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健康活到100歲——遠離疾病要學健康心理學(4)(2 / 2)

⑹遇到困難時,要想到。既然昨天及以前的日子都過得去,那麼今天及往後的日子也一定會安然度過,牢記“車到山前必有路”。

7. 西拿實驗:忘病病離身

中世紀,著名伊朗醫學家伊本·西拿曾用動物做過一個實驗。他把兩隻羊分別係在兩個地方,給它們同樣的食物。其中一隻公羊經常看見狼在身邊窺視,整天提心吊膽,精神高度緊張,結果不久就死掉了;而另一隻羊則沒有惡狼的威脅,一直活得很好。

這個實驗證明了不良情緒對健康的損害。

在公司做會計的李小姐自小體質就不太好,所以每一次都不能躲過流感的侵襲。公司用的是中央空調,所以窗戶沒法打開,為了有效的預防感冒,李小姐每隔半小時就要跑到室外去“換氣”。聽說板藍根可以防“流感”,她又特意在辦公室放了一大包衝劑當茶喝。盡管如此,她仍然很擔心自己的身體。有一次,李小姐坐公交車時一位乘客在她旁邊咳嗽,自此以後的一個星期裏,李小姐隻要偶爾出現頭痛、出汗、畏寒等症狀就覺得自己可能被人傳染了“流感”。有一天她實在忍不住跑去看醫生,醫生聽完李小姐的陳述後笑著說:“你得的隻是普通感冒,但你這樣的精神狀態其實更容易得病。”

越是怕病越生病,因為怕,所以憂慮,而過度憂慮常常會損害人體的健康。美國和加拿大的心理學家最新研究發現,一個人如果總是對某件事耿耿於懷,或者對未來憂心忡忡,或者對別人的話思前想後,陷入過度憂慮狀態,將不利於身心健康。加拿大卡爾加裏大學的心理學家波拉德·基在研究中發現,與心情放鬆的人相比,經常通過沉思對壓力作出反應的人夜間血壓下降的幅度較小。她指出,夜間血壓下降幅度小於正常幅度的人死於中風和心髒病的風險較大。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的院長唐小平說,天氣變化、過度疲勞、精神緊張以及長期處於封閉環境等都可以成為疾病產生的原因,而良好的心態、輕鬆的心情對增強免疫力是極有幫助的。他還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胃病病人,在精神愉快時,胃黏膜血管充盈、分泌適量,而當病人在憂鬱自責、孤獨時,胃黏膜蒼白、血管收縮、分泌減少。”可見,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會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相反,即使真的生病了,保持無畏的心態將有助於病情的緩解。

先生最近的身體狀況很是糟糕。他先是得了猩紅熱,當他康複以後,卻發現又得了腎髒病。他去找過好多個醫生,“甚至去找密醫”,但誰也沒辦法治好他。

過了一段時間,希伯來發現自己又得了另外一種並發症,他的血壓高了起來。他去看一個醫生,醫生說他的血壓已經到了210的最高點。醫生宣布他已經沒有救了——情況太嚴重,最好馬上準備料理後事。

希伯來家籠罩在一種陰鬱的氣氛中。妻子和親朋好友都非常難過,希伯來本人更是深深地埋在頹喪的情緒裏,整整一個星期,希伯來都陷在自憐自艾的情緒中不能自拔。

有一天,希伯來突然想到,自己這個樣了簡直像個大傻瓜。他對自己說:“你在一年之內恐怕還不會死,那麼趁你還活著的時候,何不快快樂樂呢?”他決定改變自己的精神狀態。

首先,希伯來做的是弄清楚自己所有的保險金是否都已經付過了,然後向上帝懺悔他以前所犯過的各種錯誤。做完這些之後,他試著挺起胸膛,臉上露著微笑,讓自己表現出好像一切都很正常的樣子。

開始的時候,這的確相當費力,但是他強迫自己很開心,很高興,這不但有助於希伯來的家人,也對他自己大有幫助。

接著希伯來發現自己開始覺得好多了——幾乎好得跟他裝出的一樣好。這種改進持續不斷,如今,原先以為已經躺在墳墓裏幾個月的希伯來不僅很快樂,很健康,活得好好的,而且他的血壓也降下來了。

經過了這段日子,希伯來相信:如果他一直想到會死、會垮掉的話,那位醫生的預言就會實現了。可是當他改變他的心情,他的一切就都改變了。

如果還沒有生病,就不要為將會得病而憂慮,如果正在生病,就學會忽略疾病的存在,以無畏的心態去對待它。美國人陶樂塞·迪克斯說:“我曾遭遇過極嚴重的貧乏和疾病。人們問我如何度過那些難關,我總是這樣回答:我既已度過昨天,就能熬過今天。我不允許自己去猜想明天將發生什麼事。”確實,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一天過完,不會再來。

——哈佛校訓

哈佛心理訓練58: 用意念消除對疾病的恐懼

1.集中精力於自己的呼吸大約一分鍾。

2.確立你的目標,比如:“希望這項練習能夠豐富我的人生、幫助我麵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