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消滅人性的弱點——人生一定要避免消極心理(2)(1 / 3)

首先,我們應該學會自我控製。可能有人會說:我也不想發脾氣的,但是很多事情讓人不得不生氣。其實,我們靜下心來想想,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但是對於這些事情,易怒的人總是采取一種憤怒的情緒反應,而心態平和者則懂得控製自己。情緒潛能專家鮑勃的女兒問他:“爸爸,你從未發過脾氣。你一定有生氣的時候,但是你沒有將它發泄出來,你把它藏在心裏,這樣對你是不好的。”鮑勃為了教育女兒,讓她懂得人需要自我控製,在某一次女兒做錯了事情後,他故意大聲咆哮,讓女兒看到自己麵孔扭曲的模樣。然後他對嚇壞了的女兒說:“我覺得自己有點愚蠢,因為我感覺自己好像失去控製。我想發怒並非不可原諒,問題是如何讓怒火冷卻,否則它們將繼續燃燒,而且越燒越旺。”

其次,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產生憤怒情緒的最大原因,是憤怒著感受到了來自別人的威脅,比如感受到別人的不禮貌的侵犯,感受到被忽視,或者感受到自尊受到傷害等等,於是憤怒就成為易怒者的一種保護性的情緒,認為在氣憤當中自己會變得更強壯、更野蠻、更具威信。會產生這些想法的人主要是對自己沒有自信,所以,易怒者應該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提升自信心。

我把在控製情感上的軟弱無力稱為奴役。因為一個人為情感所支配,行為便沒有自主之權,而受命運的宰割。

——哈佛經濟學教授 詹納斯·科爾耐

哈佛心理訓練69: 如何控製憤怒

總有些事會讓你感到憤怒,無法自製,而很多時候,憤怒有百害而無一益。這時不妨試試下麵的方法。

(1)如果你開始憤怒,你應該:

①承認自己的憤怒。

②查明憤怒的根源,是哪件具體的事件或行為使你感到憤怒(切記:憤怒的對象不能針對某個人),想出能擺平它的辦法。

③試著做深呼吸,再從一數到十,然後盡可能冷靜地做出反應。

④暫時先離開,直到你感覺到能夠冷靜而理性地對待此事時再回來處理。

⑤和與此無關的第三者談話交流。

⑥把自己的憤怒寫下來,但注意不要讓他人看到,而是要等到24小時之後再重新瀏覽自己所寫的內容。

(2)如果對方憤怒,你應該:

①仔細聆聽。

②模仿對方的行為,與對方保持一致的姿勢,如果對方是坐著的,你也應該坐下,如果對方是站著的,你也應該站起來。

③不要在中間打斷對方的說話,讓他有機會傾吐心中的不快。

④承認對方的憤怒是應當的,並表示理解。

⑤承認對方的立場,使他明白你的意見同他一致以及你對這次事件的理解。

⑥避免使用可能導致對方的憤怒升級的語言。

⑦保持冷靜而又從容的心態。

⑧使用平靜的聲調(可以從語音和語速上判斷出來)同對方交流。

⑨幫助對方解決困難,以免發生類似情況。

⑩看看對方還有沒有更多的難題,限定解決所有這些困難的時間。

3. 猜疑心理:引起誤會的禍根

猜疑是基於一種對他人不信任的、不符合事實的主觀想像,是人際交往過程中的攔路虎。喜歡猜疑的人在與別人交往時,往往抓住一些不能反映本質的現象,憑借自己的主觀想象進行隨意發揮,對別人產生成見和誤解,或者在交往之前對某人有某種印象,在交往之中就處處先入為主,對方一有舉動,就對原有成見加以印證,即使錯了,也認為自己是對的。

很早以前,一個人丟失了一把斧頭,他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這樣想了之後,他觀察鄰居兒子的言談舉止、神色儀態,怎麼看都是偷斧子的人,為此,他甚至跑到鄰居家去討要,鄰居不承認,於是他就在鄰居家門口破口大罵,對鄰居的聲譽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後來,沒過多久他就在山穀裏找到了斧頭,再看鄰居的兒子,也不覺得他像偷斧子的賊了。然而,鄰居卻認為自己無緣無故被冤枉,被謾罵,忍不下這口氣,一紙訴狀將他告上縣衙門,最後縣官要他當眾向鄰居賠罪道歉,這件事才算了結。

喜歡猜疑的人在對人、對事物沒有進行客觀的了解之前,就主觀地做出假設與推測,是一種不理智的行為。

猜疑心理有種種表現,但是卻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沒有事實根據,單憑自己主觀的想像;抓住表象,忽略本質,根據片麵的情況進行推測,隻相信自己的判斷,這樣的主觀臆斷經常會引起誤會,因猜疑造成的人間悲劇,在全國乃至世界都可以說是舉不勝舉。這樣的猜疑不僅給別人帶來了傷害,對自己也會造成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