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P-R(1 / 3)

六、P-R

P

pá

爬樹捉魚,多此一舉。

緣木求魚

緣:攀援。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方法錯誤,不可能達到目的。出自戰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看出齊宣王想稱霸天下,每天操練兵馬,就問齊宣王說:“大王動員全國的軍隊,讓將士們冒著生命危險去攻打別的國家,難道隻有打敗了別的國家,你的心裏才痛快嗎?”

“不!不是打敗了別的國家我才感到痛快。我這樣做,不過是為了滿足我最大的欲望罷了。”齊宣王說。

“那大王最大的欲望是什麼呢?”孟子問。

齊宣王笑了一笑,沒有回答。孟子便又說:“是因為好東西不夠吃,還是好衣服不夠穿呢?是因為宮中的藝術品太差呢,還是宮中的音樂不動聽呢?是因為侍候你的人太少呢,還是……?”齊宣王聽了,搖頭說:“不,都不是!”

“噢,那我明白了,大王的最大欲望是想征服天下,稱霸諸侯。使秦、楚那樣的大國都來朝貢您,四方的外族都向您臣服。但是,如果用你的辦法去滿足你的欲望,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抓魚一樣,那肯定是徒勞的。”

“事情竟有這樣嚴重嗎?”齊宣王問。

“恐怕比這還要嚴重呢!爬到樹上去捉魚,最多就是抓不到魚,還不至於有什麼禍害。如果想用武力來滿足自己稱霸天下的欲望,不但達不到目的,相反還會招致禍害。”

爬得最快的,也及不上跑得最慢的。

爬得高跌得重。

pà

怕跌的學不會走路。

怕刺的人,采不到紅玫瑰。

怕事越有事。

怕跌跤先躺倒。

怕處就有鬼,咬處就有嘴。

怕狼怕虎,不在山頭住。

怕鬼者被鬼嚇著。

怕鬼唱山歌,陰陽怕懵懂。

怕人不出世,出世不怕人。

怕人知道休做,要長知識勤學。

怕走崎驅路,莫想攀高蜂。

pāi

拍嘴大夫沒好藥。

拍拍背,三年無災晦。

拍馬屁,沒誌氣。

拍馬有個架,先笑後說話。

pái

排事不清,累斷骨頭筋。

排場過節,各有所好。

pān

攀親不如下店。

攀登高峰貴有恒。

pán

盤古千萬載,哪有幾個包青天。

盤船烏龜鱉價錢。

pàn

判斷一個人的高矮,不能隻看他的影子。

pánɡ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螃蟹不忘橫著爬。

螃蟹怕見漆,豆花怕見日。

pǎnɡ

耪地耪裏頭,問路問老頭。

pànɡ

胖子不是一口吃的。

胖子不是吃的,瘦子不是餓的。

胖人富隻怕沒屁股。

pāo

拋了不拾,丟了不撿。

páo

袍哥說話不掉底。

袍哥心多。

pǎo

跑跑跳跳渾身輕,不走不動多生病。

跑得脫黃昏,跑不脫五更。

跑過三關六碼頭,吃過奉化芋艿頭。

跑從走開始,快從會開始。

跑兔沒抓住,臥兔也竄了。

跑了老婆,埋怨四鄰。

跑了豬,跑不了圈。

跑了的魚是大的。

跑了一條大魚,撈了一網蝦。

跑了和尚,跑不了廟。

跑了初一,跑不了十五。

péi

賠錢嫁女。

賠八月,賺臘月。

賠不盡的閨女,過不盡的年。

賠本賺吆喝。

pēn

噴泉水壓不住,樹長石壓不住。

pén

盆罐有耳朵,貓狗愛溫存。

pénɡ

朋友三千不多,冤家一個就夠。

朋友麵前莫說假,夫妻麵前要說真。

朋友易得,知己難求。

朋友親,斤換斤,少四兩,也不親。

朋友不算賬,各人心裏量。

朋友妻,不可欺。

朋友妾,不可滅。

朋友勸酒不勸色。

朋友養其誌,父母養其身。

朋友沒錢不朋友,親戚沒錢不親戚。蓬柴火焰高。

蓬開先百草,戴了春不老。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不染皆黑。彭祖活了八百,有話要對妻說。

pěnɡ

捧人家碗,服人家管。

pènɡ

碰頭找不到棉花垛。

pī

砒霜雖毒,不毒不吃之人。劈木頭劈小頭,問道問老頭。

劈柴不尋紋,氣死旁邊人。披麻救火,惹火燒身。

pí

枇杷黃,醫者忙;桔子黃,醫者藏;蘿卜上場,醫者還鄉。

枇杷開花吃柿子,柿子開花吃枇杷。

枇杷治熱病,一治一個定。皮軟骨頭硬。

皮膚病是洗不潔,肚子病是吃的愣。

皮革越堅硬越容易折裂。

皮裏生的皮裏熱。

皮裏抽肉,各走一經。

皮變了,瓤兒依舊。

皮帶越長,壽命越短。琵琶是彈,錚錚是抓。脾寒轉痢。

pì

屁股臭了割不掉。

pián

便重不便輕。

便宜不出外家。

便宜不知飽。

便宜莫撿,放蕩莫收。

便宜無好貨,好貨不便宜。

便宜勿再往。

便宜便是吃虧,吃虧便是便宜。

便宜不過當家。

piàn

片紙非容易,措手七十二。騙朋友隻是一次,害自己卻是終身。

騙人騙自己,害人害自己。

騙死人,不償命。

騙江山無騙海水。

piāo

飄風不終朝。漂洋過海的人,不愁大河的浪頭。

piáo

瓢不正,尾巴歪。嫖賭家財盡,囊空自然休。

piǎo

漂布見了汗,不穿自己爛。

pīn

拚命不能算勇敢。

拚死不如拚活。

拚死吃河豚。

拚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拚得自己贏他人。

pín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貧不和富鬥,富不和勢鬥。

貧不可欺,富不可恃。

貧不賣書留子讀,老猶栽竹與人看。

貧不足羞,可羞者是貧而無誌。

貧不離豬,富不離書。

貧不離卜,富不離醫。

貧不學儉,而儉自來;富不學奢,而奢自至。

貧不學儉,卑不學恭。

貧不學儉,富不學奢。

貧不怨來富不誇,哪有久富長貧家。

貧富非關天地,禍福非關鬼神。

貧見富來門外接,富見貧來不起身。

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貧了就呆,富了就乖。

貧難辦喜食。

貧串親,易遭白眼;富串親,易誣奸犯。

貧和尚碰上急門徒。

貧無義士持金贈,病有高人說藥方。

貧寒休要怨,富厚不須驕。

貧者土之常。

貧窮好做人,淡薄心無愧。

貧窮不為恥,懶惰真是羞。

貧窮自在,富貴多憂。

貧賤驕人。

貧賤如敝衣,惟勤儉可以脫卸。

貧賤人家請陰陽,圖個簡便請和尚。

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貧賤夫妻百事乖。

pìn

牝雞司晨家必敗。

pínɡ

蘋果栗子為上果,黑棗李子不值錢。憑他風浪頭,總是不開船。評書看實質,評人看品質。瓶是借的,酒是賒的。

瓶口紮得住,人口紮不住。平時做事無計劃,急時做事無頭緒。

平常多準備,用時省著忙。

平常不用心,用時發了昏。

平地能興波,無風不起浪。

遇事生風

“遇事生風”形容好事的人,遇到一些小事端就興風作浪,把事情擴大,從中漁利。出自《漢書·趙廣漢傳》:“所居好用世吏子孫新進年少者,專厲壯蜂氣,見事風生,無所回避,率多果敢之計,莫為持難。”

