣得三分假,賣不得一分真。

賣起船來做起帆,賣起馬來備起鞍。

賣魚不管蝦兒事。

賣酒三年該水錢,賣紙三年該鬼錢。

賣柿子賣出濃,賣甘蔗變竹筒。

賣豬的誇富,賣牛的哭窮。

賣菜的女人吃黃葉,賣油的女人水梳頭。

賣菜不摻水,買菜的噘著嘴。

賣花人說花香,買藥人說藥方。

賣花姑娘買花戴。

賣花姑娘插竹葉,賣線姑娘裙腳裂。

賣花讚花香,賣酒讚酒辣。

賣花沒花戴。

賣瓜的說瓜甜,賣老婆的說少年。

賣什麼,唱什麼;裝什麼,像什麼。

賣春餓一年。

賣子莫摸頭,摸頭眼淚流。

賣了田地富三年,買了田地窮三年。

賣了秧田爭大路。

mán

蠻妻劣子,無藥可救。

蠻師打蠻鼓,蠻官打肚皮。

蠻人自有曲道理。饅頭好吃磨難推。

饅頭有數僧有數。

饅頭有數客有數。瞞得了今,瞞不了明。

瞞得住人,瞞不住天。

瞞債必窮,瞞病必死。

瞞心昧己。

瞞上不瞞下。

瞞關漏稅,拿著問罪。

mǎn

滿瓶不響,半瓶叮當。

滿山都是樹,是梁不做柱。

滿嘴仁義道德,一肚男盜女娼。

滿天雲彩,不知哪塊有雨。

滿必溢,驕必敗。

滿架葡萄一條根。

滿壺不響,半壺叮當。

滿林盡是樹,有椽沒有柱。

滿湖撒下金絲網,哪怕魚兒不上鉤。

滿屋老鼠跑,必定有窟窿。

滿船芝麻,水上撇油。

滿船不爭寸。

滿風篷兒,休扭十足。

滿塘滿堰,不怕天旱。

滿堂兒孫,不頂枕邊分文。

滿堂兒孫,不如半道夫妻。

滿城文運轉,遍地是方巾。

滿園的桃花,指望一樹紅。

滿天星星,頂不住月亮。

滿天討價,著地還錢。

滿招損,謙受益。

滿肚子文章,充不了饑。

滿瓢水不蕩,半瓢水亂蕩。

滿瓶不動半瓶搖。

滿口黃連,說不出的苦。

滿滿十分酒,隻數有錢人。

滿飯好吃,滿話勿好講。

滿話說不得。

滿眼看花,看得眼花。

màn

慢走強如歇。

慢走跌不倒,小心錯不了。漫天討價,坐地還錢。

mánɡ

忙中出錯。

忙中出亂。

忙人事多,病人心多。

忙忙活活活成年,氣氣惱惱惱成病。

忙者不會,會者不忙。

忙裏要斟酌,擔遲不擔錯。

忙行無好步。

忙和尚少不了好道場。

忙姑娘嫁不著好女婿,忙小子娶不著好媳婦。

忙婆姨尋不著好漢。

忙家不會,會家不忙。

忙碌幸福多,消閑是苦惱。盲目不盲心。

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盲人摸象,各執一見

“盲人摸象,各執一見”比喻不見整體者的偏執。出自宋代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四:“眾盲摸象,各說異端,忽聞明眼人又作麼生?”

古時候,有個皇帝召集了一批瞎子,讓他們各摸大象的部位部分。等他們摸完了,然後逐個問他們:“大象是什麼樣子的?”摸象牙的人說:“大象像一個長蘿卜。”摸耳的人說:“它像一隻簸箕。”摸頭的人說:“它像是一塊大石頭。”摸鼻子的人說:“不,它像一根木杵。”摸背的人說:“它像一隻大床。”摸肚子的人說:“怎麼我覺得它像一隻甕子呢?”摸到尾巴的人說:“你們說得都不對,大象像一根繩子。”他們僅僅根據自己的觸覺各執一見,爭論不休,實際上誰也未見整體,他們都說錯了。

盲人放火惡人猜。

盲人有盲福。

盲眼人過不了獨木橋。

māo

貓枕大頭魚,不吃也得抓幾爪。

貓見腥,脹破脊梁骨。

貓嘴裏搶魚,針尖上削鐵

貓哭老鼠假慈悲。

貓走鼠伸腰。

貓的兒子還是貓。

貓哭老鼠假慈悲,鴨吃礱糠空歡喜。

貓怕過冬狗怕夏,窮苦人怕過年。

貓公會偷食,斬尾也偷食。

貓跟飯碗,狗跟主人。

貓咬尿泡空歡喜。

貓沒了耗子成精。

貓躲重陽,蜈蚣躲端午。

貓不急不上樹,兔不急不咬人。

貓毛遍身燒去不知痛,拔起一根連叫帶跑。

貓尾巴越摩越翹。

貓狸打扮還是貓。

貓狗是一家。

貓奸狗義。

貓是虎的師傅,隻不教它上樹。

貓老不避鼠。

貓老吃子,人老愛子。

貓戀食,狗戀家,小孩子戀媽媽。

貓見老鼠心歡喜,老鼠見貓骨頭酥。

貓養貓親,鼠養鼠親,老鼠養的貓不親。

貓兒蓋屎。

貓兒不在,老鼠跳梁。

貓兒走了,老鼠就出洞了。

貓哭老鼠是假,狗饞骨頭是真。

máo

毛毛細雨濕衣裳,小不在意大上當。

毛毛雨,成大水。

毛毛細雨濕衣裳,豆腐酒菜敗家莊。

毛頭姑娘十八變,臨了上轎變三變。

毛病在身改不來。

毛廚子怕旺火。

茅草房裏桂花香,貧窮人家出美女。

茅屋出公卿,瘦地出黃金。

茅屋出高賢。

mào

帽子沒有大一尺的。

帽坎到眉,不是強盜就是賊。

帽子再大,也在傘底下。貌慈心善。

貌善防心毒。

貌不驚人藝自驚。貿易中豈無學問,經營內自有文章。

貿打貿創,各碰色樣。茂木之下無豐草。

茂盛的禾田需要水分,成長的少年需要學問。

méi

媒人是狗,落雨落雪要你走。

媒人的嘴,兔子的腿。

媒人吃了幹杯酒,原人不肯沒奈何。

媒人做得好,兩邊有吃;做得不好,兩邊受逼。

媒人不打謊,路上沒鑼響;媒人不打哄,兩頭拉不攏。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眉毛胡子一把抓

