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實現財務自由——投資理財要學財商心理學(5)(1 / 3)

華人首富李嘉誠,也曾於1980年成立李嘉誠基金會,主要在教育、醫療、文化、公益事業等幾方麵進行有係統的資助。基金會的成立為中國的慈善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2006年,4月,《胡潤2006中國慈善榜》在京公布,在這一年的慈善企業排行榜上,李嘉誠基會位列第一。

……

他們都是在自己的事業取得成功後,積極參與到慈善事業中,從而為更多的人知曉他們和他們的企業,並且因為他們的行為而對其企業產生好感,進而更加支持他們的事業。

對於所有為慈善事業做了貢獻的人,人們並沒有忘記他們,而是以一種銘記的方式將他們的事跡記錄了下來,並且廣為傳頌。而對於有慈善活動的企業,也能夠更多的得到人們的認同。

現代社會一直在提倡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所謂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是指企業對社會合乎道德的行為,即企業承諾持續遵守道德規範,為社會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並改善員工及其家庭、整個社會的生活品質。

相對而言,多數企業會更願意改善企業員工的工作環境,致力於提高員工的生活水平,因為給企業員工更多的福利,就能更好的凝聚員工的團隊精神,有利於企業內部的管理和資源的整合,但是對企業所在地和整個社會卻沒有作出什麼貢獻。以長遠發展的眼光來看,注重員工福利隻不過是企業發展的初級階段,一個有競爭力、有生命力的企業,也會兼顧到企業與社區、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的維係和加固不僅要靠企業的產品的質量和服務,更要靠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來向消費者及國民證明企業的誠信。因為,一個消費者對企業的信賴有時是不依賴企業的產品質量,而是看那個企業是否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美國的企業社會責任促進會指出,能夠兼顧各個相關方麵,例如管理部門、員工和顧客之間的利益的公司,其業務增長率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公司的4倍。因此,社會責任感強的企業就越有社會認知度和可信度。

而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更主要地表現在慈善公益方麵,一個企業和企業家有同情心,有社會責任感,能自主地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盡自己的最大力量扶危濟困,隻有這樣,企業是社會才能建立雙贏的關係。而在這種關係中,知名企業、行業領軍企業對社會進步肩負著更大的責任。在美國,每年的慈善捐款排名中,微軟、IBM、英特爾、戴爾、沃爾瑪、通用等大公司都名列前茅,通過這些善舉,這些企業也提高了自己在社會公眾中的美譽度。

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所追求的終極目標都不應該隻是利潤,在追求利潤的同時,還應該有社會責任感,積極參與到慈善事業中。個人和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有賴於一定的社會環境,回應社會的需求,是個人與企業理性的表現。

我們期待著有更多的個人和企業能積極參與各種各樣的社會慈善公益活動,自覺地承擔自己的一份社會責任,這於個人、企業、社會,都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世界精神太忙碌於現實,太馳騖於外界,而不遑回到內心,轉回自身,以徜徉自怡於自己原有的家園中。

——哈佛心理學教授 威廉·詹姆斯

哈佛心理訓練50: 如何培養助人為樂的熱情

助人為樂的熱情可以通過練習來培養。練習包含兩個方麵:意圖和行動。

意圖是要時刻記得對他人敞開心扉;拓寬關心的範圍,推已及人。

行動是“你對這件事情做了什麼”。你可以定期捐一點錢或時間,給某一個你認可的慈善機構;你也可以給街上的人一個友善的微笑,和真誠的“招呼”。在行動時,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你采取了行動,為他人做了一點事。恰如德蕾莎修女提醒我們的“我們無法在人間做偉大的事情,我們隻能用大愛來做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