漢朝,涿郡人(今河北省涿縣)趙廣漢,初時在郡裏作小官,他辦事認真廉潔,升京兆尹。那時候,正好遇到漢昭帝去世,京城新豐縣的京兆官杜建負責管理昭帝的陵園。杜建交遊廣闊,他和朋友一起利用職權做著非法的事。這事被趙廣漢知道了,於是便暗示杜建改變作風,可是杜建卻置若罔聞,於是趙廣漢便將他們逮捕,事情發生後,京城裏的達官貴人都來求情,趙廣漢向來討厭這種貴人們一貫為非作歹,包庇壞人的醜惡行徑,為了防止更多的麻煩,就將杜建殺了。京裏的達官貴人於是都對趙廣漢望而生畏。

漢宣帝時,由於他不畏權勢,一心為國,很得宣帝重用。他愛用新進的世吏子孫,這些年輕人愛逞一時之氣,碰到一點事就將它擴大到沒有回轉的餘地。最後,趙廣漢還是被貴戚們害死了。

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茶。

平地沒朱砂,紅土就為貴。

平地好打樁。

平地跌好漢。

平生隻會道人短,何不回頭把自量。

平生不做虧心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平鬥借,尖鬥還。

平空一句話,入耳就生根。

平易近人。

平路跌死馬,淺水溺死人。

平生正直無私曲,問甚天公饒不饒。

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平安二字值千金。

平安就是福。

平靜之時要謹慎,艱險之時要堅強。

平時不修欄,虎咬豬著忙。

平時不用功,考試就發蒙。

pō

潑水難收。

潑婦怕急漢。

pó

婆娘不生娃,隻怪背攔高。

婆婆打媳天下有。

婆婆嘴碎,媳婦耳聾。

婆婆有德媳婦賢。

婆婆嘴絮,媳婦耳背。

pò

破壞容易建設難。

破褲子先伸腿。

破褲子強如光著腿。

破鞋配破襪,臭豆腐酸酒搭。

破柴不識路,哪怕大力士。

破柴不識紋,氣死旁邊人。

破柴破小頭,問路問老頭。

破了補,綻了縫。

破了蒿草露了狼。

破竹籠燒得日頭紅。

破竹竿一肚水,破棺材一肚鬼。

破財擋災。

破除萬事無過酒。

破卵出雛。

破鼓亂人捶,牆倒眾人推。

破車礙好道。

破車走舊轍。

破車多攬載。

破帆駛好風。

破衣能擋寒。

破衣藏虱,破屋藏賊。

破廟不招好和尚。

破宅子堿地是一寶。

破窯出好貨,醜娘養乖崽。

破屋漏雨沒處躲。

破家縣令,滅門刺史。

破家值萬貫。

pū

鋪張浪費,窮困後悔。撲燈蛾子不怕死。

pú

菩薩麵,蠍子心。

菩薩太子不打人。

菩薩不穿褲,必是這樣做。

菩薩不佑背時人。蒲鞭示辱。

蒲鞋著襪兩邊空。

Q

qī

七嘴八舌,遇事沒轍。

七月七生個阿巧。

七月荷花一時香。

七月半,八月半,蚊子快似鑽。

七月半,蚊子多一半;八月半,蚊子少一半。

七十二行農為首,百畝之田糞當先。

七十二行,莊稼為王。

七十瓦上霜,八十風前燭。

七十不打,八十不罵。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坐。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

七十不留飯,八十不留宿。

七十二條計,跑了是便宜。

七十二行,趕腳最忙;走路吃幹糧,進店整鞍墊。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叫你商量事。

七個不依,八個不饒。

七個保姆的孩子沒人管。

七個當家,八個做主。

七個猴子八樣臉。

七個廚子八個客,忙得人也認不得。

七歲八歲惹狗嫌。

七分道白三分唱。

七分鑼鼓三分唱。

七分主人三分匠。

七子八棉,九子賺錢。

七子十三孫,抵不到床頭二百文。

七把梆,八把蓋。

七錯廿三纏。

七八月的南瓜,皮老心不老。

七坐八爬,九九生牙。

七月下種,八月長苗,九月打草。

七漿八臘九回頭。

七層鍋,八層炕,九層煤火燒得旺。

七世仇寇,八世冤家。欺善怕惡。

欺妻一世窮。

欺硬不欺軟。

欺人即是欺自己。

欺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欺人莫欺天。

欺老不欺少。

欺心折盡平生福,行短天叫一世貧。

欺勝者必敗。

欺山莫欺水,欺人莫欺心。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妻賢子孝一身閑。

妻是枕邊人,十事商量九事成。

妻歸前夫,物歸本主。

妻仗夫勢,狗仗人勢。

妻隨夫賤,母以子貴。

妻有錢,湯燒水。

妻有大小,子無嫡庶。

妻子是人家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

妻子麵前莫說真,朋友麵前莫說假。

妻子犯法,禍及丈夫。

妻子按著丈夫打,家院裏麵拴上馬。

妻子兩,黃金日日長;妻子三,黃金積如山。

妻財子祿。

qí

齊心的螞蟻吃角鹿,合心的喜鵲捉老虎。象征喜慶吉祥的喜鵲

傳說喜鵲原是天宮的仙鳥,叫鵲兒。有一年,玉帝派金牛星下凡,給人間撒了些草籽,大地處處綠茵,隻是缺少花木,人間還不是很美。這話被鵲兒們聽到,就把這件事轉告了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聽了鵲兒的請求,心想,玉帝派金牛星給人間撒草籽,落了個好名聲,我何不讓百花仙子給人間送些花籽,借此名垂千古呢?可王母舍不得冬梅,再三叮囑百花仙子:百花齊撒,獨留梅花!從那時起,人間大地從春到秋,百花盛開,唯獨冬天沒有花。

鵲兒們議論後,偷了一株梅樹苗,又派一隻鵲兒銜到人間。從此大地上就有了梅花。因時值臘月花開,所以人們稱它“冬梅”或“臘梅”。

王母發現此事,下令綁了送梅的鵲兒的雙腿,並把它關進籠裏。從此,鵲兒也就練成了蹦蹦跳跳的本領。

後來,專管天宮鳥類的三足鳥得知此事,很同情這隻鵲兒,冒風險打開籠子放了它。鵲兒飛到人間,看到梅花吐豔,就在梅枝之間跳來蹦去,還“喳喳喳”叫個不停。

這株梅花樹栽在一個富人的花園裏,這家小姐恰逢出嫁日,按當地風俗,姑娘正在繡樓上按照習俗“哭嫁”。忽然,鵲兒的陣陣叫聲從窗口飛了進來。

姑娘聽了不知是何聲音,走到窗口向花園望去。她看到梅枝上有隻從未見過的鳥兒,羽毛美麗,叫聲悅耳,舞步輕盈。姑娘一時高興,取來剪刀和紅紙,照著鵲兒和梅花的樣子,很快便剪成了一幅窗花。

這時,家人來催姑娘快上花轎。姑娘拿著剛剪好的窗花,自言自語道:“這是什麼鳥呢?”