眉毛殺得人死。

沒有家腥,引不來野貓。

沒有不吃人的狼。

沒有爬不上的高山,沒有過不去的河流。

沒有沒打過敗仗的將軍。

沒有賣後悔藥的。

沒有摘日心,難做上天梯。

沒有紅小豆,引不來白鴿子。

沒有大網,打不著大魚。

沒有智慧的人,眼睛像牆上的洞。

沒有禿瘡,不怕別人說癩。

沒有拉不直的繩子,沒有改不了的錯誤。

沒有鏡子,也該撒泡尿照一照自己的嘴臉。

沒有老虎的山洞,狸子就充作老虎了。

沒有理想的人,等於沒有頭腦。

沒有比不想聽別人說話的人更聾了。

沒有高山,不顯平地。

沒有香爐不引鬼。

沒有下嘴唇,別去找簫吹。

沒有敲不響的鑼,沒有說不透的話。

沒有吹滅人家的火,卻燒了自己的胡子。

沒有修成佛,受不了一炷香。

沒有家賊,引不來夜鬼。

沒有家賊,引不來外鬼。

沒有不透風的牆。

沒有千隻手,難捂萬人口。

沒有走不著的路,沒有用不著的人。

沒有鄉下泥腳,餓死城裏油嘴。

沒有場外的舉人。

沒有狠心,不能做官。

沒有熏不黑的灶屋。

沒有小溪,彙不成大河。

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沒有不開張的油鹽店。

沒有上過高山,就不知道平地。

沒有好種,出不了好苗;沒有好花,結不了好桃。

沒有牙齒的,隻能欺負軟東西。

沒有工夫別種菜,沒有糞土別種麥。

沒有凡火,引不起天火來。

沒有敲不響的鍾。

沒有四兩鐵,怎能置得四兩鍋。

沒有下嘴唇,就不該攬簫吹。

沒有活,別喂騾。

沒有朋友就無我,有了朋友要珍惜。

沒有吃過甜瓜的人,不知道甜瓜的味道;沒有吃過苦瓜的

人,不知道苦瓜難嚐。

沒有頂著房子走路的人。

沒有方圓,不成規矩。

沒有三十年不漏的瓦房。

沒有無用的人,沒有不下雨的天。

沒有不透風的籬笆。

沒有媳婦想下病,有了媳婦要了命。

沒有受不了的苦,隻有享不了的福。

沒有爹娘誇孝順。

沒有賠麵的廚子。

沒有土打不起牆。

沒有國,哪有家。

沒有蕭何,死不了韓信。

沒有不倒的撚撚轉。

沒有梧桐樹,引不了鳳凰來。

沒有朱砂,紅土為貴。

沒有家鬼,勾不進外鬼來。

沒有肉,豆腐也漲價錢。

沒有家神,送不出家鬼。

沒有不上鉤的魚。

沒有過不去的河。

沒有金鋼鑽,別買瓷器家夥。

沒有十裏地,遇不見一個禿子的。

沒有眉哪有胡須。

沒有金鋼鑽,別攬瓷器活。

沒有髒東西,別下胰子水。

沒有學爬,不要學走。

沒有見水,先別脫靴子。

沒有劊子手償命的。

沒有黃狼的地方,兔子也擺架子。

沒有斬龍劍,不敢下東海。

沒有賠麵筋的廚子。

沒有馬勺不碰鍋沿的。

沒有百年不變的運氣。

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肥豬跑?

沒吃鮮魚口不腥,沒有做賊心不驚。

沒吃過腥葷,不知道肉香。

沒吃到酸葡萄,先別說葡萄是酸的。

沒吃三天素,就想上西天。

沒見過太陽的地方黴氣大。

沒病沒痛是神仙。

沒事勿攬事,有事休躲事。

沒事少趕集,有空多拾糞。

沒事常思有事時,讓人三分不算癡。

沒飯吃,種二禾;沒錢用,養豬婆。

沒家沒夥,做什麼豆腐。

沒娘孩,業障欄。

沒雨不蒔田,沒雪不過年。

沒酒難請客。

沒眼豬瞎嘞嘞。

沒錢不賣狗。

沒錢不敢亂趕墟,搭床不敢亂挪被。

沒錢使,賣古紙。

沒錢買肉吃,睡覺養精神。

沒錢時挨餓,有錢時擺闊。

沒錢難辦稱意事。

沒囊沒氣熬成人,有囊有氣早入墳。

沒那麼大的腳,就不穿那麼大的鞋。

沒人惹的自來得。

沒頭沒腦,一輩子糊塗佬。

沒頭的蒼蠅亂鑽。

沒大沒小,祖宗反背。

沒啥穿了穿綢緞,沒啥吃了吃白麵。

沒做賊,心不驚;沒吃魚,口不腥。

沒高山不顯平原。

沒罪找枷扛。

沒思沒量,單思眠床。

沒出息的貓兒鑽灶孔,沒出息的男兒提鳥籠。

沒風樹不響,沒水不起源。

沒要過飯,不知狗狠。

沒針不引線。

沒啥別沒了心,有啥別有了病。

沒飯充不了饑,沒衣擋不住寒。

沒好運氣,銅錢變柿蒂。

沒鹽飯餓不死人,沒領襖凍不死人。

沒零不成賬。

沒大利,沒大害。

沒看見牛身子,隻看見牛尾巴。

沒皇帝,不造反。

沒毛鳥兒天照應。

沒棗打三竿。

沒兒死了地方埋。

沒兒難使媳婦。

沒土打不成牆,沒苗不能打糧。

沒皮沒臉,白吃白喝。

沒鐵不打鍋。煤渣打不起牆,麥麩子打不成漿。

煤氣一隻虎,夢裏奪魂走。梅花優於香,桃花優於色。

仲仁和尚始創墨梅畫法

在宋代,蘇東坡、王安石等文人都十分喜愛梅花,賦予了梅花許多高潔的人格。在宋代還有一個叫仲仁的和尚,他也最愛梅花,總是在自己床前放置著梅花,時時觀察梅花的顏色和神韻。

每當夜色來臨,月光之下的梅花疏影橫斜,仲仁和尚就用筆墨描摹梅花的形狀,結果他發現,隻要他用墨一點染,就可以表現出梅花的韻味,因此他首創了墨梅的畫法。

墨梅講究的是畫梅全不用顏色,隻用濃淡相間的水墨暈染而成,就可以用來表現梅花的精神,並以水墨暈寫梅花的各種姿態,因此自成一格。

當時著名詩人黃庭堅稱仲仁和尚所畫的梅花是:

如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但欠香耳。

當時著名詩僧惠洪也極其欣賞水墨描繪的梅花,稱仲仁和尚的墨梅為:

華光作此梅,如西湖籬落間煙重雨昏時節。

後來,元代著名畫家趙孟頫在墨梅題跋中稱:

世之論墨梅者,皆以華光為稱首。

華光,正是仲仁和尚的法號。仲仁和尚十分喜愛梅花,最終老於梅林之中。但是,他創下的墨梅畫法卻沒有失傳,後代畫家都對他獨具一格的墨梅畫法嘖嘖稱奇。

仲仁突破前人技法,以水墨暈寫梅花的各種姿態而自成一格,墨梅遂成為花鳥畫領域中的新品種,對於我國繪畫題材與技法的開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是的,梅花在漫天飛雪的隆冬盛開,不畏嚴寒,象征君子威武不屈,不畏強暴,是自古以來很多畫家鍾愛的花朵。據有關畫史記載,之前的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人畫梅花,到了北宋時期,畫梅就成了一種風氣,其中最有名的主是仲仁和尚。

