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健康活到100歲——遠離疾病要學健康心理學(1)(2 / 3)

不僅如此,美國明尼蘇達梅奧醫院的研究人員對八百多人進行了為期30年的跟蹤研究,發現心態樂觀的人生存率遠遠高於平均年齡,而心態悲觀的人實際壽命與預期壽命相比,提前死亡的可能性高達19%。

樂觀有益於健康,觀點不斷地得到事實的印證。不久之前,《今日醫學新聞》網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樂觀的男性心髒更健康,為我們傳統的健康觀念提供了最新的科學依據。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發表了一項為期15年的追蹤研究。該研究選取了2816名沒有心髒病史的成年人作為實驗對象。研究人員首先讓受試者預估自己在未來5年得心髒病的幾率。15年後,研究人員再次對他們的實際發病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與認為自己不會得心髒病的人相比,那些認為自己很可能得心髒病的男性死於心髒病的幾率高出將近3倍。

對此結果,研究者的解釋是,樂觀的預測也能夠有效緩解人們對與疾病的恐懼和壓力,而悲觀的人不僅不懂得排解壓力,還可能因為害怕疾病而出現暴飲暴食、借酒消愁或者諱疾忌醫等不良的應對行為。而懂得與醫生配合的人,總是會受到幸運女神的眷顧,因為,樂觀心態能夠創造奇跡。

亨特是一家的飯店經理,他的心情仿佛總是出奇的好。當有人問他近況如何時,他回答:“沒有比我更快樂的人了。”

有一天,亨特忘記了關後門,被三個持槍的歹徒攔住了,並且歹徒朝他開了槍。

幸運的是,躺在地上的亨特很快就被人發現了,緊接著他被送進了急診室。經過18個小時的搶救和幾個星期的精心治療,亨特健康的走出了那家醫院。

6個月後,一位得知他情況的朋友見到了他,並且問他近況如何,他說:“我覺得沒有比我更快樂的人了。想不想看看我的傷疤?”朋友看了傷疤,然後問他是怎麼活下來的。亨特答道:“當我躺在地上時,我對自己說有兩個選擇:一是死,一是活。然後我選擇了後者。醫護人員的態度都很好,他們安慰我說沒事。但在他們把我推進急診室後,我從他們的眼神讀到了我的情況不容樂觀。於是我立即采取了另外的行動。”

“你采取了什麼行動?”朋友問。

亨特說:“有個護土大聲問我有沒有對什麼東西過敏。我馬上答‘有的’。這時,所有的醫生、護士都停下來等我說下去。我深深吸了一口氣,然後大聲吼道:‘子彈!’在一片大笑聲中,我又說道:‘請把我當成一個活人來醫治,而不是死人。’”最後,亨特後下來了。

樂觀的亨特幸運的活了下來,而這種幸運似乎隻屬於樂觀者,那麼,為什麼積極樂觀的心態有助於促進身體健康呢?這是因為,樂觀的人能夠用積極的方式緩解自己的壓力,不讓自己受到悲觀、憤怒等情緒的幹擾,並且他們在尋醫或接受治療方麵也比悲觀的人積極,能夠很好的配合醫生,很少有自怨自哀的傾向或在劫難逃的想法。

對於每一個渴望健康的人來說,樂觀都是必備的積極心態之一,對於天生悲觀的人,可以像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係的馬丁·塞利格曼說的那樣,“情緒容易悲觀的人可以參加簡短的訓練計劃,永久改變他們對不幸事件的思慮,從而降低患病乃至死亡的風險。”

一個人要學會樂觀,應該從下麵兩個方麵調整自己的心態。

首先要灑脫。所謂灑脫,就是心胸開闊,心境平和,豁達大度,從容淡定,凡事不要斤斤計較,不要自我煩惱。對一些不可避免的不順心事,也要想得開、放得下。丁玲在“文革”後曾說過:人總是要有點阿Q精神,因為一個人不但心胸要開闊,不計較個人得失,更要遇事豁達大度、向前看。要能忍,善意化解一些意外曲折,保持淡泊樂觀的精神,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其次要健忘。記性不好的人會忘掉讓自己不愉快的事,所以當然樂觀了。健忘首先是忘記自己的年齡。中國有句古語叫“忘老老不至”,年齡增長是人生的必然規律,一個人不要總惦記著自己已多少多少年歲了,老是感歎自己老了,認為“人到退休,一休百休”。其實,人隻有忘老才能不老,忘記自己的年齡。不服老,“心不老”才能延緩衰老,延年益壽。其次是忘記疾病:“疑病病自生,忘病病離身”。一個人就是有了病也不要憂心忡忡,疑神疑鬼,為病所壓倒。要正確對待病情,除打針吃藥配合醫生治療外,還要持樂觀心態。再次是忘記積怨。人生一世,總有不愉快的事發生,如果把過去不順心的事、與人磕磕碰碰的事統統積壓在心裏,就會被這些事情壓死。有句話叫“積怨可以沉舟”,精神上的壓力可以摧毀一個人。忘掉那些“老賬”,這樣就會一身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