快嘴的丫環忙說:“今日大喜,姑娘逢喜事,就叫它喜鵲吧!”姑娘上了轎,到了婆婆家,她剪的窗花也隨同嫁妝抬了過來。

男家開染坊,家主見新媳婦的這幅“喜鵲登梅”的窗花剪的很好,就照著畫了,又加了隻喜鵲,寓意成雙成對,雙喜臨門。從此以後,喜鵲就成了預兆喜事之鳥的象征。

“喜鵲叫,客人到”,這是通行古今的俗諺。喜鵲在漢代叫幹鵲,《本草綱目》說喜鵲“性最惡濕,故謂之幹”,這是說喜鵲喜歡天晴。

由於遠道的客人雨天一般不會上路,天晴時來的可能性大,而喜鵲又喜歡在天晴時歡暢而鳴,這種巧合可能就是俗語“喜鵲叫,客人到”產生的原因。

古代時交通不便,傳遞信件費時又麻煩,也沒有其他通訊方式,因此對於古人來說,遠路客人突然到來常使人喜出望外,喜鵲報喜便彌足珍貴。

清代陳世熙在記載唐代趣事的著作《開元天寶遺事》也提到:

時人之家,聞鵲聲,皆為喜兆,故謂靈鵲報喜。

喜鵲被更多的人喜愛,其實和另一個傳說有關。在很久很久以前,南陽城西的牛家莊有一個叫牛郎的孤兒,自幼跟隨哥哥嫂子生活。牛郎的哥嫂對牛郎並不好,要與他分家,隻給了他一條老牛,叫牛郎自立門戶。

從此,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他們在荒地上披荊斬棘,耕田種地,蓋造房屋。一兩年後,他們營造成一個小小的家,勉強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條不會說話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隻有牛郎一個人,日子過得相當寂寞。

牛郎並不知道,那條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有一天,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它對牛郎說:“牛郎,今天你去碧蓮池一趟,那兒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的仙衣藏起來,穿紅仙衣的仙女就會成為你的妻子。”

牛郎見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興,便問道:“牛大哥,你真會說話嗎?你說的是真的嗎?”老牛點了點頭。

牛郎找到老牛說的地方,悄悄躲在碧蓮池旁的蘆葦裏,等候仙女們的來臨。

不一會兒,仙女們果然翩翩飄至,脫下輕羅衣裳,縱身躍入清流。牛郎便從蘆葦裏跑出來,拿走了紅色的仙衣。仙女們見有人來了,忙亂紛紛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飛鳥般地飛走了,隻剩下沒有衣服無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天上的織女。

織女的工作,是用一種神奇的絲在織布機上織出層層疊疊的美麗的雲彩,隨著時間和季節的不同而變幻它們的顏色,這是“天衣”。織女常常坐在織機旁不停地織著美麗的雲錦,是王母娘娘最喜愛的仙女之一。

此時,織女見自己的仙衣被一個小夥子搶走,又羞又急,卻又無可奈何。這時,牛郎走上前來,對她說,要她答應做他妻子,他才能還給她的衣裳。織女含羞答應了他。

這樣,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他們結婚以後,男耕女織,相親相愛,日子過得非常美滿幸福。不久,他們生下了一兒一女,十分可愛。

牛郎織女滿以為能夠終身相守,白頭到老。可是,王母娘娘知道這件事後,勃然大怒,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織女回天庭問罪。

這一天,織女正在做飯,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趕回,眼睛紅腫著告訴織女說:“牛大哥去世了,他臨死前說,要我在他死後,將他的牛皮剝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飛上天去。”

織女一聽,心中納悶,它怎麼會突然死去呢?織女便讓牛郎剝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這時,天空狂風大作,天兵天將從天而降,不容分說,押解著織女便飛上了天空。

正飛著,織女聽到了牛郎的聲音:“織女,等等我!”織女回頭一看,隻見牛郎用一對籮筐,挑著兩個兒女,披著牛皮趕來了。慢慢地,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織女已經可以看清兒女們可愛的模樣,孩子們也都欣喜地張開雙臂,大聲呼喊著織女“媽媽”。

眼看牛郎和織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這時,王母駕著祥雲趕來了,她拔下她頭上的金簪,往他們中間一劃,霎時間,一條天河波濤滾滾地橫在了織女和牛郎之間,無法橫越了。

織女望著天河對岸的牛郎和兒女們,直哭得聲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來。他們的哭聲,孩子們一聲聲“媽媽”的喊聲,是那樣揪心裂膽,催人淚下,就連在旁觀望的仙女、天神們都覺得於心不忍。

王母娘娘有些動容,就讓他們在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相會。但是,隔著那樣一條長長的銀河,他們又怎能一家團聚呢?

這時,又是熱心的喜鵲們想出了辦法。每到七月七日,就會有千萬隻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

因此,每到七月七日的時候,人們都是到處看不見喜鵲的蹤影,因為它們都去為牛郎織女搭鵲橋了。

喜鵲不僅能預報喜事,成就美好姻緣,還十分懂得知足報恩,是種有情有義的吉祥動物。唐代小說家張鷟在唐代筆記小說集《朝野僉載》的卷四中,寫下了這麼一個“鵲噪獄樓”的傳說:

貞觀末年,有個叫黎景逸的人,家門前的樹上有個鵲巢,他常喂食巢裏的鵲兒,天長日久,喜鵲和他之間有了感情。後來,黎景逸被人誣陷為盜賊,冤枉入獄,令他倍感痛苦。

突然有一天,黎景逸看見自己總喂食的那隻喜鵲停在獄窗前歡叫不停,像是在興奮地講著什麼喜事。黎景逸暗自想,大約有好消息要來了。果然,3天後他被無罪釋放。後來,黎景逸才知道是因為那隻喜鵲變成人後假傳聖旨,才把他救出來的。

這是我國很傳統的鳥獸報恩故事類型。一隻喜鵲因為老吃“鄰居”喂飼的飯食,對人起了感激之心。當主人落難的時候,不但親自到獄樓上去傳好消息,還化身為人,假傳聖旨,幫助恩人脫難。“玄衣素衿”,正是喜鵲的服裝形象。

古代儒家認為喜鵲的地位非常尊貴,將喜鵲捧為“聖賢鳥”。喜鵲一年到頭,不管是鳴還是唱,是喜是悲,也不管是在地上還是在枝頭,年幼還是衰朽,臨死還是新生,發出的聲音始終都是一個調,一種音。儒家眼中的聖賢、君子,就是要表現得像喜鵲那樣恒常、穩定、明確、堅毅、始終如一。

因此,儒家經常要求人們向喜鵲學習,把喜鵲當成聖賢的某種楷模。再加上喜鵲的叫聲為“喳喳喳喳,喳喳喳喳”,意為“喜事到家,喜事到家”,所以喜鵲在我國民間是吉祥的象征。

棋高看得遠。

棋走千著,全看最後一著。

棋邊不語真君子,見死不救是小人。

棋錯一著,滿盤皆輸。

棋高一著,縛手縛腳。

作繭自縛

蠶吐絲做繭子,把自己包在裏麵。比喻做事原希望對自己有利,結果反倒損害了自己。出自唐·白居易《汪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

古時候有一副拆字對聯,上聯是“鴻為江邊鳥”,下聯是“蠶為天下蟲”。“江”字與“鳥”字湊在一起,不正是“鴻”字嗎?“天”字與“蟲”字湊在一起,不正是“蠶”嗎?而且“蟲”在“天”的下麵。

蠶是一條小小的青蟲,胖胖的身體,嫩綠的腰肢,整天埋頭吃著桑葉,發出沙沙的響聲,然而過了一個月,蠶都銷聲匿跡了。蠶肚裏的絲在吐完之前,它們化成了一個個蛹,並且吐出絲,一層一層地把自己包繞起來,築成了一個圓形房屋——繭,蛹則藏匿其中。於是古人說它們“作繭自縛”,並且用這句成語比喻那些做事情原想對自己有益,結果卻事與願違,反使自己受害的人。

棋力酒量,不甘退讓。

棋逢對手難藏行。

棋逢對手,先禮後兵。

棋輸還有棋子在。

棋逢對手難輸贏。

棋輸木頭在。

棋中不語真君子,做事分明大丈夫。麒麟不踏無寶之地。鳳毛麟角

鳳,鳳凰。麟,麒麟。傳說中的珍異動物。鳳凰的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貴而稀少的人才或事物。出自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

南朝宋代的著名詩人謝靈運,才思敏捷,文章精美,使人讀後流連忘返,愛不釋手。其孫謝超宗,也極有文才,頗有名聲。

謝超宗曾擔任新安王劉子鸞的常侍,王府中的文告函件都出自他的手筆。新安王的母親殷涉儀去世後,謝超宗撰寫悼念死者的悼詞,寫得非常精彩,孝武帝讀過以後大加讚揚,對左右說:“謝超宗真是有鳳毛呀,天下又出了一個謝靈運!”