仲仁和尚還著有一本《華光梅譜》傳世,對宋代畫梅理論具有突出的貢獻,後來著名的南宋詞人與畫家和書法家揚無咎和元代著名畫家、詩人、書法家王冕皆源於此。

年輕時的揚無咎所居住的地方有一棵“大如數間屋”的老梅樹,蒼皮蘚斑,繁花如簇。他經常對著梅樹臨畫寫生,深得梅花真趣。因此,在梅花畫法上,他有著自己獨特的感悟,形成了自己的畫法。

正當年輕,雄心勃勃的揚無咎也曾將自己的梅花圖進獻於宮廷,卻不得宮廷賞識,被當時的徽宗皇帝斥為“村梅”。

來自宮廷的嘲諷,卻並沒有影響揚無咎對自己藝術風格的堅持。從此,他幹脆在自己的畫上題以“奉敕村梅”,既是一種自嘲,也是一種自傲。他繼續按照自己的審美理想,鑽研墨梅藝術。

揚無咎非常善於學習前人的藝術成就。曾經有位來自華光寺的僧人來清江慧力寺修行,將仲仁和尚的墨梅畫法帶到了這裏。揚無咎經常前往交流,虛心學習。

仲仁的畫法給了揚無咎極大啟發,在這難得的藝術切磋中,揚無咎結合自己的藝術經驗,將前人的墨梅藝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雖然善畫,但他並不以作畫求名逐利。

和大多數喜愛梅花的詩人一樣,揚無咎也喜歡賞梅飲酒。醉後的揚無咎往往不管什麼場合都能揮毫潑墨,如果沒有興致,想求得揚無咎一幅畫,卻很難。

南宋學者曾敏行所著的宋代史料筆記《獨醒雜誌》記載:

紹興初,花光寺僧來居清江慧力寺,士人楊補之、譚逢原與之往來,遂得其傳。補之所作,後益超出,格韻尤高,然觴次醉餘,雖娼優牆壁肯為之,他有求者往往作難。

喝醉的揚無咎能在任何一堵牆上塗畫自己的墨梅,但是如果是別人特意帶著重金去求畫,揚無咎卻很少同意。

據說,揚無咎曾乘興在臨江的一家驛館的牆壁上畫了一幅折枝梅,吸引了不少往來的文人士大夫,驛館一時也生意興隆。但這塊畫了折枝梅的屋壁後來居然被人竊走,使得這家驛館頓時車馬稀少,門庭冷落。揚無咎藝術的魅力於此也可見一斑。

南宋時期著名詩人劉克莊曾經評價揚無咎說:

揚補之,其墨梅擅天下,身後寸紙千金,所製梅詞柳梢青十闕,不減花間、香奩,及小晏、秦郎得意之作,詞畫既妙,而行書姿媚精絕……

揚無咎最著名的傳世花卉作品是《四梅花圖》,又叫《四清圖》,是他晚年的作品,畫分4段,可分可合,每段自成一幅,有獨立的內容和章法,從自跋中可知作者創作此圖的初衷是要完成一位摯友的命題:

要餘畫梅四枝,一未開,一欲開,一盛開,一將殘,均各賦詞一首。

這個獨特的命題激發了揚無咎的興致,使他在創作中表現出了應有的大家手筆。畫梅花“未開”,在疏枝斜幹上突出描繪了花苞的聚五攢三,以少勝多。畫梅花“欲開”,在枝幹上布了些整朵梅花,花瓣清晰可數而不露其花蕊,以求含蘊。

畫梅花“盛開”,則極寫其雨浴脂濃,煙籠玉暖之致。畫梅花“將殘”,則墮溷飄零,偃蹇自嗟。即使留在枝上的殘梅,也是蕊托外露,已無一瓣可尋 四段梅花圖,將梅花的盛衰過程表現得淋漓盡致,不經過仔細揣摩觀察,是無法具備如此準確傳神表現力的。

《四梅花圖》的花用線勾,不設色。枝幹不用雙勾,以運墨中的自然枯、濕變化,表現老幹新枝的差異。在構圖上,4幅圖都以疏朗自然取勝,瘦枝冷蕊,清氣逼人,寫出了梅花的真魂。

最妙的是,每幅枝幹的穿插取勢不同,枝梢的趨向也不同,顯示出揚無咎嫻熟的藝術技巧和高妙的構圖能力。《四梅花圖》的可貴之處還在於它集中展現了藝術家的詩、書、畫三絕,畫幅上四首寄調《柳梢青》的詞作,既表達了畫家對梅花品格的感受,又緊扣畫意。

揚無咎以他廣受稱道的清勁小楷,錄下這自譜的4首梅花詞,還題上一段作畫緣起的自述。這種在畫作上留下大段題畫文字的做法,在宋代以前的繪畫中,是十分罕見的,無疑是一種章法和觀念上的創新。

因此後人在《明畫錄》中說:

華光一派,流傳至南宋揚補之,始極其致。

揚無咎的墨梅在古代繪畫史上產生過很大影響,曆代仿效他的人很多。南宋時期花鳥畫家趙孟堅,揚無咎的從子季衡、外甥湯正仲、湯叔用等都是他的傳徒。後代的花鳥名家徐禹功、王冕等都是他的嫡係。他們都以畫來讚賞梅的風姿,表現梅的精神。

梅花風打頭,楝花風打腳。

陸遊如醉如癡如狂愛梅

南宋著名詩人陸遊將梅花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生命裏。在他所做的9300多首詩中,有1000多首都是在描寫梅花。陸遊的梅花詩,晶瑩高潔,芳香撲鼻,其筆下梅花飽含多種意象,或白描,或隱喻,或敘事,或抒情,勾勒出了那個愛梅花到了如醉、如癡、如狂的陸翁。

陸遊賞梅不像其他人略略一看就可以,他賞梅極其講究,為了表示對梅花的虔誠,他賞梅之前一定要先洗淨鞋上的泥土,衣帽不沾染半點塵埃才可以。不僅他自己這樣做,他還對不這樣做的賞梅人非常不以為然,他作詩曰:

體中頗覺不能佳,急就梅花一散懷。

衝雨涉溪君會否?免教塵土涴青鞋。

陸遊同樣認為,梅花是神聖而不沾人間氣息的。梅花如此高雅聖潔,賞梅的人也完全可以不食人間煙火,他作詩曰::

欲與梅為友,常憂不稱渠。

從今斷火食,飲水讀仙書。

對於賞梅的方式、時間、環境,陸遊更是特別講究,他認為,賞其他花可在風和日麗之時,但賞梅則必須在月夜,攜一壺濁酒,在梅林下坐一夜,聽憑梅花的香露浸透頭上的烏巾,這樣賞梅,才會有真趣。他作詩曰:

一點不雜桃李春,一水隔斷車馬塵。

恨不來為清夜飲,月中香露濕烏巾。

他常常帶著酒去賞梅,一高興就喝得大醉,喝得忘乎所以,喝得“一瓢邀月醉梅花”。對陸遊來說,飲酒賞梅是人生一大樂事。他作詩曰::

