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從容的典範,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莊子就不得不提了。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吊唁,莊子卻正在敲盆唱歌。惠子說:“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輩子,生兒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你不哭也就罷了,何必又敲著盆唱起歌來,這太過分了吧!”莊子答說:“她初死之時,我怎麼能不傷心悲痛呢!可是,仔細想一想,人是怎樣來到這世上,為什麼最終還是要離開這個世界呢?原來人是由‘氣’——即自然界的非生命物質變化而來,氣聚成形,氣散而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現在人的形體已死,又將變成非生命的物質‘氣’,重新回到自然界去。”連自己妻子的死都可以從容看待,莊子的從容可以說已經到了非一般人能夠達到的境界,最後,因這份從容,莊子活了八十多歲。
因從容而長壽的並非莊子一個人,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然而,即使在遭貶的路上,他依舊能夠興致勃勃的做烤肉吃;著名人口學家馬寅初,曾寫過一聯用以自勉:“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即使一生曆盡艱辛,但因處世樂觀,遇事從容,去世時已有101歲高齡。大學問家梁漱溟的座右銘是:“情貴淡,氣貴和。”他一生淡泊,心態從容,幾經大起大落的磨難,卻依舊活到95歲的高齡。張學良將軍被幽禁半個多世紀後才獲自由,但他心胸豁達,從容淡泊,年逾百歲才仙逝。
為什麼從容的心態有益於健康長壽呢?從醫學的角度解釋,從容之人能相對地保持心態平衡,較好地協調內在環境和外在環境的關係,使人體的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處於一種有規律的舒緩的狀態。相對於個性明顯者,從容之人的心腦血管和其他器官受刺激的次數也顯著減少,氣血順和則百病難生,所以從容之人多長壽。
並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有著“老年萬事等閑看,陰晴圓缺順自然”的從容心態,所以,為自己的身體健康著想,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要求自己。
第一,樂觀開朗笑口常開。保持樂觀心態,拋開憂鬱,煩惱和一切不順心之事,以積極、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處世,無疑是從容養生的第一要素。
第二,忌於過度。凡事過猶不及,悲喜過分都會有傷身體,進補過分會產生補品綜合症,運動過分會反而不宜健康。所以,切忌勉強自己,從容處置。
第三,遵守自己的生物鍾。日常生活形成了一定的規律性,宛如一個生物鍾,每天如果每天按照生物鍾的指示起床、就餐、鍛煉、看書報、睡眠等,會逐漸形成一種習慣。如果突然發生改變,身體就不能適應,容易生病。
第四,凡事淡然處之。勝不驕,敗不餒,心境通明,泰然處之,平平淡淡仍從容。
疾馳的快馬,往往隻跑兩個驛亭;從容的驢子,才能日夜兼程。
——哈佛圖書館牆上的箴言
哈佛心理訓練57: 消除現代人的隱形殺手——心理疲勞
過度的擔憂很容易產生心理疲勞,它會使人們對生活,工作的熱情減少甚至消失,各種威脅健康的疾病也隨之產生。
近半個世紀以來,高血壓、冠心病及腫瘤等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這些疾病的病因、病理較為複雜,但一般都與心理壓力大導致心理疲勞有關。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太累”、“大疲勞”已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詞了。心理疲勞正在成為現代社會中人類的“隱形殺手”。
醫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心理疲勞是由長期的精神緊張壓力、反複的心理刺激及複雜的惡劣情緒而逐漸形成的。如果得不到及時疏導化解,長年累月,心理上會造成心理障礙、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機;精神上會造成精神萎靡、精神恍格,甚至精神失常,引發多種身心疾患,如緊張不安、動作失調、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注意力渙散、工作效率下降等,以及引起諸如偏頭痛、高血壓、缺血性心髒病、消化性潰瘍、哮喘、月經失調、性欲減退等疾病。
心理疲勞是不知不覺潛伏在人們身邊的,它不會一朝一夕就致人於死地,而是到了一定的時間,達到一定的“疲勞量”,才會引發疾病,所以往往容易被人們忽視。
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消除心理疲勞呢?可以試試下麵幾種方法:
⑴笑口常開。開懷大笑是消除疲勞的最好方法,也是一種愉快的發泄方法。
⑵保持沉默。高談闊論會使血壓升高,而沉默則有助於降壓,在沒必要說話時最好保持沉默,聽別人說話同樣是一件愜意的事情。
⑶享受生活。放慢生活節奏,把無所事事的時間也安排在日程表中。
⑷沉著冷靜。對於各種複雜問題,保持沉著冷靜有助於舒緩緊張壓力。
⑸寬容豁達。做錯了事,要想到誰都有可能犯錯誤,從此不再耿耿於懷,繼續正常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