當時右衛將軍劉道隆也在座。他聽孝武帝誇謝超宗有鳳毛。他是行伍出身,不懂得鳳毛是什麼意思,誤以為他真有鳳凰的羽毛,就跑到謝家,央求說:“聽說你有稀奇物件鳳毛,快讓我看看!”

謝超宗不明來意,反問道:“我這個貧寒之家,你說能有什麼稀罕之物呢?”

劉道隆還認為他們故意珍藏,就自己找尋起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什麼鳳毛,他自言自語他說:“早上陛下說你有鳳毛啊,怎麼找不到呢?”

謝超宗接著說:“鳳毛麟角如此珍貴的寶物,我哪裏有啊 ”從此,這個笑話廣為流傳,成語便由此轉化而來。

旗向哪裏指,兵向哪裏攻。

旗倒兵散。騎著騾子思駿馬,官居宰相想王侯。

騎著騾子壓著馬,打著騾子震著馬。

騎驢扛布帶,都在驢身上。

騎驢背背子,都在驢身上。

騎驢渡江,過江不得。

騎驢擔擔子,全在驢身上。

騎驢不知趕腳苦。

騎在虎背上不怕虎。

騎著驢找驢,守著和尚罵禿驢。

騎著驢子見腳疼。

騎著馬找馬容易。

騎著馬,好找馬。

騎牛覓不見牲畜。

騎虎難下背。

騎虎難下。

騎虎難下

騎在老虎身上,很難下來。比喻做事遇到未曾估計到的困難,但停頓會造成更大損失,不得不做下去。出自唐·房玄齡《晉書·溫嶠傳》。

晉成帝鹹和三年(公元328年),鎮守曆陽的將領蘇峻和鎮守壽春的將領祖約,以誅殺輔佐成帝的中書令瘐亮為名,率軍攻入都城建康,專擅朝政。

在這危急時刻,擔任江州刺史的溫嶠挺身而出,和逃到他那裏的棱亮共推征西大將軍荊州刺史陶侃為盟主,起兵討伐叛軍。由於叛軍勢眾,再加上挾持了成帝,陶侃接連打了幾個敗仗。不久,軍糧也發生了困難。

由於戰爭一再失利,陶侃產生了畏懼心理,他責備溫嶠說:“起兵時,您說要將有將,要糧有糧,隻要我出來當盟主就行了。可是現在將在哪裏了?糧在何方?如果糧食再接濟不上,我隻能帶領本部人馬回老家去了,待到以後條件具備後再幹。”

溫嶠反駁說:“您的看法不對。戰勝叛軍最要緊的是靠隊伍自身的團結。當年劉秀、曹操所以能以寡敵眾,因為他們是正義之師。蘇峻、祖約這幫家夥欺世盜名,有勇無謀,我們定能戰勝他們。現在皇上蒙難,國家正處在危急關頭,我們仗義討伐逆賊,決不能改弦易轍。就好比騎在猛獸身上,不把它打死,怎麼能半途下來呢!如您違背大眾意願,獨自帶兵回老家,必然會影響士氣,使討伐失敗。這個罪責您是推卸不了的!”

陶侃聽了溫嶠的話,很受感動,隻好打消回老家的念頭。接著,溫嶠和他仔細商討了作戰計劃,從水陸兩路進攻叛軍。溫嶠又親自率領一支精壯的騎兵,突然襲擊叛軍。最後蘇峻、祖約兩叛賊首領先後被殺,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騎馬找馬。

騎馬坐轎遇不著熟人,穿草鞋遇見熟人。

騎馬暈,坐轎暈,轆轆越搬越有勁。

騎馬不撞親家,騎牛撞到親家。

騎馬勿見親家公,造屋勿招箍桶匠。

騎馬不怕馬頭高。

騎馬也到,騎驢也到。

qǐ

乞兒跌倒零碎多。

乞丐身,皇帝口。

乞丐不帶棒,狗也要來欺。

乞丐不過朽木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豈知往世金銀寶,借爾權看數十年。起了五更趕晚集,大家驢兒大家騎。

起龍頭,結狗尾。

起得雄,敗得快。

起頭容易終梢難。

起了風,少不得要下點雨。

起家的機匠,敗家的裁縫。

起早起,碰著隔夜人。

起早了得罪丈夫,起晚了得罪公婆。

起早起,碰著捉狗屎。

起心害人,反害自身。

起心不得高官做。

起心用心,害了自身。

起心人難留,留下結惡仇。

起心不善,支人犯法。

qì

氣極出毒言。

氣氣惱惱成了病,快快活活活了命。

氣死烏龜當鱉賣。

氣死不告狀,餓死不當當。

氣力是奴才,使了再出來。

氣力用不盡,井水挑不幹。

氣上房,不用嚐。

氣味最臭電石燈,燒靈放的孔明燈。

氣節不讓人。

氣破肚子脹破心。

氣不順,吃肉也不香。

氣量要宏大,待人要真誠。

氣度要宏,言語要謹。

氣臌癆傷膈,閻王請就的客。

器物老值錢,倭瓜老了麵。

器小易盈。砌牆先打基,吃蛋先養雞。

砌屋三石米,拆屋一頓飯。

qiān

千朵桃花一樹生,貧苦人家一條心。

千可貴,萬可貴,無私最可貴。

千裏做官,為的是錢。

千年道法,經不起一禪杖。

千年難遇龍華會,萬年難得歲交春。

千年不賴,萬年等著。

千年田地八百主,十年興敗許多人。

千年荒地無人耕,耕起來有人爭。

千年萬年終是死。

千年古樹問老槐,老槐還是問鬆柏。

鬆千姿百態的形態美

鬆樹具有不同的形態,人們將鬆稱為迎客鬆、送客鬆、倒掛鬆、棋枰鬆、蒲團鬆、臥龍鬆、龍爪鬆、連理鬆等。

鬆樹豐富多彩的美姿美態,曆來深得我國人民普遍喜愛。文人墨客讚美它,山水畫家更是普遍收入畫中,精心描繪,就是因為它具有千姿百態的形態美,使人著迷,令人陶醉。

鬆樹的品格特性,主要顯示出內在美和形態美,鼓舞著人們對自己的品德進行自我修養、對人格理想堅持強烈追求。

在千百年的曆史長河中,鬆樹崇高的美好品格特性,和人對鬆懷有的人文觀念,兩者相互滲透、相互融合,造就了深厚的鬆文化,使得鬆成為了中華民族理想人格的象征。

在黃山有一棵迎客鬆,挺立於黃山玉屏峰東側的文殊洞上,破石而生,壽逾800年,樹高10米左右,胸徑64厘米,地徑75厘米,枝下高2.5米。樹幹中部伸出長達7.6米的兩大側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展開雙臂,熱情歡迎賓客的到來。