老來樂事少關身,猶喜樽前見玉人。

豈是淒涼偏薄命,自緣纖瘦不禁春。

在陸遊看來,那些說梅花開在嚴冬是因為命運不濟、淒慘蒼涼的人都是愚不可及的,難道他們都沒看見梅花嬌弱的身軀嗎!如此纖弱的梅花哪裏禁得住春寒料峭呢!如此一來,梅花儼然從不懼嚴寒的鬥士轉變成了一位挑剔的嬌小姐。

陸遊不喜歡把梅花看成一個忍辱負重的俠士,在他的心中,梅花從來都是平和又善解人意的,是個步履匆匆的君子,是個做事毛躁的年輕人,是個獨占鼇頭的忘年交。他作詩曰:

年年爛醉萬梅中,吸酒如鯨到手空,

花欲過時常惜別,今年此別更匆匆。

往年陪他爛醉如泥的梅花今年開得太急了,走得太早了。陸遊在詩中發泄著不滿,還沒等自己盡了酒興,梅花匆匆就開過了,口氣就像在抱怨一個失信爽約的老友。

一旦這位老友賞光,與他相聚一堂,陸遊就樂得飄飄然了。他心滿意足到什麼程度呢?和老友喝得盡興還不夠,還要將一根梅花插在帽子上。陸遊在《看梅絕句》裏得意洋洋地寫道:

老子舞時不須拍,梅花亂插烏巾香。

尊前作劇莫相笑,我死諸君思此狂。

為了將梅花牢牢插在頭上,就算烏巾損壞,對陸遊來說也算不了什麼。他作詩曰:

老子人間自在身,插梅不惜損烏巾。

春回積雪層冰裏,香動荒山野水濱。

陸遊戴著梅花一起看盡湖光山色,一起香動荒山野水,這樣的情誼,隻怕是伯牙和子期都難以企及了吧!

插在烏巾上或把烏巾插壞,都不算什麼。陸遊甚至敢冒著褻瀆朝廷的罪名,把梅花堂而皇之地插在官帽上,自己還若無其事地拿圍觀自己的路人打趣。他作詩曰:

斷岸通別浦,孤舟入春煙。

與梅本無期,忽到醉眼邊。

折花插紗帽,花重覺帽偏。

居人空巷看,疑是湖中仙。

酒後乘著舟搖搖晃晃地閑逛,沒想到就這麼同梅花不期而遇了啊!本來還以為和他錯過了呢,看來真是有緣啊!

大大咧咧折下一枝花插在官帽上,哎喲,折多了,梅花重得壓歪了帽子。哈哈,有好多人跑來盯著我看呢!大概以為我是湖中的什麼仙人吧!

喝醉酒插梅花的陸遊,被圍觀的次數可不止一次。他有詩曰:

錦城梅花海,十裏香不斷。

醉帽插花歸,銀鞍萬人看。

很難說梅花在陸遊的心中扮演的是什麼角色。他在意梅花,擔心梅花,有時還會因梅花開晚而擔心生氣,但隻要梅花終究開了,陸遊還是會樂嗬嗬地喝完酒跑去插一支,還不忘一本正經地為自己辯解一下。他有詩曰:

年年踏雪探梅開,二月今年始見梅。

從此逢春心轉懶,小詩不擬覓花栽。

尋梅不負雪中期,醉倒猶須插一枝。

莫諱衰遲殺風景,卷中今歲欠梅詩。

賞梅後心情愉悅的陸遊也有手舞足蹈的時候。他有詩曰:

山村梅開處處香,醉插烏巾舞道旁。

飲酒得仙陶令達,愛花欲死杜陵狂。

即使老了也照查不誤,誰讓他陸遊太愛梅花了呢?他的詩曰:

醉插江梅老更宜,猶能小樹揀繁枝。

假令住世十小劫,應愛此花無厭時。

陸遊不是不知道自己賞梅的醉態有多不尋常,但他完全不在意世人的評論和看法,反而一笑置之。他在《園中絕句》寫道:

梅花重壓帽簷偏,曳杖行歌意俗仙。

後五百年君記取,斷無人似放翁顛。

梅花不止能令陸遊醉酒,甚至還能讓他醒酒。他有詩曰:

夜枕夢回春雨聲,曉窗日出春鳥鳴。

典衣沽酒莫辭醉,自有梅花為解酲。

在病中的陸遊,更是把梅花視為百靈的解藥。他在《病中雜詠》寫道:

半黃半綠柳滿城,欲開未開梅有情。

放翁一病又百日,回視新春如隔生。

梅花不僅能治陸遊自己的病,更是賜予冰雪生命的精靈。北坡上有棵梅花遲遲不開,陸遊心裏總是惦念著,每天都要去看看。在立春日,那棵梅終於綻放了一支,給了陸遊莫大驚喜,在他看來,就連風雪也被梅花醫治得起死回生了。他有詩曰:

日日來尋坡上梅,枯槎忽見一枝開。

廣寒宮裏長生藥,醫得冰魂雪魄回。

陸遊賞梅不是路邊隨處賞,而是整裝待發到處去尋盛開的梅花。尋得了,就再插滿一頭。他有詩曰:

小雪湖上尋梅時,短帽亂插皆繁枝。

路人看者竊相語,此老胸中常有詩。

因為太愛梅花,因此常常有人贈給陸遊梅花賞玩。陸遊也每每欣喜地將獲贈的梅花仔細保存起來,作詩讚美:

高標已壓萬花群,尚恐嬌春習氣存。

月兔搗霜供換骨,湘娥鼓瑟為招魂。

梅花是陸遊生命中的樂事之一,任憑時間流逝,梅花帶給他的歡愉和慰藉卻從未減少過。他有詩曰:

五十年間萬事非,放翁依舊掩柴扉。

相從不厭閑風月,隻有梅花與釣磯。

即使年紀大了,梅花在陸遊心裏仍然是能解千愁的知己,隻要一看到梅花,他就煩惱全無了。他作詩曰:

素娥竊藥不奔月,化作江梅寄幽絕。

天工丹粉不敢施,雪洗風吹見真色。

出籬藏塢香細細,臨水隔煙情脈脈。

一春花信二十四,縱有此香無此格。

放翁年來百事惰,唯見梅花愁欲破。

對於仕途坎坷、情路艱辛的陸遊,梅花是他在辛酸生活裏唯一的信賴和依靠。他有詩曰:

歲月相尋豈有窮,早梅喚醒醉眠翁。

坐中酒量人人別,花底春風處處同。

梅花在陸遊的生命中占了太重的位置,即使陸遊懷念往事,慨歎人生,也處處有梅花的影子。他作詩曰:

青羊宮前錦江路,曾為梅花醉十年。

豈知今日尋香處,卻是山陰雪夜船。

他在詩作《梅》也說道:

三十三年舉眼非,錦江樂事隻成悲。

溪頭忽見梅花發,恰似青羊宮裏時。

陸遊羨慕梅花的自在和從容,欣賞梅花的淡泊和純淨。他作詩曰:

