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積極就是力量——改變命運要學積極心理學(2)(1 / 3)

首先,將小目標設定得盡量具體明確,並設定完成期限。比如用3~5年的時間完成第一目標,用1~2年完成第二目標……以此類推,這樣可以促使人集中精力。

其次,定期評估自己執行情況。隨著你計劃的進展,你有時會發現你的小目標並未能使能使你向你的大目標靠攏;或者,你可能發現你當初的目標不怎麼現實……無論是何種情況,為了避免浪費時間和精力,你都需要作出調整。

再次,慶祝已取得的成就。當你在小目標上取得預期的成就時,試著獎勵自己,小成就小獎,大成就大獎。例如,如果要連續幹幾個鍾頭才能完成某項工作,你應對自己說,做完了就休息,吃點東西,或看場球賽。這樣,你會繼續保持高昂的鬥誌進行下一步的工作。

3. 立即行動,絕不拖延

科萊特在1973年考進哈佛大學,經常坐在他身邊的同學,是一個18歲的美國青年。大二那年,這位小夥子邀請科萊特一起退學,他決定去開發Bit財務軟件,想找科萊特一起合作。

不過科萊特拒絕了,因為他好不容易來到這裏求學,怎麼可以輕易退學?更何況那項係統的研發才剛起步,墨爾斯博士也隻教點皮毛而已。

所以,他認為要開發Bit財務軟件,必須讀完大學的全部課程才行。

10年後,科萊特終於成為哈佛大學Bit領域的高手,而那位退學的小夥子,也在這一年擠進了美國億萬富翁的行列。

當科萊特拿到博士學位之時,那位曾經同窗的青年則已經晉升到了美國第二大富豪。

在1995年,科萊特終於認為自己具備足夠學識,可以研究並開發Bit財務軟件時,那位小夥子已經繞過Bit係統,開發出Eip財務軟件,其速度比Bit要快1500倍,而且在兩周之內,這個軟件便占領了全球市場。這一年,他成為世界首富,他的名字叫做比爾·蓋茨。

我們幾乎每天都可以聽到這樣的聲音:“如果我當年就開始做那筆生意,現在早就發財啦!”,“如果我當時勇敢的說出這個創意,那我早就出名了。”“如果……”,而事實是怎樣的呢?說這話的人既沒有發財,也沒有出名。他們在有了想法的同時,並沒有采取相應的行動,所以,最後他們也隻能用“如果”來安慰自己。

時間總是不停的向前,世界上也沒有後悔藥出售,所以,對於我們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將自己的想法立即付諸實現,行動是實現目標的第一步。

一天,克裏斯和亞當斯在一家醫院的五官科相遇了,他們都感覺自己的鼻子有問題。在等待化驗結果期間,兩人聊了起來,克裏斯說:“如果是鼻癌,我會立即去旅行,並且,這些年沒有來得及實現的願望,我將會一一去實現。”亞當斯也這麼表示。然而結果出來了,亞當斯得的是鼻癌,克裏斯隻是鼻息肉。於是克裏斯留在了醫院,亞當斯放棄了治療。

離開醫院後的亞當斯立即給自己列了一張表單,在表單上,他一一列出了這些年來自己想做的各種事情,包括:去埃及旅遊,以金字塔為背景拍一張照片,在希臘看蘇格拉底照片;讀完莎士比亞的所有作品;竭盡全力成為哈佛的一名學生;在臨終之前寫一本書……加起來共20多條。

為了不留遺憾的離開人世,亞當斯辭去了公司的職務,他打算用生命的最後幾年去實現表單中列出的20個願望。

不久,他就實現了第一個願望——去了埃及和希臘。回到家中,他又以驚人的毅力和韌性通過了自學考試,成為哈佛大學哲學係的一名學生……幾年的時間,亞當斯已經實現了19個願望,現在隻剩下最後一個——寫一本書。

有一天,克裏斯在報上看到亞當斯寫的一篇有關生命的散文,於是打電話去問亞當斯的病情。亞當斯說:“多虧了這場病,要不是這場病,我真的不能想象我的生命該是多麼的糟糕。但是,現在,因為它,我的生命發生改變了,我已經去實現了我的大部分夢想。並且正在為最後一個夢想而嚐試寫作。你呢?你的夢想都實現了嗎?”

克裏斯沒有回答,在醫院治好了鼻息肉後,克裏斯就繼續上班,早就將那些夢想拋在腦後了。

行動之於結果,正像英國著名的前首相本傑明·笛斯瑞利所說的那樣:雖然行動不一定能夠到來令人滿意的效果,但不采取行動一定無滿意的結果可言。隻有立即采取行動,我們才能夠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這用物理學的知識能夠得到很好的證明。

在幾百年前,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這個定律為我們解釋了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關係,同時還告訴我們,當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拉近一半時,其引力增大4倍。這是自然科學中一個最重要的定律,它也可以應用到人文科學中,即當你確定了一個目標之後,如果你向這個目標前進一步,那麼你們之間的引力就會增大,阻力隨之減小,並且你離目標進發得越快,你們之間的距離就越小,引力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