迎客鬆是黃山鬆的代表,姿態蒼勁,翠葉如蓋,剛毅挺拔,彬彬有理,形象可愛。它作為我國人民同世界人民友誼的象征早已蜚聲中外,成為中華民族熱情好客的象征。

送客鬆是黃山十大名鬆之一,鬆高4.8米,樹齡約450年,立於黃山玉屏樓右側道旁,與名揚世界的黃山迎客鬆遙遙相對應。此鬆虯幹蒼翠,側伸一枝,形似作揖送客,故名“送客鬆”。有詩讚曰:

岩前倩影側枝伸,青翠容顏滿麵春。

黃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揮手送遊人。

棋枰鬆位於黃山的北海,盤踞在平天道旁。此鬆極其奇古,鬆幹較短,高僅兩尺,但盤根蓋頂,冠幅蔭廣逾丈。因樹頂平正坦蕩,如同圍棋盤,故名“棋枰鬆”。

相傳,從前有數位仙童坐在枝杆橫斜、平正如棋盤的樹頂上下棋,有位名叫黃升的樵夫,看棋入迷,忘記下山,仙童便授之一棗,含之不饑。清代詩人洪雲行有《棋枰鬆》詩詠之:

聞道驂鸞客,時來坐對鬆;

樵柯從爛盡,此局幾時終?

此詩將棋枰鬆描繪成仙人的棋盤,給棋枰鬆披上了神奇的色彩,耐人玩味。

蒲團鬆位於黃山玉屏索道上站附近,高不盈丈,卻枝丫茂密錯落,枝冠如蓋,可坐數人不墜,形似一個大蒲團。

在黃山始信峰,還有一株連理鬆,這株鬆兩棵樹幹相擁相抱,看似兩株樹,實為同根生,樹冠糾纏在一起,親密無間,恩恩愛愛。

相傳唐玄宗與楊貴妃發誓,“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後來,唐明皇的靈魂追趕楊玉環到黃山,二人相挽跳入雲海,於是化成了這株“連理鬆”。

臥龍鬆佇立於黃山臥雲峰。傳說在乾隆二十三年,清高宗弘曆北巡時,問隨行的紀曉嵐道:“宜州哪裏有可遊之處啊?”

紀曉嵐回奏道:“臣聽說,北邊的老爺嶺鍾靈毓秀,而且大唐時留下了許多典故,許多佳話,每一處景觀都有一段美妙的故事。”

於是,君臣一行便來到老爺嶺。行至山腳下,眼看就到了聖清宮下的院山門了,乾隆皇帝發現山道南側,有一虯枝古鬆橫臥路旁,覺得出奇,便問紀曉嵐:“紀愛卿,此鬆可有名號?鬆樹大多是傲立筆直,此鬆卻又因何長成此等模樣?”

紀曉嵐當時正任《四庫全書》的總纂官,是乾隆皇帝的不記名老師。皇帝每有“風雅”之難題,都要向他請教。紀曉嵐見問,便回奏道:“據微臣所知,此鬆至今尚無名號。如果萬歲有雅興,臣便將聽來的傳說,講與聖上聽!”

乾隆立即來了興致,站住腳,催促道:“既有傳說,快講!”

於是紀曉嵐講道:“據說,當年唐玄宗李隆基於開元十四年征服高麗後,在老嶺鷹嘴峰下發現了曾祖太宗刻在石壁上的禦旨,又按旨修了聖清宮後,竣工時,玄宗親自來老爺嶺主持開光大典。

開光後,玄宗在嶺上遊覽半天。下嶺後,走到這裏,他忽然喊困,想就地睡一覺,尋找了一會,就單單相中了這裏的一株小鬆樹下,並告誡隨員說:‘朕就於此睡一覺,你們記住,嚴禁他人來打攪!’於是玄宗便坐下,將頭和背靠在小鬆樹的幹上睡了。”

“玄宗當時身子很乏,睡著睡著,便把小鬆樹壓彎了。小鬆樹被壓躺在地下,玄宗便也把身子躺臥了下去。

“皇帝有令不許人打攪,所以也就無人敢來喊醒他。一直睡到紅日西沉,玄宗才醒過來。起來後,他見自己這一睡,竟把小鬆樹壓倒了,說了幾聲‘罪過’,又叮囑人將小鬆樹扶起,便走了。

“豈料那小鬆樹經玄宗一壓,也就定了型,無論怎麼扶,扶起來又臥下。年深日久,樹也大了枝也長了,卻還是當年玄宗壓倒的樣子。”

乾隆聽完了故事,便對這株鬆樹發起呆來。好一會兒,他才說:“唔,這株鬆樹是福份不淺哪,你們看,它的形狀猶如一條伏臥的巨龍,況且當年玄宗還臥在這裏睡過覺。既然以前無名號,朕就賜名給他,叫臥龍鬆吧?”

從此,“臥龍鬆”這個名字便叫開了,一直延襲著。這株樹,也由一株小臥龍鬆長成了一株像模像樣的大臥龍鬆了。

鬆樹是大自然給我們人類的恩賜,鬆木自古就是用途廣泛的優良木材,鬆木材質好,耐腐朽,紋理直,具有剛柔並濟、負重而不折、挺直不變形、堅韌而富有彈性的特點,可作建築、橋梁、枕木、礦柱等用材。

鬆子自唐代以來就是人們喜愛的上佳食品,是糖果、糕點的常用原料,有些品種還可入藥。鬆果,別名鬆球、鬆元、鬆實、鬆塔等。魏晉時期陶弘景所著的《名醫別錄》記載:“味苦,溫,無毒。主風痹寒氣,虛贏少氣,補不足”。

鬆脂在古時候被用於防腐、驅蟲,經過提取可得到料鬆香、鬆節油等。我國最早的中藥學經典著作《神農本草經》將鬆脂列為上品,記載曰:

鬆脂,味苦溫。主疽,惡瘡,頭瘍,白禿,疥騷,風氣,安五髒,除熱。久服,輕身不老,延年。一名鬆膏,一名鬆肪,生山穀。

鬆節是鬆樹的含油結疤,古人認為鬆節是鬆樹的骨頭。我國古代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中的墨有幾種製造方法,其中比較重要的一種叫鬆煙墨,就是利用鬆根和鬆枝在窖內進行不完全燃燒製得。東漢以後這種方法被普遍采用,這才使得墨的生產達到了規模化。

漢代神醫孫思邈最先發現了鬆針的醫療保健作用,其巨著《千金方》記載鬆針:

令人不老,生毛發,安五髒,守中,不饑延年,治中風,治風濕,百節酸痛之方。

孫思邈晚年又在《千金翼方》中補充記載鬆針可“主萬病,發白返黑,齒落更生”。

孫思邈親自采集鬆針製作鬆針茶飲用,經年不輟,實踐證明,鬆針雖無長生不老之功,然卻有延年益壽之效。相傳孫思邈年過百歲依然發黑齒白,親自坐診處方,當時的人驚異於其容顏不老,呼為“神仙”出世!