野迥林寒一水傍,密如疏蕊正商量。

半霜半雪相仍白,無蜂無雪自在香。

月過曉窗移影瘦,風傳殘角引聲長。

還憐客路龍山下,未折一支先斷腸。

時光飛逝,人老了之後總會有萬般感慨。視梅如命、愛梅成癡的陸遊在回首自己的人生時,看見的還是梅花,他為此驕傲,為此自豪。他作詩曰:

我與梅花有舊盟,即今白發未忘情。

不愁索笑無多子,唯恨相思太瘦生。

身世何曾怨空穀,風流正自合傾城。

增冰積雪行人少,試倩羈鴻為寄聲。

但陸遊最有名的梅花詩作還要算《卜算子·詠梅》,詩曰: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

在陸遊心裏,梅花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種精神的寄托。

梅放覺春來。

梅期到,驚蟄發。

梅占百花魁。

梅占百花先。

元代王冕留下傳世梅畫

元代著名畫家王冕也十分喜愛梅花,他隱居在會稽九裏山,種梅千枝,築茅廬三間,題為“梅花屋”,自號梅花屋主。王冕雖然也畫墨梅,但他畫梅以胭脂作梅花骨體,或花密枝繁,別具風格,也善寫竹石。

王冕的梅畫別具一格,得到畫界的認可。明代有人稱讚說:

古今畫梅誰者高,前有補之後王老。

王冕的墨梅畫派雖然出於北宋時期的揚無咎派,但宋人畫梅大都疏枝淺蕊,王冕則喜歡畫繁花密枝的梅花,十分獨特。他所創作的《元王冕墨梅圖》就是繁盛梅花的代表作。

《元王冕墨梅圖》作倒掛梅,枝條茂密,前後錯落。枝頭綴滿繁密的梅花,或含苞欲放,或綻瓣盛開,或殘英點點。正側偃仰,千姿百態,猶如萬斛玉珠撒落在銀枝上。白潔的花朵與鐵骨錚錚的幹枝相映照,清氣襲人,深得梅花清韻。

《元王冕墨梅圖》中梅花的幹枝描繪得如彎弓秋月,挺勁有力。梅花的分布富有韻律感。長枝處疏,短枝處密,交枝處尤其花蕊累累,勾瓣點蕊簡潔灑脫。

《元王冕墨梅圖》中還有一首題畫詩,名叫《墨梅》: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隻留清氣滿乾坤。

王冕出生在貧苦農民家庭。據《明史》記載,王冕白天放牛,晚上到附近佛寺長明燈下讀書。青年時期,王冕曾一度熱衷於功名,但後來拒絕仕途,浪跡江湖。最後回到家鄉九裏山蟄居,白天種粟鋤豆、灌園養魚,晚上讀書作畫,過著自食其力的清貧生活。

與詩中不求人誇,隻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墨梅一樣,王冕是個不向世俗獻媚的有著高尚節操的隱士。才華橫溢的王冕同情人民苦難、譴責豪門權貴、輕視功名利祿,為人又豁達爽快,得到很多人的敬仰。

由於王冕的梅畫風格特異、不同凡響,聲名鵲起,很多人向他求畫。對上門求畫之人,凡友好,他會持筆揮毫,雙手奉送。對不入伍者,王冕時常拒之。

傳說,有一位達官貴人向他索要梅畫,第一次以銀財贈買,王冕沒答應;第二次,他派人前來說,他所要之畫是送給他上司的壽禮,想向上司推薦王冕,如果上司看了王冕的梅畫,王冕一定會前途無限……達官以為,這樣就可獲得王冕的梅畫。

當達官再次上門索畫時,正碰上王冕畫梅,他以為王冕是給他作畫,便高興地等待。

可當王冕畫完梅花後,在畫上題:“冰花個個圓如玉,羌笛吹它不下來”時,達官明白王冕意誌堅定,心如白玉,決不向當權者畫梅。王冕把這幅梅畫掛在牆上,以此向世人表明他的意誌。

元代末期蒲庵禪師創有《梅花歌》讚美王冕:

會稽王冕高頰顴,愛梅自號梅花仙。豪來寫遍羅浮雪千樹,脫巾大叫成花顛。有時百金閑買東山屐,有時一壺獨釣西湖船。暮校梅花譜,朝誦梅花篇。水邊籬落見孤韻,恍然悟得華光禪。我昔識公蓬萊古城下,臥雲草閣秋瀟灑。短衣迎客懶梳頭,隻把梅花索高價。

從《梅花歌》來看,王冕正是接受了華光、揚無咎一派的傳統,孜孜不倦地學習梅花譜和梅花篇,在這基礎上,發揮了他的藝術才能。

王冕所畫的野梅下筆沉著有力,雖然野梅少有盤曲,畫的是直梅,但直梅之中,沒有浮華輕飄之意,全是自然之形,毫無斧斫之痕。但王冕畫梅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即隻畫野梅。據《竹波軒梅冊》記載,清代宜興吳仲倫在題鄭小僬梅冊上說:

王元章喜寫野梅,不畫官梅。

但王冕為何隻畫“野梅”,不畫“官梅”?隻畫“直梅”,不畫“曲梅”?這是一個曆代文人雅士與評論家永遠也說不完的話題。

何謂野梅?凡生長在山野清絕的地方,梅幹勁直,盡自然之本性,都叫“野梅”,也有人稱“村梅”。何謂官梅?凡由人工造作,失卻天真,幹多盤曲,叫做“官梅”,也稱“宮梅”。有人往往以野梅比為“疏曠平遠”,以官梅比為“金碧莊嚴”,借以隱喻不同環境中的不同人格。

野梅之直,有的稚氣洋溢、天真一派,有的氣勢磅礴、渾然大氣。王冕把野梅的清韻、豔麗、傲然、孤高之神氣,蕩漾得淋漓盡致、芳香四溢,使野梅的內涵意韻更為深濃。

明代畫家孫長真很佩服王冕的梅畫,他說:

梅花取直不取曲,此理世人多未推。

詩人獨得梅清性,不畫官梅畫野梅。

後來清代朱方靄則說:“畫梅須高人,非人梅則俗”。他們的話,道出了王冕畫“直”不畫“曲”、畫“野”不畫“官”的真正原因。“畫梅須具梅骨氣,人與梅花一樣清”。王冕筆下的梅花就是他個人精神世界的體現。

後來,清代的兩位畫家,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和揚州八怪之中年紀最小的羅聘,也都十分喜愛梅花,並分別留下了古雅拙樸的《墨梅圖》和《梅花記歲圖》。

