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實現財務自由——投資理財要學財商心理學(3)(1 / 3)

一個務實的人,會從小處著眼,大處著手,即使有著遠大的目標,但是也不會放棄眼前容易得到的小利益,不要小看小的生意,有句話叫船小好掉頭,小生意成交起來比較容易,雖然製單、發貨、運輸等方麵顯得費心些,但積少成多,錢畢竟是有賺的。所以看重小生意的人往往能夠積少成多,將財富的雪球越滾越大。

所以,從現在開始,放棄所有的不切實際的想法,腳踏實地的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賺錢。財富要靠人創造,金錢不會從天上掉下,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任何一個富翁的發家史,都凝聚著他們的血汗、智慧。他們從貧窮走富裕,都曾付出艱辛的勞動,所以,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那些巨額財富,還有他們的務實,他們對成功和財富的不懈追求,這才是真正值得學習的。

請享受無法回避的痛苦。

——哈佛圖書館牆上的箴言

哈佛心理訓練47: 如何使自己不再“想入非非”

不加控製的大腦是簡單的,但也是不聰明的。大腦思維如果總在想入非非,則無法出現切實有效的思考結果。對總是走神的大腦,我們需要用意誌來加以控製。下麵的幾種方法有助於我們根除這種“想入非非”的毛病:

⑴在做事或進行其他活動的過程中,不時把自己想到的東西記下來。你會發現很多令人驚訝的事情。如果發現自己在某個問題上想入非非,就問自己:

“這樣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我想的東西和自己手中正在進行的工作有什麼關係呢?和我本來打算做的事情有什麼關係呢?”

使自己始終在考慮值不值得的問題,時刻對自己的大腦保持警惕,防止它的神遊。培養大腦養成目的明確的思維習慣,把與目前沒有關係的胡思亂想盡可能的置之腦後。

⑵任何事情都不要三心二意的去做。不斷地對自己說:“我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和為什麼要這樣幹。這一件事情是我要做的。”

一件事情完成後,在你一第二件事情之前把它認真地檢查一下。全部完成了嗎?你對自己滿意嗎?如果不滿意,返回去重做。這樣做可以培養你全心全意地集中精力做事的習慣。

5. 要懂得見好即收

從前,有一位哈佛大學中文係的學生酷愛文學,他苦心撰寫了一篇小說,請自己的導師指點。因為導師正患眼疾,學生便將作品讀給導師聽。讀到最後一個字,學生停頓下來。導師問道:“結束了嗎?”聽語氣似乎意猶未盡,渴望下文。這一問煽起了學生的激情,他立刻靈感噴發,馬上說:“沒有啊!下部分更精彩!”

學生回家後,續寫了故事後,又去請導師指點。

讀完新的故事後,導師又似乎難以割舍地問:“結束了嗎?”

學生心裏更加興奮,他想,一定是我的小說精彩絕倫,叫人欲罷不能!他又回家續寫了一段故事。

當他第三次去導師家,將續寫的故事讀給導師聽時,導師說:“其實你的小說早該收筆,在我第一次詢問你是否結束的時候,就應該結束。何必畫蛇添足,狗尾續貂?該停則止,看來,你還沒把握情節脈絡,尤其是缺少決斷。決斷是當作家的重要素質,否則,拖泥帶水,如何打動讀者?”

生活總是充滿了風險,所以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做出選擇:向前還是退後,是繼續還是放棄,是離開還是留下……而麵臨的最多也最艱難的選擇,大概就是關於金錢和利益的投資,在操作股票時,是選擇投資還是放棄?投下去可能大賺一筆,也可能血本無歸;放棄了自己肯定不會損失什麼,但是該賺的沒有賺到不算是一種損失嗎?當我們投資的那支股票正在看漲時,是急流勇退還是繼續堅持?是知止還是希望得到更多?看了下麵的一個故事,也許你會懂得要怎樣選擇。

春秋時期,越國人公孫策想出了一個捕捉野雞的好辦法,他把一隻箱子製作成一個陷阱,並且抓了一把玉米,邊走邊撒,一直撒到箱子的外邊,然後他在箱子的蓋子上係了一根繩子,自己攥著繩子的另一端,遠遠地躲在一邊等著。

沒過多久,有一群野雞發現了灑在地上的玉米粒,於是歡快的吃了起來。公孫策數了數,被引來的野雞有十隻,如果全部抓住夠他吃好幾天的。公孫策耐心的等待著野雞自己進入箱子,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一會兒,有三隻進入了箱子,外麵的野雞它們進去了沒有什麼危險,還有玉米粒可以吃,於是也爭先恐後的進去了,隻有兩隻好像還在猶豫要不要進去。公孫策一邊暗暗祈禱,讓剩下的兩隻也進到箱子裏,一麵想著如果十隻都被他抓到,那剩下的一個星期就什麼都不用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