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正想著,一隻野雞仿佛感覺到了危險的氣息,從箱子裏溜了出來,他有些後悔沒有及時拉下箱子的蓋子,於是安慰自己說,如果還進去一隻就拉蓋子。可是,在他這樣想的時候,又有兩隻野雞跳出來了。公孫策更加後悔,但他還是抱著僥幸的心理想:它們肯定還會進去的。然而,結果卻是他眼睜睜的看著所有的野雞從箱子裏跳了出來,留給他一個連玉米粒都沒有的空箱子。
公孫策捕捉野雞失敗就在於他不懂得知止。如果他在有八隻野雞進入箱子的時候就拉下蓋子,或者在第一隻野雞跳出來的時候當機立斷,那麼他最少能夠收獲七隻野雞。他卻期待會有更好的結果出現——有八隻的時候希望是十隻,有了七隻又希望是八隻……沒有見好就收,結果不僅沒有捕捉到野雞,自己還損失了一把玉米粒。
捕捉野雞要懂得知止,投資更要懂得知止,不懂得知止的人,一定有一顆貪婪之心,總是希望能夠得到更多。而貪婪會導致投機,投機又十有八九會虧錢。所以,在股市上越是不懂得知止,就越容易遭受損失。因為投機心態容易使人喪失理性的思考和判斷力,抵不住誘惑,而犯理財錯誤。那些在股票市場因為投機而損失的人,背後總是可以看到貪婪的影子,其因果鏈條是:財務不安全感一貪婪一投機一投資損失。
不懂得知止的人還很容易上當受騙。從各種媒體報道的投資詐騙事件中可以看到,不少金融投資詐騙的手法並不高明,但上當的人有不少還是高智商人士,其中還不乏“精明”之人,不過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太急於賺取更多的錢,騙子隻需要掌握這一點,激起人們的貪婪之心,貪婪心一旦占據了上風,人就失去了正常的判斷能力,輕而易舉的走進了魔鬼的陷阱。
所以,在投資上,應該見好就收,適可而止,這樣可能還能夠小賺一筆。如果一味等待更多的利潤而錯失抽身的好機會,結果可能不僅沒有利潤可言,甚至自己投入的錢都無法收回。
見好就收,不僅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投入,更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戰術,掌握了這種戰術,就能夠無往而不勝。
70年代的香港,4大資本最雄厚的英資洋行怡和、太古、彙豐及和記,俗話說店大欺客,在許多大企業的生意中,這四家隻手遮天。李嘉誠決定運用長江實業的雄厚資金,收購香港某些具有實力的上市公司,第一個目標便直指怡和集團的主要旗艦“九龍倉”。然而,以他當時的實力要收購“九龍倉”還需要動一番腦筋。
經過仔細研究後,李嘉誠決定采取不動聲色、出其不意的戰術。他先派人大量暗中收購九龍倉股票,買下了約2000萬散戶持有的九龍倉股,使九龍倉的股價在短短幾個月內暴漲,從原來的13.4元狂升至56元。這時候,李嘉誠已經擁有了九龍倉20%的股份,按照香港《公司法》的規定,他還不能擁有對九龍倉的絕對控製權,而以他的財力已經無法繼續購買股價逐漸飆高的九龍倉股。
當時,資金雄厚的華資財團主席包玉剛,也正在爭奪九龍倉。李嘉誠見好就收,見自己控製九龍倉無望,就不再買進九龍倉的股票,卻主動將持有的1000萬九龍倉股票轉讓給他,除了從中獲利5900萬港元,又使包玉剛領導的華資財團可順利取得九龍倉控製權。
李嘉誠認為,當“好”到一定的程度後,就應該抽身撤退,因為此時你已經占有了大部分的利益,如果能夠取得80%的利益,就已經算是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並且,如果總是希望能夠有100%的收獲,那不是雄心壯誌,而是貪婪,貪婪會讓我們忘掉賺錢是為了讓生活更加自由、快樂、幸福,並且還有可能會讓我們所有的努力付之東流。現實告訴我們,當每次股災來臨時,除了那些懂得知止的少數人能夠快捷抽身外,絕大部分投資者都是铩羽而歸,甚至傾家蕩產。
市場風雲多變,誰也不能完全保證自己“百戰百勝”,當你已經獲得了大部分的利益時,就應該適可而止。
21世紀,沒有危機感是最大的危機。
——哈佛商學院教授 理查德·帕斯卡爾
哈佛心理訓練48: 基金理性投資的六大要點
⑴投資心態
基金投資需要一種平靜,一種和諧的心態。不要讓基金投資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努力塑造一種陽光心態,用一種和諧的、平衡的心態對待基金投資,投資基金本來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是一件快樂的事,不要因為太看重利潤而破壞了自己的快樂心情。
⑵投資組合
對於不同類型基金進行組合投資,而不要盲目的隻追求某一個高風險高受益的基金,一定要做到科學的配置。永遠記住分散、保本為先,最後才是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