梅子生來圓又圓,正月開花受盡寒。

měi

每個人肚子裏都有一把尺。

每一條河在找通大海的路,每個人在找自己的幸福。

每天節約一把糧,十年要拿倉來裝。

每日要有三個忍,不犯蕭何律一條。

每朝食了三片薑,餓死街頭賣藥方。美酒不待自誇。

美貌而無美德,猶如不香的花朵。

美人少子,豔花無實。

美成在久,惡人不及改。

美酒飲到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

美女不觀燈。

美色無美德,好比花無香。

美色從來是禍胎。

美食不中飽人吃。

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

mèi

昧良心做事,拋屍露埋;憑良心做事,永遠發達。

昧心出於無奈,騎虎不能下背。

mén

門邊跌倒賴門神,灶邊跌倒怨灶神。

灶神督察人間是非善惡

那是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在大自然中發現了火,並學會用火來做熟食物。後來,人們用石頭砌成了生火做飯的灶來煮飯,同時,人們把對火神的崇拜發展成對灶神的崇拜。拜祭灶神也就成為拜神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最初,人們把灶神看作是專管飲食的神來供奉。到了秦代以後,灶神被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神。人們把灶神看作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的官。

灶神除了掌管人們的飲食,賜予生活上的便利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職責是監督一家老小的善事、惡事、功勞、過失,定期上報天庭。灶神左右隨侍兩神,一個捧著“善罐”、一個捧著“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於罐中,年終時總計之後再向玉皇大帝報告。

因此,灶神得到了老百姓的頂禮膜拜,希望他能“上天言好事”。而關於“灶王爺”的故事,在民間也流傳得豐富多彩。

古時候,有一戶姓張的人家,有兄弟倆人,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壘灶台,街坊四鄰無所不知他的手藝,有需要壘灶台的都找他幫忙,並且都誇獎他壘灶手藝高,日久天長,方圓百裏都尊稱他為“張灶王”。

張灶王的性格和氣善良,還愛勸架,不管到誰家壘灶,遇有人家有糾紛,他就去勸和。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張灶王活到70歲,在那年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去世了。

由於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原來家裏事都聽他吩咐,現在他離開人間,家裏變得一團糟。弟弟隻會吟詩繪畫,從未管過家務。兒媳婦們都吵著要分家,弟弟被攪得無可奈何,整天愁眉苦臉。

有一天,張灶王的弟弟終於想出個好辦法。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灶王去世一周年的祭日的深夜,他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並把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帶到廚房,隻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地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

弟弟說:“我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時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全都知道,你們鬧分家,他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

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然後趕緊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大哥饒恕。從此以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鬧事了,全家和平相處,老少安寧度日。

沒過多久,這件事就傳到大街小巷,鬧得沸沸揚揚,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之後便讓張灶王的弟弟為大家畫灶王像,然後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這樣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裏都貼上了灶王像。

在民間傳說中,灶神上天向玉帝告什麼狀,天帝就會給人定下什麼懲罰。在東晉道教學者葛洪寫的《抱樸子》中說: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一百日也。

也就是說,誰要是做壞事被灶神知道,嚴重的要少活300天,輕微的也要少活100天。人們認為平白無故地丟掉幾百天的壽命,這種懲罰實在是讓人害怕。所以,人們祈福禳災的時候,對灶王爺都是恭恭敬敬。

隨著歲月流逝,臘月二十三貼灶王爺像,擺供品祭祀,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習俗,人們以此祈求合家平安。自周代開始,皇宮就將祭灶風俗列入祭典當中,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人們還為此規定了許多行為規矩:不能用灶火燒香,不能擊灶,不能把刀斧放在灶上,不能在灶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能將汙髒的東西放進灶內燃燒等等。而且在十二月二十三日,就是灶神離開人間上天稟報的日子,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也叫“謝灶”。

謝灶的日期也分階層,按民間習俗,官紳權貴在臘月二十三謝灶,一般平民百姓在臘月二十四謝灶,水上人家會在年臘月二十五舉行謝灶儀式。但是老百姓大部分會選擇臘月二十三謝灶,希望有貴氣。

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即甜而又黏的東西,如糖瓜、湯圓、麥芽糖等,意思是用這些又黏又甜的東西,塞灶神的嘴巴,讓他回上天時多說些好話,俗話說的“吃甜甜,說好話”,“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因此,祭灶神象征著祈求降福免災的意思。

在祭灶君的時候,要擺齊供品,焚香祭拜,然後第一次進酒,這時要向灶君誠心禱告,完了以後再進行第二次進酒,進第三次酒之後,把舊的灶君像撕下,連同甲馬及財帛一起焚燒,代表送灶君上天。這樣“送灶神”儀式便完成了。

送走神明後,在第二年的正月初四,有的說是除夕夜把灶神接回來,叫“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儀式很簡單,隻要在灶台上重新貼一張新的灶神。

對灶神的崇拜,反映了人們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警戒人們要遵守世間罰惡賞善的道德規律。這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奧秘所在。

最早門神的神荼和鬱壘

門神老爺是民間傳說中守衛門戶的神,來源於鬼神信仰,是鬼神世界中的小神之一。這些小神與天地祖先之神不同,它們與人們的衣食住行有著密切關係。

門神的信仰由來已久,貼門神的風俗最早可追溯到漢代以前。東漢哲學家王充在古代哲學巨著《論衡·訂鬼》中記載說:

《山海經》又曰: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裏,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禦凶魅。

據先秦古籍《山海經》說:商末周初時,在蒼茫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顆大桃樹,枝幹蜿蜒盤伸3000裏,肉甜味美,食之可延年益壽。

桃樹下住著兄弟二人,哥哥叫神荼,弟弟叫鬱壘,他們為人正直,力大無比,還養著一隻凶猛的老虎為他們護林看桃。這是因為他們的住處附近有個野大王,心狠手毒,喝人血,吃人心,殘害百姓。

一天,野大王派人到度朔山上索取仙桃,被神荼、鬱壘轟走,野大王氣得七竅生煙,一個黑夜,野大王帶領他的信徒裝扮成惡鬼前去報複,被神荼、鬱壘用桃條捆起來扔給了老虎。

後來,神荼和鬱壘漸漸成了當地的護衛。度朔山上有一棵枝葉覆蓋3000裏的大桃樹,樹頂有一隻金雞,日出報曉。這棵桃樹的東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幹,樹梢一直彎下來,挨到地麵,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門。

朔山住著的各種妖魔鬼怪,隻要想出門,就得經過這扇鬼門。每當清晨金雞啼叫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就必須趕回鬼域。神荼和鬱壘每天都會守在鬼域的大門兩邊檢查。

他們在檢查什麼呢?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刻將它們捉住,用繩子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懼神荼、鬱壘,連帶著也害怕了桃樹。

黃帝向他們敬之以禮,歲時祀奉,在門上畫神荼、鬱壘和老虎的像,並掛上蘆葦繩,若有凶鬼出現二神即抓之喂虎。於是後來《山海經》這種以神荼、鬱壘、虎葦索、桃木為辟鬼之神的信仰被人們承傳了下來。

在記錄古代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故事的小說集《搜神記》中有記載說:

今俗法,每以臘終除夕,飾桃人,垂韋索,畫虎於門,左右置二燈,象虎眠,以驅不祥。

在這中間,桃也是人們崇拜久遠的植物,人們認為桃多子多福,是長壽的象征,因此能夠除災避邪製鬼驅怪。古籍《典術》記載說:

