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故事
卡特曾是哈佛大學的一名學生,畢業後,他在一家軟件公司任高級工程師。因為過大的工作壓力,卡特經常有一種錯覺——覺得自己就快要死了,他還為自己選購了一塊墓地,甚至還會葬禮做好了一切準備。
雖然他認為自己活不了多久,但是在朋友的勸說下,他還是決定去看醫生。他告訴醫生,自己經常會感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甚至喉嚨梗塞。醫生很輕鬆的告訴他:“年輕人,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你隻是工作壓力太大了,需要休息。”
卡特聽了醫生的話,請了一周的假在家修養。然而,他認為醫生的話隻不過是為了安慰他,卡特對自己的健康依舊很不放心,一周下來,他的病情不僅沒有得到任何改善,反而呼吸呼吸和心跳都加快了。
卡特覺得自己實在沒有辦法工作和生活下去了,他甚至感到整個人都快要崩潰掉。他的一位朋友對他說:“也許你可以到哈佛找幸福課教授本·沙哈爾聊聊,他是個很有趣的人,或許可以幫助到你。”卡特聽從了朋友的建議,他來到哈佛大學,找到了本·沙哈爾教授,並且說明了來意。
在聽了卡特的話後,本·沙哈爾教授對卡特說:“你沒有什麼大病,再加上工作壓力和過度憂慮造成的。”這真是個好消息,卡特感覺自己放鬆了很多。
“那我應該怎麼辦呢?”卡特問道。
本·沙哈爾教授說:“當你感覺呼吸困難、心跳加快的時候,可以向一個紙袋裏呼氣,或暫且屏住氣息。同時不要過度憂慮,這樣堅持一星期你的病就會好起來的。”
卡特回家後就遵照本·沙哈爾教授的囑咐行事,並且堅信自己並沒有生病,不再憂慮,不久,他的呼吸和心跳都恢複正常了。
1. 心態樂觀益健康
這一天,哈佛幸福課教授本·沙哈爾正在哈佛的食堂吃飯,有個學生走到麵前,問道:“你就是那個教人如何快樂的老師吧!你要小心,我的室友選了你的課,如果哪天我發現你並不快樂,我就要告訴他,別再上你的課。”
本·沙哈爾看了看這個學生,笑著說:“沒關係,我現在就告訴你,我也有不快樂的時刻,因為我們是人。”
快樂與痛苦,是生活中永恒的旋律。誰都會有痛苦的時候,但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在痛苦降臨的時候仍然能快樂。
讓自己保持樂觀的心態,是身體健康的必要保證。本·沙哈爾經常在課堂上對他的學生說:“具體來說,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時,可以把負麵情緒當做支出,把正麵情緒當做收入。當正麵情緒多於負麵情緒時,我們在幸福這一‘至高財富’上就盈利了。長期的抑鬱,可以被看成一種‘情感破產’。整個社會,也有可能麵臨這個問題,如果個體的問題不斷增長,焦慮和壓力的問題越來越多,社會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蕭條’。”
2008北京奧運會上,北京五棵鬆籃球館迎來了198名特殊的奧運觀眾。當他們身穿統一的紅色T恤,精神飽滿的為場上健兒呐喊助威時,沒有人能夠會想到為了這次重大的參與,他們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已經和死神抗爭了五年之久。
這個由198名癌症患者組成的團隊,從2003年開始,他們就有了一個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健康活五年,相約北京看奧運”,五年來,在這個信念的支撐下,他們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癌症,配合醫生的治療,樂觀的心態讓他們戰勝了病魔無數次的侵襲,最終坐在了奧運會的看台上。他們用一種特殊而樂觀的方式在詮釋著一種別樣的奧運精神——生命的奧運。
如果連死亡都可以戰勝,還有什麼是樂觀的心態做不到的呢?確實,樂觀心態對促進人體健康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有關研究結果證明:積極樂觀的心態是維持保持身體健康的良藥,並且還有助於延長壽命。
美國肯塔基大學的一位營養學教授大衛·斯諾登,曾做過一個著名的試驗來證明樂觀有益於身體健康。從1986開始,大衛年就對聖母修女學院的678位修女進行跟蹤研究,每年對她們進行定期體檢,並且說服她們同意死後將自己的大腦捐獻出來供醫學研究。研究人員發現,年輕時性格開朗樂觀的修女,進入老年後不容易患老年性癡呆症。越樂觀的人,她們往往越會忽略壓力。相反,性格悲觀,經常焦慮、動怒的人歲數大後更容易患中風和心髒病。
斯諾登教授說:“我們是通過研究她們早年心理活動得出這一結論的。……日記中‘快樂’、‘高興’、‘愛’、‘滿足’、‘有希望’等這些詞出現的次數比較多,比較樂觀的人的壽命比其他人要長1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