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在意料之外的緊急情況下,人都會產生極度緊張的情緒,心理學上把這叫做應激。當情緒處於高度應激狀態時,人的激活水平快速發生變化,表現為心率、血壓、肌肉緊張度發生顯著的變化,大腦皮層的某些區域高度興奮。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可能急中生智,表現出平時沒有的智力或能力,做出平時不能作出的勇敢行為,發揮出巨大的潛能,促使事情發生意想不到的轉變。
人有時最難突破的,就是自身的局限性。很多人雖然也有遠大的理想,很想邁開腳步大幹一場,可是又不舍得拋開自己現有的溫飽的保障,總在瞻前顧後。他們的這種“穩健”的作風,也正是他們平庸的根源。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小孩子,看見一隻蝙蝠掉在地上,掙紮了好大一會兒也沒有飛起來,心裏就開始納悶兒了:奇怪呀,蝙蝠是非常靈巧的動物,怎麼落到地上之後就飛不起來了呢?
帶著這個疑惑,小孩子去找父親。父親把他帶到了一個山洞裏麵。隻見山洞的洞頂和洞壁倒懸著無數的蝙蝠,就是沒有一隻棲落在地麵上的。
見小孩子一副不解的樣子,父親就說:“這是蝙蝠在給自己一片危崖。”
“蝙蝠為什麼要給自己一片危崖呢?”小孩子還是不解,“它這樣做豈不是讓自己每時每刻都處在危險中了呢?”
父親笑著告訴他:“蝙蝠一旦脫離了攀附的洞壁,就會直接摔掉在地上。為了避免墜落而亡,蝙蝠隻有盡全力地撲打著翅膀,努力使自己向上、再向上。所以我們才看到了靈巧飛翔的蝙蝠……”
“可是,為什麼蝙蝠掉到地上之後,就再也飛不起來了呢?”
父親接著解釋道:“蝙蝠一旦掉在了地上,就再也沒有懸掛在洞壁時那種“生的危險,死的威脅”的感受了。沒有這種生死攸關的感受,蝙蝠也就不可能再盡全力地去飛了,而正是因為沒有盡全力地去飛,才使得它也永遠飛不起來了!”
很多時候,一個處於困境中的人往往比那些已經取得溫飽的人更有作為。主動地給自己製造危機,自斷退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給自己一個向生命高地發起衝鋒的機會。當一個人麵臨後無退路的境地,人才會集中精力奮勇向前,從生活中爭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新希望集團總裁劉永好,曾是四川省機械廳幹部學校講師。後來,他與幾位兄弟主動辭去公職,賣掉自己的自行車、手表等一切值錢的東西,湊足1000元人民幣,到川西農村創業,辦起良種場。
萬事開頭難,劉氏兄弟的第一筆生意差點就讓良種場夭折。當時,資陽縣一個專業戶向他們預訂了10萬隻良種雞。種種原因,對方後來隻要了2萬隻。剩下的8萬隻雞怎麼辦?打聽到成都有市場後,他們連夜動手編竹筐,此後每日淩晨4點就開始動身,先蹬3個小時自行車,趕到20公裏以外的集市,再用土喇叭扯起嗓子叫賣。等幾千隻雞賣完,拖著疲憊的身子蹬車回家時,早已是月朗星疏了。這樣,十幾天下來,四兄弟個個掉了十幾斤肉,但所幸的是8萬隻雞總算全脫手了。
回顧這段經曆,劉永好說,為了創業我投下了一切賭注,如果幹不下去,我的公職、財產將一無所有,所以再苦再難,也要往前走。無論多艱辛,壓力多大的事兒,隻要沉下心來去做了,這一關就總能挺過來。
古人曾說:“置之死地而後生。”山窮水盡的背水一戰,常常是富人的必修課程,而那種時時都給自己留有退路的生存方式,看似安泰其實卻充滿潛在危機。因為有退路的人可以隨時回避艱險,所以很難保證他前進的決心有多大。“兩軍相遇勇者勝”,麵對競爭,抱著隨時撤退想法的人,在氣勢上已先輸了一陣,最終也難逃隨波逐流、混一口粗茶淡飯的格局。
即使現在,對手也不停地翻動書頁。
——哈佛圖書館牆上的箴言
哈佛心理訓練67: 在眾人麵前說出自己的目標
無論什麼事,想要達成目標的最好方法,就是在眾人麵前宣布自己的目標。心理學家把這稱為“宣布效果”。因為一旦在他人麵前宣布了目標,失敗的話就會很丟臉,所以隻能以十足幹勁全力以赴。
如果想要提高成功率,就要向越多的人宣布,如此效果才會更好。
美國運動員貝比·魯斯被稱為職業棒球全壘打王。在一次比賽中,他手指著中心方向說:“我要對那個方向打出全壘打。”果然,隨後就向他手指的地方擊出了一支漂亮的全壘打。後來,貝比·魯斯對記者說,其實他在那一刻並沒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而是利用向眾有宣布來彌補自信之不足,實現了打擊全壘打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