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歎了口氣說:“唉!原本你前麵三次都通過了,就差那麼一點點,你無緣喝到自己衝泡的好咖啡,真是可惜!現在,你可以走了。”
這件事給了吉姆斯很深刻的教訓。很多年以後,吉姆斯仍然很感謝那次經曆,讓他學會了忍耐和積累,才得以在商海中脫穎而出。
孟子曾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誌,乏其肌膚,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忍耐不是軟弱無能善惡不分隨波逐流,而是因為你看得更遠,有更大的追求。忍耐是一種承擔、一種處理、一種等候。許多事業有成者都在忍耐多次失敗後,愈挫愈勇,最後才取得成功。
新東方總裁俞敏洪在他的博客裏講過一個關於撿磚頭的故事。俞敏洪的父親是個木工,常幫別人建房子,每次建完房子,他都會把別人廢棄不要的碎磚瓦撿回來,有時候父親在路上走,看見路邊有磚頭或石塊,他也會撿起來放在籃子裏帶回家。
久而久之,家裏的院子就多出了一個亂七八糟的磚頭碎瓦堆。直到有一天,俞敏洪的父親在院子一角的小空地上開始左右測量,開溝挖槽,和泥砌牆,用那堆亂磚左拚右湊,建成了一個讓全村人都羨慕的院子和豬舍。
當時俞敏洪覺得父親一個人就蓋了一間房子,很了不起。長大後,俞敏洪才從一塊磚頭到一堆磚頭,最後變成一間小房子中體悟到做成一件事情的全部奧秘。
“一塊磚沒有什麼用,一堆磚也沒有什麼用,如果你心中沒有一個造房子的夢想,擁有天下所有的磚頭也是一堆廢物;但如果隻有造房子的夢想,而沒有磚頭,夢想也無法實現。”家裏窮得揭不開鍋的時候,要不急不躁,學會忍耐,要積攢足夠多的磚頭來造心中的房子,撿磚頭的精神後來就成為俞敏洪做事的指導思想。
每個人都在向往一帆風順,可是現實的人生是曲折的,所謂的一帆風順隻能是心靈的一種慰藉。我們要想成為命運的主人,惟有奮鬥不息,而在這一步步的努力中,你必須學會忍耐。
失敗並不可怕,要想提高成功的幾率,惟一的辦法就是把失敗的幾率提高兩倍。
——哈佛幸福課教授 本·沙哈爾
哈佛心理訓練61: 一個有助於提高忍耐力的遊戲
勞倫斯·沙皮羅在《EQ之門: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中介紹的“取棍子”遊戲,是一種指導孩子進行自我控製的傳統訓練方法:
在遊戲中,一個叫邁克的孩子全神貫注,要把綠棍子下的紅棍取出來。因為太專心,手有些發抖了。他隻有在不過半數到綠棍的前提下,移動紅棍,才可以把紅棍取出來。這時另一個孩子對著邁克做鬼臉,對著他的耳朵吹氣,還說他是塌鼻子,屁股腦袋,試圖分散他的注意力。
邁克全然不為所動,慢慢呼吸,放鬆肌肉,眼睛緊盯著目標。他知道要想贏得這場遊戲,必須排除他人惡作劇的幹擾,集中注意力。他在內心克製著自己,終於,他成功地把紅棍子取出來了。
這項遊戲內容很簡單,但需要參加者能集中注意力,具備很好的動作協調能力,目的是教會孩子控製情感,提高忍耐力。
3. 危機中隱藏著出路
在一次演講會上,哈佛大學第23任校長科南特向哈佛學生介紹中國對“危機”一詞所做的古老定義。科南特認為,美國人有必要向中國學習,中國的“危機”一詞中既包含了“機會”的“機”字。從字麵上看,中國的“危機”的真正意思就是說:“在危險之上的機會。”想要應付生活上的變化,在生活上獲取成功,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危機看成是機會,把阻擋在路上的絆腳石當做起跑的踏腳石。
曆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辛普森小時候腿上要套上矯正器,才能走到舊金山街上;貝多芬是聾子;大文豪彌爾頓是瞎子……
當人生的危機來臨時,積極的心態是一個人戰勝一切艱難困苦,走向成功的推進器。積極的心態,能夠激發我們自身的所有聰明才智;而消極的心態,就像蛛網纏住昆蟲的翅膀、腳足一樣,束縛著人們才華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