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門,製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門以壓邪,此仙木也。

老虎為百獸之王,能夠“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故畫虎於門,鬼不敢入”。這種信仰一直流傳,除夕之時人們常常在門上貼上畫有二神與虎的畫,並掛上桃枝或桃人和葦索,以驅鬼辟邪。

在民間也就流傳開神荼、鬱壘是降鬼大仙的說法,結合著桃木驅邪、避災的風習後,人們用桃木刻成神荼、鬱壘的模樣,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掛在自家門口,用以避邪防害。這種桃木板被稱做“桃符”,神荼、鬱壘也就成了門神。

貼門神的風俗蓋自此始。民間傳說神荼、鬱壘相貌凶惡醜怪,但沒有固定的畫像,各地不一樣,所以更多的地方以桃符代之。

古籍《荊夢歲時記》記載說:

正月一日……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宋代學者陳元靚在宋代大型歲時風俗記《歲時廣記》卷五引《皇朝歲時雜記》記載說:

桃符之製,以薄木版長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狻猊白澤之屬,下書左鬱壘右神荼。或寫春詞,或書祝禱之語,歲旦則更之。

從中能看出,自古以來,門神的畫像,貼的方位、大小規格都是有出入的,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大年初一太陽升起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大門上換上新的桃符以祝新年。北宋文學家王安石作詩《元日》記載這個傳統民俗: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世上本無鬼神,但在科學尚欠發達的古代,在神靈自然觀的支配下,善良的人們隻有寄希望於神鬼驅邪扶正,這充分體現了人們渴望太平盛世的強烈願望。門神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就這樣以繼承下來了。

門窗關得嚴,煤氣把人纏。

門前無債主,家中無病人。

門前一枝桃,淘氣淘不了。

門前有樹好遮蔭,房後有樹好隱身。

門前有株桃,討氣討不了。

門前有樹招鴉鵲。

門前放的討飯棒,骨肉至親不上門。

門前栽樹,屋後栽桑。

門前有了高頭馬,不是親來也是親;門前有了討飯棍,骨肉

之親不上門。

門前不栽椿,屋後不栽槐。

門前要個抓錢手,屋裏要個聚寶盆。

門前有馬非為富,家中有人不算官。

門裏出身,強人三分。

門裏掉不過扁擔來。

門神爺不拿鬼。

門神秦瓊和尉遲敬德

大約元代以後,秦瓊、尉遲敬德作為門神中的武門神被人供奉祭祀。事實上,秦瓊和尉遲敬德兩人卻是唐代人。

在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前,秦瓊就跟隨李世民先後鎮壓了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多路義軍,為唐太宗朝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李淵曾派使者賜予金瓶以示褒獎。

之後,秦瓊又因戰功多次受到獎賞,先後拜為秦王右統軍,加授上柱國。後又封為翼國公,深得李世民的信任。

秦瓊不僅在唐太宗朝創建伊始立下了赫赫戰功,而且在唐太宗朝內部鬥爭的“玄武門之變”中,堅決站在李世民一邊,為李世民當太子奪皇位掃清了道路。

626年6月,當時的秦王李世民被立為太子,8月接王位,改年號貞觀,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秦瓊也因有功,拜為左武衛大將軍,賜給七百戶的封邑。

尉遲敬德作為唐初大將,自歸附李世民後,憑借高超的武藝,多次冒險救李世民於危難之中,立下不世之功。尤其在玄武門事變中,尉遲敬德還救了李世民之命,令諸軍皆屬李世民指揮,可謂力挽狂瀾。

尉遲敬德同時還有遠見的卓識,如玄武門事變後,對太子的黨羽主張釋而不殺,這一舉措迅速緩和了內部矛盾,同時還為李世民保留了魏征那樣的大批棟梁之材。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這樣說:沒有尉遲敬德,也就沒有李世民,也就沒有後來的大唐盛世。

在性格上,尉遲敬德純樸忠厚,自歸李世民之後,從無二心,為其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正因如此,後人才將秦瓊和尉遲敬德作為門神,畫圖流傳。

關於這兩位武將成為門神的來曆,民間也有傳說。

唐開國初期時,城中有位著名的風水師名叫袁守誠。他生得相貌稀奇,儀容秀麗,能知前後,善斷陰陽,不僅自己是神機妙算的八卦學者,還是赫赫有名的當朝欽天監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

由於袁守誠的算卦技術非常高超,城中總有人去求他算卦,幾乎是一算一個準。袁守誠還教漁翁在何時打魚能滿載而歸,也能算準涇河中的魚蝦都在何處聚集。這樣一來,就惹惱了涇河龍王。

有一天,涇河龍王化成人形去造訪袁守誠,本想當場發作,卻被袁守誠先生清奇不凡的相貌所震懾,於是收了輕視之心,準備向袁守誠問上一卦,羞辱他一番。

袁守誠看了他一眼,說:“你要來算什麼呢?”涇河龍王說:“你給我算算這兩天什麼時候下雨吧。”袁守誠回答說:“雲迷山頂,霧罩林梢。明天就要下雨啦。”涇河龍王不以為然,繼續問:“明天幾時下雨?會下多少呢?”

袁守誠不緊不慢地回答說:“明日辰時布雲,巳時發雷,午時下雨,未時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點。”

龍王不屑地說:“這話可不是說著玩的。要是明天真的如你所說,我就給你奉上50兩黃金。要是明天沒下雨,或者下雨的雨量和你說的不同,我就砸了你的門麵,毀了你的招牌,你從此離開長安不要再回來算卦!”

袁守誠仍然不緊不慢地回答說:“這個就隨便你了。請回吧,明天雨後再相會。”

涇河龍王離開後,越想越好笑。他覺得自己是司雨龍神,明天會不會下雨,雨量又是多少,連自己都不知道,袁守誠區區一個凡人又怎麼可能通曉天意呢?這場賭賽,自己是贏定了。

誰知,涇河龍王剛回到涇河水府,天上便下令明日雨降長安,降雨的時辰與水量居然和袁守誠所言分毫不差。龍王雖然大驚失色,但它性情極剛烈,怎也不肯輕易服輸,那爭強好勝之心讓它暈了頭,竟然決定私下更改降雨的時辰,又克扣了雨量。

次日,龍王挨到巳時方布雲,午時發雷,未時落雨,申時雨止,共降雨三尺零四十點,改了一個時辰,克扣了三寸八點。雨後,龍王化為人形,徑直去那袁守誠的卦攤前,一口氣將卦攤砸了個稀爛,還要袁守誠立即滾出長安城。

可袁守誠隻是安靜地看著龍王打砸,末了冷笑一聲,說道:“我小小卦攤不值錢,隻怕有人犯了死罪尚不自知,我認得你,你不是什麼白衣秀士,你是那涇河龍王,你為了賭氣居然私改降雨時辰,克扣雨量,犯了天條,小心明日在那剮龍台上挨一刀!”