鬆花粉古稱“雄黃”,是一種珍貴的天然營養食品,我國人民食用鬆花粉至少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曆史,史籍多有記載,曆來被認為是養生延年的妙藥,因此民間有“益壽粉”之稱。

古人用鬆花粉和煉熟的蜂蜜調和,做成“雄黃餅”,味香、清甘,有養顏益誌、延年益壽的效果。鬆花粉承擔著鬆樹繁衍後代的重任,是鬆樹精華之所在,來源於純天然、野生的自然環境,是真正意義上的營養品。

總之,鬆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精神的載體,不僅是我國民俗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契合了民族的人文精神,蘊涵了特有的生命美、情意美、人格美、氣節美。

千年王八萬年龜。

千年紙張會說話。

千年猢猻性難改。

千年文書好合藥。

千年豬婆要道閹。

千年房屋換百主。

千年草籽萬年魚。

千年田,八百主。

千年鬆,萬年柏。

千年如昨。

千年的溝衝成河。

千年琵琶萬年錚。

千年桐,百年棕,一世吃勿窮。

千年道行隻一佛。

千年的大道踩成河,東西由少積成多。

千年放債,必有一賴。

千年文字好合藥,三寸舌頭壓煞人。

千年龜,輕如灰,水托荷葉葉托龜。

千年狐狸千年道。

千年勿斷娘家路,兩錢搞得店門開。

千年碰著虎瞌睡。

千裏不捎針,萬裏沒輕擔。

千裏姻緣一線牽。

千裏傳聲,萬裏傳名。

千裏搭長棚,沒有不散的筵席。

千裏馬,打腳泥。

千裏馬,伯樂識。

千裏行事不捎書。

千裏相送,終有一別。

千裏送鵝毛,禮輕仁義重。

千裏的路,是從第一步開始的。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千人千脾氣,萬人萬模樣。

千人上路,一人帶頭。

千人千個相。

千人所指,無病而死。

千人扛一個道理。

千人千品,萬人萬相。

千人共雙眼。

千人認識和尚,和尚不識千人。

千人唾罵萬人厭。

千個菩薩一爐香。

千個口,百個嘴,不同一心事事衰。

千日之功,敗於一時。

千日琵琶百日琴,告化胡琴一黃昏。

千日胡琴百日簫,當日橫笛亂哨哨。

千日胡琴百日簫,學曉月弦正食朝。

千日行善猶不足,一日作惡惡有餘。

千金買屋,八百買鄰。

千金憑一點墨。

千金難買心頭好。

千金買骨名馬至。

千金不死,百金不刑。

千金買產,八百買鄰。

千金不賣道。

千金之子,不死於市。

千金難買心中願,無油燈盞枉費心。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千方百計。

千言好個人,一言惱個人。

千算計,萬算計,擔不住老天一算計。

千算萬算,當頭一鑽。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

千方易得,一效難求。

千揀萬揀,揀個漏油燈盞。

千差萬差,來人不差;要行千裏,不到無名之家。

千思想,萬思想,買布不如買衣裳。

千錢鬮下死。

千錢藥,卻在籬笆邊。

千錢容易,一錢難。

千錢難買六月瀉。

千歲老人,不值花米價。

千杓萬杓,不如一落。

千軍容易得,一將最難求。

千兵有頭,萬兵有將。

千做萬做,蝕本勿做。

幹滾豆腐萬滾魚。

千層紗,抵不了一層棉花。

千層萬層,勿如底腳一層。

千兩不用秤,六十二斤半。

千虛不如一實。

千虧好吃,一饑難忍。

千斤不為多,四兩不為少。

千樣瑪瑙萬樣玉。

文人雅士最愛的玉佩

玉佩是用玉雕成的戴在身上的裝飾品。普天之下,沒有哪一個民族能像中華民族這樣對玉情有獨鍾。同時,在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物質文化中,也沒有哪一種物質能像玉一樣,延續近萬年而未曾中斷。

玉有軟玉、硬玉之分,軟玉是我國傳統的玉料,玉的名稱就來自軟玉,因以新疆和田地區出產最佳,人們常把軟玉稱為“和田玉”,而硬玉是指翡翠。

無論是軟玉還是硬玉,它們的質地都非常堅硬,顏色十分璀璨,因此被冠以“石中之王”的美譽。玉石價值本已不菲,再經過巧匠的加工雕琢,就變成了一件件價值連城的寶物。玉器隨著時代發展,就逐漸形成了玉的文化。

“玉”字始於商代甲骨文和鍾鼎文中。漢字曾造出從玉的字近500個,而用玉組詞更是不計其數。漢字中有關的珍寶等都與玉有關,後世流傳的“寶”字,是“玉”和“家”的合字,這是以“玉”被私有而顯示出它的不可替代的價值。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個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詩文中,常用玉來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以玉喻人的詞有玉容、玉麵、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詞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組成的成語有金玉良緣、金科玉律、珠圓玉潤、拋磚引玉等。

玉的文化是我國的一種特殊文化,它充溢了我國整個的曆史時期,因此而形成了我國傳統的用玉觀念,也就是尊玉、愛玉、佩玉、賞玉、玩玉。所以君子愛玉,希望在玉身上尋到天然之靈氣。

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比德於玉”的傳統,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我國重要典章製度古籍《禮記·玉藻》裏還要求,“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這樣一來,佩玉儼然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

我國曆史上有一塊著名和氏璧,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等。和氏璧與隨侯珠齊名,流傳數百年,是被奉為“無價之寶”的“天下所共傳之寶”,也是天下兩大奇寶之一。

根據文獻記載: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荊山那裏挖出一塊璞玉。卞和欣喜若狂地捧著璞玉去見楚厲王,一心想得到君王的賞識,但楚厲王叫來玉工查看時,粗心的玉工將璞玉看成了石頭。楚厲王大怒,以刖刑處罰了卞和。

楚厲王駕崩之後,楚武王即位了。卞和再次捧著璞玉去見楚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糊塗的玉工仍然堅持說隻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被刖刑奪去了右腳。

楚武王駕崩後,楚文王即位了。這時的卞和已經心灰意冷,放棄了進獻美玉的想法。走投無路,失去雙足的他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幹了,接著流出來的是血。

楚文王得知後,感慨萬千,派人去問卞和說:“因為犯了欺君之罪而被刖刑處罰的人很多,但你為何格外傷心呢?”

卞和回答說:“我並不是哭自己被處罰的遭遇,而是痛心如此的寶玉被當成石頭,忠貞之人卻被當成了欺君之徒啊!”

楚文王聽後,幹脆派人剖開了這塊璞玉,果然見到了這塊稀世美玉。為了銘記這件事,也為了平複忠貞的卞和受辱的心情,楚文王就把這塊美玉命名為了和氏璧。

古人愛玉的情之深,意之切,在和氏璧中可見一斑。卞和受刑而不忘獻玉的執著,寶玉幾經沉浮、終於得以賞識的感情結合在了一起,古人將和氏璧視為傳世美玉,把卞和獻玉的典故傳為美談,這其實也是君臣之間互求美德以待,不受蒙蔽的情懷。

其實不僅是天子賢臣,就連民間百姓對玉的感情也是一樣,因為我國的玉文化實在是太久遠了,這在我國的成語中都有體現。

比如:一個賢能的人,有小小的缺點,就叫“美玉微瑕”;形容一件物品十全十美,則是“完美無瑕”;秀美的女孩,她婀娜多姿的體態是“亭亭玉立”;有氣節的士人們寧願保持高尚的氣節死去,也不願屈辱過活的情結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等等。

因為玉的美好,古人將其加工成各種玉器仍不夠表達對玉的喜愛,精心加工過的、小巧玲瓏的玉佩就成了古人們愛不釋手的賞玩之物和裝飾品。

新石器時代的玉佩以動物飾最多,有魚、鳥、龜、蟬、豬首龍形佩等,一般器形不大,多為立體圓雕,也有片狀浮雕動物,以寬陰線紋為主,手法簡單但傳神,具有神秘感,有的佩飾用於佩戴,有的可能用於宗教禮儀。

