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危機就是轉機——戰勝危難要學困境心理學(1)(1 / 3)

哈佛精英

約翰·昆西·亞當斯是美國第六任總統。他是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的長子。1788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在哈佛主修的卻是文學和古典研究。在哈佛上學期間,他樣樣出眾,甚至曾有一位哈佛教授稱他是哈佛有史以來最有才華的學生。

1817年,亞當斯擔任美國國務卿,任職八年,曾協助起草《門羅宣言》,解決與英國的許多糾紛,從西班牙手中取得佛羅裏達,被認為是美國曆史上“最有成就的國務卿之一”。1825年亞當斯當選總統。1829年卸任後被選為國會眾議員,直至逝世。

有這樣一件關於亞當斯的軼事:

亞當斯在上小學時,經常受到一些年齡較大的孩子欺侮。每次,亞當斯都不敢應戰,隻想逃跑。

有一天下午,亞當斯從學校回家,一個粗壯結實的男孩在前麵攔住他。亞當斯非常害怕,扭轉頭就跑。

亞當斯的父親看見了,衝他大喊:“你為什麼容忍那小子追得你滿街跑?”

亞當斯委屈地說:“我不敢還手。”

“難道你就一直被人這樣追著跑嗎?”

“可是,他那麼壯,我打不過他的。”

“別為自己的懦弱找借口,轉過身去,把那小子趕走!”

聽了父親的話,亞當斯鼓起了勇氣。他猛地轉回身,怒發衝冠。那個追趕他的男孩被亞當斯的突然反擊嚇壞了,他慌忙地奪路而逃。亞當斯窮追不舍,一把將他抓住。當即把他放翻在地,並且正言厲色地警告他:“如果你再找麻煩,我就每天揍你一頓。”

此後,再也沒有人敢欺侮亞當斯了。

通過這件事,亞當斯悟出了一個道理:很多時候,困難在想象中被放大了一百倍,事實上,走出了第一步,就會發現那些麻煩與困難有時隻是自己嚇自己。

1. 挫折必然定律:進步一定與挫折同在

《哈裏·波特》的作者J.K.羅琳是哈佛大學的榮譽博士。羅琳在接受哈佛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的演講時說,人們有一個共識:人可以從挫折中變得更聰明,更強大,這句話意味著人從此對自己的生存能力有了更好的把握。如果一個人沒有經過苦難的考驗,那麼他從來不會真正懂得自己,懂得處理各種關係的力量有多大。

一個人總會遇到許多不如意的事。例如,生了病不能外去遊玩,乘車外出時突然車壞了,上街買東西買了偽劣產品,做飯切菜不小心切破了手,兩口子拌嘴,在單位挨批評,戀愛婚姻挫敗,親人亡故等。這些情況,在心理學上概括地稱為挫折。

挫折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一個人在一生中不知要經曆很多次挫折。挫折的產生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不管一個人是否願意,它都會必然要發生。古往今來,即使貴為天子,也無法逃脫挫折的侵襲。

為什麼挫折不可避免而具有必然性呢?

就是因為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困難是層出不窮的。戰勝了舊的,新的更大的困難又會冒出來。總會有一些困難是人們預料不到的,重要的是要從挫折中學到智慧。

當挫折發生時,垂頭喪氣顯然於事無補,我們要做的,除了要坦然麵對外,能改變的,隻有自己的心。

有這樣一個故事:

雨後,一隻蜘蛛艱難地向牆上已經支離破碎的網爬去,由於牆壁潮濕,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會掉下來,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來……第一個人看到了,他歎了一El氣,自言自語:“我的一生不正如這隻蜘蛛嗎?忙忙碌碌而無所得。”於是,他日漸消沉。第二個人看到了,他說:這隻蜘蛛真愚蠢,為什麼不從旁邊幹燥的地方繞一下爬上去?我以後可不能像它那樣愚蠢。於是,他變得聰明起來。第三個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屢敗屢戰的精神感動了。於是,他變得堅強起來。

對待同一樣事物,幾個人的看法不同是很正常的事。就像人也有兩麵性一樣,問題在於我們自己怎樣去審視,怎樣去選擇。麵對太陽,你眼前是一片光明;背對太陽,你看到的是自己的陰影。

其實,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每一項成就,每一次進步,都伴隨著許多挫折和失敗。例如,人類在發展生產力過程中,對環境保護問題的深刻認識,就是在挫折中進展的。

對我們個人也是如此,生活中人們的智力差別往往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一些被公認的天才人物,與其說他們智慧超群絕倫,倒不如說他們戰勝挫折的勇氣超乎常人。例如愛迪生,試驗電燈的材料,試驗了幾千次才成功。愛迪生與常人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他不怕被挫折打垮,在失敗很多次後仍然能執著地試驗下去,直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