涇河龍王這才慌了手腳,後悔自己一時衝動,連忙跪倒在地,求袁守誠救命。袁守誠歎道:“求我無用,明日午時三刻,你該被魏征處斬,那魏征是當朝丞相,你若能在唐太宗處討個人情,尚有生路一條。”

涇河龍王拜謝袁守誠後,匆匆趕到皇宮,直待到子時,唐太宗李世民入夢之後,它才潛入李世民夢中,口中直叫:“陛下,救我!”唐太宗吃了一驚:“你是誰啊,讓朕來救你?”

龍王急切地說:“小臣是長安城外涇河龍王,陛下是真龍,臣是業龍,臣因犯下天條,當被陛下的賢臣魏征處斬,因此來拜求,希望陛下救我一命!”

唐太宗見涇河龍王苦苦哀求,心生惻隱,便答應了它:“既是魏征處斬,朕可以救你。你放心前去。”龍王這才放心,叩謝隱去。

唐太宗李世民從夢中醒轉,思量龍王所托,又不知該怎樣才能阻止魏征斬龍。他想來想去,決定明日將魏征留在身邊一日,不放他出宮門半步,應可救下那龍王。

於是,第二天唐太宗退朝之後,叫上魏征入便殿,先議安邦之策,再論定國之謀,拖到巳末午初時候,見魏征有些坐立不安,唐太宗又命宮人取過棋枰,與魏征對弈。

魏征棋力高強,唐太宗本意卻隻是拖延時辰,廝殺至中盤,唐太宗已呈敗跡,不由低頭陷入沉思。等到唐太宗拈子落枰,再抬頭望向魏征,魏丞相卻已伏在案頭,呼呼酣睡。

唐太宗念及魏征是賢良忠臣,看他操心國事如此疲勞,就沒有叫醒他,任魏征酣睡。眼見午時三刻已至,唐太宗看著熟睡的魏征想,他睡著了,沒有斬龍,那涇河龍王應已逃過一劫了吧。

這時,熟睡中的魏征突然額前汗珠密布,神情微有焦躁。唐太宗猜測是因為天氣太熱,又心疼賢臣,就親自為魏征打扇。涼風徐來,魏征大汗頓收,睡得甚是沉穩。

這時,朝門外有人大呼小叫,唐太宗起身前去查看,卻是徐茂功,秦瓊等人。秦瓊看見唐太宗來,就將手裏拎著的一個東西扔在了地上。唐太宗仔細一瞧,發現那竟是一條龍的怒目圓睜的龍頭!

唐太宗被這條龍頭的怒視嚇得後退了一步,連忙問秦瓊說:“這是什麼?從哪來的啊?”

秦瓊似乎也一頭霧水,回答說:“這是在千步廊南,十字街頭那裏,從雲端裏掉出來的龍頭,因此前來向您稟奏。”

這時,被喧嘩聲驚醒的魏征快步走到唐太宗身邊,仔細查看龍頭之後也大吃一驚,俯伏在地說:“臣罪該萬死!剛才困倦,竟然在皇上身邊睡了過去,還做了夢!這條龍頭正是臣剛才在夢中所斬掉的啊!”

唐太宗疑惑地問:“什麼,你剛才不是在睡覺嗎?我都沒見你起身,你去哪斬的龍呢?怎麼回事?”

魏征仍伏在地,並未起身,說道:“臣夢見此龍犯下天條,要被臣在今日處斬,臣雖身在君前對局,卻夢離陛下駕雲提劍追斬此龍。誰知孽龍倉皇逃竄,一時竟追不上,臣正心中焦躁,幸虧有陛下為臣打扇,借那三扇涼風,臣撩衣進步追上孽龍,手執霜鋒一舉斬下龍頭,那龍頭就此滾落虛空。”

唐太宗聽完此話,心中五味雜陳,他知道魏征一定是極其賢良的人,上天才會派他斬龍,他為有這樣的臣子而高興。同時,唐太宗曾答應救下涇河龍王的性命,結果反而陰差陽錯地幫了魏征一把。無奈,唐太宗強打精神賞了魏征,眾人散去。

當夜,李世民輾轉反側,難以入睡。到了半夜二更時分,唐太宗竟聽聞宮門外有淒慘號泣之聲,驚恐之餘,唐太宗剛剛入睡。

誰知夢中那無頭的涇河龍王,提著血淋淋的首級,撲到他身邊怒吼說:“李世民!虧你允諾救我,你不救也罷,怎麼還助那魏征追斬我呢?快快出來!與我到閻王處說理!”

唐太宗有口難言,驚得汗流遍體,卻怎麼也掙不脫龍王糾纏,大叫一聲“有鬼”,方從夢中醒轉。

如此連續幾日,唐太宗夜夜被龍王鬼魂驚擾,竟落下脈弱體虛之症。

唐太宗病重,鄂國公尉遲敬德與護國公秦叔寶入宮探視,得知寢宮門外,入夜就拋磚弄瓦,鬼魅呼號。

兩位將軍勸慰唐太宗,秦叔寶說道:“陛下請寬心,今晚臣與敬德把守宮門,看有什麼鬼祟。我們平生征戰無數,殺人如剖瓜,集屍如聚蟻,諒那小小的陰氣邪物也不敢近身。”

唐太宗準奏,二人謝恩而出。當日晚,兩位將軍各取披掛穿戴整齊,金盔銀甲,威風凜凜,持劍舉斧在宮門外把守。一夜間,竟再無半點響動,唐太宗因此安寢無事。

雖有兩位將軍把守,皇宮清靜了幾日,但唐太宗終究不忍二將辛苦,為難兩人夜夜守候,就找了高明的丹青畫師,將尉遲敬德和秦瓊披掛在身的真容繪於宮門之上,從此夜間無事。而兩位將軍的威風儀容,就成了民間喜愛的門畫人物。

到了元代,人們沿襲這種做法,幹脆奉這兩人為門神。在元代之前,雖然也曾有過類似的記載,不過均未說明是此二人,如南宋佚聞古籍《楓窗小牘》記載說:“靖康以前,汴中家戶門神多番樣,戴虎頭盔,而王公之門,至以渾金飾之。”宋學者趙與時《賓退錄》也說:“除夕用鎮殿將軍二人,甲胄裝。”

自從元代把秦瓊、尉遲敬德作為門神之後,直到明清以後,史書中的記載就明確為秦瓊和尉遲敬德二人。如描述蘇州及其附近地區的風俗著作《清嘉錄·門神》中記載說:

夜分易門神。俗畫秦叔寶尉遲敬德之像,彩印於紙,小戶貼之。

貼門神的曆史悠久,地方和時代不同,貼用的也不同。北京多用白臉兒的秦叔寶和黑臉兒的尉遲敬德,以祈人安年豐。秦瓊和尉遲敬德自從作為門神以後,始終被人們所祀奉。

門神對子兩邊貼,窮人過年怕老爺。

唐玄宗夢見鍾馗捉鬼

唐代時,又出現了一位門神鍾馗。據古籍《補筆談》卷3、古代類書《天中記》卷4、《曆代神仙通鑒》卷14等書的記載,鍾馗原來是陝西終南山人。

有關鍾馗故事的記載,以北宋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為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