商周時期,人們對玉佩的喜愛之情更加深厚,王室和各路諸侯都把玉當作自己的化身。他們佩掛玉飾,以標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每一位士大夫,從頭到腳,都有一係列的玉佩飾,尤其腰下的玉佩係列更加複雜化,所以當時佩玉特別發達。

春秋時期,以動物為原型的玉佩逐漸向小型化發展,浮雕多而圓雕少,有鹿、虎、牛、羊、豬、馬等,小鹿有的作回頭狀,非常生動。

戰國至漢代,玉雕動物佩飾題材廣泛,不僅有常見的動物形象,還出現了辟邪、天祿等神獸。這一時期的動物玉佩浮雕、圓雕皆有,抽象、寫實風格兼備,動物刻畫形神兼備,線條有力,技藝高超。

那時的玉佩繁縟華麗,甚至有用絲線串聯數十個小玉佩結成一組的雜佩,如玉璜、玉璧、玉珩等,用以突出佩戴者的華貴威嚴。

魏晉時期的動物玉佩仍以辟邪、天祿等神獸為主,但其工藝水平遠不及漢代。男子佩戴的漸少,以後各代都隻是佩戴簡單的玉佩,而女子很長時間裏依然佩戴雜佩,通常係在衣帶上,走起路來環佩叮當,悅耳動聽,因此“環佩”也漸漸成了女性的代稱之一。環佩在樣式和佩戴方式上也是不斷變化的。

唐宋時期,動物玉佩的題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天祿佩、辟邪佩幾近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駱駝、孔雀等佩飾,造型以寫實為主,雕刻粗獷灑脫,線條簡練傳神。

宋代是一個手工業和工商業空前發展興盛的時代,國富民強,文化發達,民間用玉也較前朝為盛,大量出現各種玉佩飾,玉用器。兩宋玉器承襲兩宋畫風,通常畫麵構圖複雜,多層次,形神兼備。

宋代的佩飾分為玉束帶、玉佩,用具有玉輅,玉磬,禮器有玉圭、玉冊等等。內廷專設有玉作,玉料由西域諸國進貢。

金元時期,動物玉佩呈現出獨特的少數民族風情,其中“春水玉”和“秋山玉”最具特色。前者刻畫春天野鴨、天鵝戲水,鷹鳥捕獵的場景;後者刻畫幾隻動物穿逐於森林之中,描繪北國秋天的狩獵和自然風景。

明清時期,動物玉佩的品種和數量都超過以往任何時代,神獸佩、生肖佩、家禽佩等應有盡有,還有鵪鶉佩、雙獾佩等前朝罕見的動物玉佩,以圓雕小件為主,片狀佩很少見。雕刻風格趨向柔美、和諧,宮廷玉佩刻畫繁縟,製作精美,民間的玉佩線條簡練,造型質樸。

明清時的百姓喜歡佩帶各種玉佩飾。富裕的人上到帽簷前飾,中至玉腰牌,玉掛件,下至玉鞋扣,幾乎全身上下都是玉。即使家境一般的人也會帶個玉手鐲、玉耳環,玉扳指等。

那時包括玉佩在內的玉製品所用的玉料,大多為青玉、白玉、青白玉等。其中特別以產於新疆和田的羊脂白玉最為名貴,黃玉也同樣價值不菲。

除了動物紋玉佩,吉祥圖案的玉佩也很多,比如富貴萬年、平平安安等。各種傳統圖案形式多樣,寓意深刻,數不勝數。玉佩濃集了中華玉石文化的豐富內涵,是華夏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光彩奪目的奇葩。

玉佩與其他珠寶飾品不同的是,它在對人進行裝飾的同時,更在乎於人們的精神感受,已成為人們精神寄托的直觀物質表達形式。在強調個性化和注重精神感受的現代,佩戴蘊藏有豐富東方文化內涵的玉佩,將更能體現出自己的個性、品味和民族氣質。

