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健康活到100歲——遠離疾病要學健康心理學(3)(2 / 3)

5. 讓心靈歸於寧靜淡定

如何才能讓自己更健康?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提摩太·盧克對此有自己的理解,他說:“一個人想要獲得健康,最好的方法守住心靈的寧靜、淡泊與自由。”盧克認為,每個人都有心靈的靜室,從不受外界幹擾,像地球的中心點一般,永遠保持固定不動。而讓自己的心靈回到這個安靜的中心是治療心病以及各種身體疾病的最有效方法。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建造好這個中心點,並且經常到裏麵去、靜養、重拾信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有人說杜魯門總統比以前任何一位總統更能承擔總統職務的壓力與緊張,認為職務並沒有使他“衰老”或消除他的活力。杜魯門的回答是:“我的心裏有個掩蔽的散兵坑。”他又說,如同一位戰士躲進散兵坑以求掩蔽、休息、靜養一樣,他為了不讓心靈承受很大的負擔,也定時地退入自己的心理散兵坑,不讓任何事情打擾他。

讓自己的心靈歸於寧靜,保持一種平淡的心態,是延緩衰老的良藥。

在沈陽市沈河區順通路上一所普通民居裏,住著一位已經106歲的老人張春台。老壽星雖然已有此高齡,但給人的印象依舊是精神矍鑠,身上的衣服幹淨利落,腰板也很挺拔,行為舉止盡管緩慢,但看得出充滿熱情。麵對這樣一位老人,當然有人想到要打聽其養生之道。但是,老人的回答令提問者感到意外,他說:“也沒有什麼特別的養生之道,就是以平淡的心態對待生活。”為了證明這句話,老人又講了一些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細節。

他每天的早餐是牛奶和麵包,中午米飯饅頭,和家人吃一樣的菜,晚上喝點粥,在飲食上,老人一貫定時定量,每頓都是七八分飽,喜歡吃點肉,但是從來不沾煙酒。另外,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晨練,打太極拳,跑步或散步,這個習慣幾乎陪伴了他的一生。晚飯後看會電視,但是一到21點就準時入睡。

另外,老人已經退休,但每月還能拿600多元的養老金,加上政府和社區補助的150元,他根本不需要為衣食住行發愁,這也為他的寧靜淡定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的確,讓心靈歸於寧靜淡定是最好的養生之道。因為寧靜淡定意味著情緒不會有大的起伏。而生氣著急,情緒激動,鬱悶,睡眠不好,生活規律被打破,這些都是疾病的誘發因素。很多老年人就是在與別人發生一點爭執後,情緒受到影響,從而引發種種疾病的突發,離開了人世。所以,守住心靈的寧靜淡定,有節製有規律的生活,才能夠保持身體的健康。

那麼,怎樣才能守住心靈的寧靜淡定呢?

寧靜淡定是一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靜自得,是一種道德的涵養,是七情調節的最高境界。我們所說的寧靜淡定並不意味著折中、調和、做作、模棱兩可、圓滑平庸等中庸心態,而是不懷疑,不嫉妒,不抱怨,不恐懼。這裏的寧靜淡定體現的是一種積極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同時又是立身、養性的一種內在修養。寧靜淡定是對人生、對社會呈現為一種境界、一種哲學。

所以,寧靜淡定不僅對於人際關係有著很好的協調作用,對人體健康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住在江蘇省如皋市桃園鎮申徐村四組的丁正鳳老人,生於1905年農曆五月初四,如今已是過了100歲的老人了。當去看望她的人冒著零下4攝氏度的寒冷天氣,騎車來到她家時,她已早早地躺在藤椅上曬太陽。從老人說話的語氣可以聽出,她的身體依舊很硬朗。而老人尤其感到自豪的是她的雙眼,視力很好,老人說,現在就是一隻眼睛也能看清楚很遠的東西,更不用說兩隻眼了。

老人說她長壽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秘訣,隻是心態平淡。自從嫁到陳家以後,一生務農,忙於家務,生活淡泊。平時飲食十分清淡,由於家境不太寬裕,沒什麼好飯好菜,粗飯淡茶而已。老人從不挑食,平時不沾煙,隻喜歡飲少量米酒。

受老人寧靜淡定心態的影響,她的家人也都很長壽。老人的大兒子告訴我們,老人排行第六,上麵有3個哥哥,兩個姐姐,在世時都活到80~90歲,老人的大兒子已經年近70,身體卻很好。他們可以算得上是一個長壽之家了。

在生活中,也許很多人都比老人懂得的知識要多得多,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保持和她一樣的平淡心境。保持平淡如真的心態是一種境界,但是,在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麵對紛繁複雜的人世與人事,麵對各種各樣的生存與競爭的壓力,很多人都顯得身心疲憊,心力交瘁,百病叢生。要根治這些病,以中醫治病論病之方,從治本著手,依靠自己,醫治自己的“病”。要想健康地生存,輕鬆地活著,更應該時時刻刻地保持平淡如真。以平淡如真的心態對人生、人世與人事,便不會患得患失,則時時處處皆可輕鬆自如而處之,便可以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