千事萬事,吃是大事。

千句阿彌陀,一句死孤亡。

千家勤勞,萬家辛苦,隻為地主這一戶。

千貫買田,萬貫結鄰。

千個師傅千個法。

千零合一整,芝麻不能吃飽人。

千丈麻繩,總有一結。

千不娶妻,百不做衣。

千株瓊,不怕家裏窮。

千棕萬桐,永世不窮。

千挖萬挖,當不到老板嘴一喳。

千,千有個頭;萬,萬有個尾。

千枝連根,十指連心。

千根木頭隨排走。

千斤繩從細處爛起。

千斤的繩子,還是從頭搓起的。

千經萬義,孝義為先。

千高萬高,人心最高。

千刀割不斷的親戚。

千魚萬肉,不如飯一熟。

千條蜈蚣,隻能走一條路。

千口吐沫淹死人。

千賒不如百現。

千主張,萬主張,還要自己作主張。

千錘打鑼,一錘定聲。

千招怪不如一招怪。

千貫置金,萬貫置鄰。

千日胡琴百日簫。

千日晴不厭,一日雨落便厭。

千隻有頭,百隻有尾。

千條龍,萬條龍,主人愛了是真龍。

千家人吃藥,一個人給錢。

千主張,萬主張,黃金難買自主張。

千萬滴口水成江湖。

千槳萬篙,比不得破篷撐腰。

千死敢當,一饑難忍。

千般容易學,一竅最難通。

千狠萬狠,氣力為本。

千差萬差,賠罪勿差。

千裏寄鵝毛,禮輕人情重。

千裏有緣巧相逢。

千裏不同風,百裏不共電。

千裏長堤,潰於蟻穴。

千山萬鬆,吃穿不空。

千靠萬靠,不如自靠。謙受益,滿招損。牽動藤兒帶動瓜。

牽一發而動全身。

牽零落整,聚少成多。

牽瞎子過橋,渡一節是一節。

牽著不走打著走。

牽牛徑人田,田主奪之牛。

牽牛上不得樹。

牽牛喝水,先打濕腳。

qián

錢用藥水煮過。

錢能通天,勢能壓人。

錢大買錢二。

錢能通神。

錢可使鬼。

錢財養人又養發。

錢財就是試金石。

錢財如糞土,人格值千金。

錢財如糞土,麵子值千金。

錢是活寶,用哪哪好。

錢是活財,有能力就能來。

錢是活財,用光再來。

錢是人身上的汗,出了一陣又是一陣。

錢是硬門檻。

錢是命,命是錢,錢跟命兩相連。

錢是精神飯是鋼。

錢是常來之物。

錢是人之膽。

錢是用的,水是流的。

錢銀是血汗,錢銀是血脈。

錢銀出在地畝。

錢多不得差,錢少不得好。

錢多勢力大。

錢在前頭,人在後頭。

錢落公人手,魚落貓兒口。

錢落賭場,書落考場,人落戰場。

錢出吉家門。

錢出急家門。

錢出在布眼裏。

錢到人不到,免罰。

錢到公私散。

錢不露白。

錢不怕戳手。

錢不錯用,工無枉使。

錢不對,不賭;人不對,不賭。

錢不行空路,人往利邊行。

錢可通神路,也能通鬼路。

錢難弄,屎難吃。

錢難賺,藥難吃;喇叭好吹氣難出。

錢壓奴輩,藝壓當行。

錢歸大堆。

錢歸正算,米歸鬥量。

錢官司,紙道場。

錢長錢,不費難。

錢糧有數,用時無數。

錢刀利手。

錢沒兩個不響,人沒兩個不吵。

錢無耳,可使鬼。

錢要用在正路上。乾坤一台戲,日月兩盞燈。前客讓後客。

前船就是後船眼。

前輩人未老,後輩人上來。

前麵不聽,後麵問信。

前麵口甜甜,後麵藏把鉤鐮。

前厝人訓子,後厝人子賢。

前官斷,後官案。

前毛毛不下,後毛毛不停。

前手不托後手。

前緊後鬆,前鬆後緊。

前照七,後照一。

前照一,後掩百。

前妻臭,後妻香,第三個婆子趕著叫娘。

前半世做了老實人,後半世可以騙騙人。

前半夜替自己想想,後半夜替別人想想。

前事不計,後事免提。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前走後攆,錯路不遠。

前腳踏穩,再移後腳。

前留三步好走,後留三步好退。

前三十年好治,後三十年難治。

前三十年看父教子,後三十年看子敬父。

前三十年的貓,後三十年的狗。

前三十年睡不醒,後三十年睡不著。

前有爺,後有娘,有事不敢作主張。

前有管鮑,後有慶廉。

前有車,後有轍。

前世有緣今世結。

前世無冤,今世無仇。

前世修得到,下床就是灶。

前世打爺罵娘,這世折磨跑堂;日上馱千人呼喝,夜裏八腳

眠床。

前頭怕狐狸,後頭怕野貓。

前頭人跌倒,後頭人紮滑。

前頭個狐狸跌下井,後頭個狐狸沒有醒。

前頭擺清水,後頭豬呷潲。

前頭烏龜爬壞路,後頭烏龜照路爬。

前頭追著麻雀鳥,後頭丟了老母雞。

前頭賣生薑,後頭說不辣。

前頭踹個草,後頭跟著跑。

前人挖井,後人吃水。

前人開路後人行。

前人跌交,後人小心。

前人跌倒,後人做忌。

前人強,還要後人強。

前人苦治,後人享福。

前人種菜後人收。

前人就是後人眼。

前人撒土,迷了後人的眼。

前人栽樹,後人歇涼。

前人修下後人福。

前言後語要對照。

前車之覆,後車之鑒。

前不栽桑,後不栽柳。

前門不進尼姑,後門不進和尚。

前門關關,後門撐撐。

前門拜手客,後門種大麥。

qiǎn

遣將不如激將。淺淺水,長長流。

淺水養不住大魚。

qiàn

歉年餓不死廚子。

歉年發大戶。欠字壓人頂。

欠錢被人管。

欠下閻王債,不死也要脫身皮。

欠債的多健忘,討債的記性強。

欠債還錢,殺人償命。

qiānɡ

蜣螂聞著它孩香,刺蝟摸著它孩光。槍頭不快,弄斷槍杆。

槍不離身,馬不離鞍。

槍打出頭鳥。

qiánɡ

強盜喜歡天黑。

強權敵不過真理。

強扭的瓜不甜。

強配的婚姻不美。

強弓易折。

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

強記不如善悟。

強風怕日落。

強邪不壓正。

強賓不壓主。

強詞奪正理。

強詞奪理

強詞:強辯之詞;奪:爭。強行狡辯,無理硬說有理。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高陽應是戰國時代宋國的大夫。他很愛與人辯論。有理沒理都要強辯一番。有時別人有理,但嘴上說不過他隻好認屈。

有一次,高陽應要建一座房子。一位有經驗的木匠看了蓋房子的材料對他說:“用這麼濕的木頭做柱子,不久便會生出裂痕。木頭一有裂痕,就會支撐不住房子了,將來房子會倒塌的。還是等木頭風幹以後再動工吧。”

高陽應卻反駁說:“正好相反,用濕木頭做柱子,房屋不僅不會倒塌,反而會更堅固。你看,木頭越幹就越有力,磚瓦混土越幹就越輕。現在木頭還濕的時候,對濕屋頂都能支架得住,過了些時候,磚瓦幹了,壓力減少了,木頭風幹了,不是更能支持得了嗎?怎麼會倒下來呢?”

木匠被他這麼一駁,無話回答,隻好依著他的意思去做,房屋很快蓋起來了,但是不出木匠所料,沒有多久房子果然倒塌了。

故事中的高陽應,可謂強詞奪理。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中,也有“強詞奪理”的說法,雲:“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

強梁不如好商量。

強人自有強人收,逢著強人不敢強。

強人眼裏先掉淚。

強人強到底,十二月裏不蓋被。

強人自有強人狀。

強人自有強人收,還有強人在後頭。

強賊怕弱主。

強將手下無弱兵。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山自有一山高。

強中更有強中手,惡人須用惡人磨。

強中又有強中手,能人外麵有能人。

強中更有強中手,英雄背後有英雄。

強盜沿街走,無贓不定罪。

強盜不懂賊言子。

強盜出門千人罵,英雄出門人人誇。

強盜修行賊念佛。

強盜碰見賊爺爺。

強盜進屋,灰都要抓一把。

強龍不壓地頭蛇。牆上一棵草,風吹兩邊倒。

牆上畫虎不咬人,牆上畫馬不能騎,牆上畫餅不充饑。

牆縫裏的蠍子,蜇人不顯身。

牆靠基礎堅,身強靠鍛煉。

牆倒眾人推。

qiāo

敲了西壁東壁動。

敲脫了牙齒,向自肚裏咽。

敲山震虎。

敲骨吸髓。

敲筷子打碗三年窮。

敲船三日坐,敲碗三日餓。

qiáo

橋歸橋,路歸路。

橋倒壓勿殺魚。

橋上廟,廟上橋,雖有清官坐不牢。

橋老無人渡。

qiǎo

巧從熟中生,天才是苦功。

巧說藏不住手笨。

巧姑娘難繡無線花。

巧言不如直道,明人不必細說。

巧言以免責。

巧言不如直道,會賺不如省用。

巧言不如直說,直說不如硬說。

巧魯班刻出會飛鳥。

巧舌頭轉不出腮幫子。

巧嘴奪上風。

巧嘴的八哥兒,說不過潼關去。

巧女繡彩雲。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為:做。炊:燒火做飯。原指巧媳婦沒有米做不出飯來。比喻缺少必要條件,事情就做不成。出自宋·陸遊《老學庵筆記》。

晏景初是宋朝的一位尚書,有一次外出晚歸,無奈前去一寺廟投宿。

這座寺廟很是破舊,裏麵依稀閃爍著幾點燭光。晏景初舉手叩響廟門,不久一個小沙彌探出頭來。小沙彌見來了一位官員打扮的人,急忙轉身向大堂跑去。晏景初隨之而進,但見一位白須蒼蒼的老和尚緩慢地走出大堂。晏景初向老和尚說明來意,以為老和尚一定會毫不猶豫地答應,可沒想到,老和尚卻一臉為難他說:“很抱歉,本寺生活窮困,設施簡陋,實在不便留宿。”晏景初一聽,不滿地說:“作為一廟主持,斷不應該把寺廟弄得一無所有。”老和尚很不高興地回敬道:“沒有麵,再能幹的媳婦也做不出湯餅來呀。”晏景初更是不甘示弱,他譏諷說:“如果有麵,就是再笨的媳婦也能做呀。”老和尚無言以對,隻好麵露愧色,悄悄地退回了大堂。

巧者勞,拙者逸。

巧者有餘,拙者不足。

巧者言,拙者默。

巧裏來,空裏去。

巧手難使兩根針。

巧買哄不了拙賣的。

巧詐不如拙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