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消滅人性的弱點——人生一定要避免消極心理(2)(2 / 3)

猜疑心理是一種狹隘的、片麵的、缺乏根據的盲目想象。一個人總是以猜疑的心態對待別人,自己的生活也必然會受到影響。如果猜疑發生在朋友之間,會破壞純潔的友情;發生在戀人之間,會妨礙感情的發展甚至破壞感情;不僅如此,英國思想家培根還曾說過:“猜疑之心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

猜疑好像一條無形的繩索,會捆綁人的心誌,使猜疑者遠離朋友。一個人如果猜疑心過重,就會變得心胸比較狹隘,會因為一些可能根本不存在,也根本不會發生的事而憂心忡忡、鬱鬱寡歡;喜歡猜疑的人很難與同學朋友進行友好交往,結果可能就是性格內向孤僻,沒有朋友。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是害人害己的禍根。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處處神經過敏,對他人心生懷疑,損害正常的人際關係,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

李平是一家公司的普通職員,平時和公司裏的人關係都不錯,但是有一個人除外,那就是同事小林。小林是部門主管,在開會的時候總會點出一些員工的不足,李平認為小林總喜歡針對自己,什麼都和自己過不去。時間一長,李平的心裏就開始怨恨小林,甚至開始到處傳播關於小林的謠言。最後,小林因為這些謠言威信掃地,而李平不僅因為造謠生事被驅逐出了公司,還被小林起訴,被法院判決賠償小林精神損失費2000元。

心理學家發現,猜疑者多半產生於缺乏“自我安全感”。一個人如果總是感覺到自己在社會中處於不安全的境地,就難免對周圍環境產生疑慮、憂心忡忡了。在許多情況下,不是別人對你有成見,而是猜疑心使你產生了別人對你有成見的錯覺,這樣又會反過來影響別人的情緒,從而真的對你產生不好的看法,最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最終造成種種不良後果,所以性格多疑的人應該想辦法改正這個毛病。

猜疑的實質是缺乏對他人的基本信任,又缺乏基本的溝通,猜疑者不從他人的行為表現去判斷一個人,不和別人進行正常的溝通,而是憑直覺認為別人不對,因而對他人反複考察,希望自己的猜疑得到證實。但在現實中很多事情都是難於查證的,於是猜疑者就認為自己的猜疑有了根據。然而,最後大部分事實卻證明,他們的猜疑是不正確的。

所以,喜歡猜疑者應該多進行控製多疑心理的鍛煉,讓自己心胸開闊、達觀坦蕩,慢慢把多疑的性格改掉,做一個正常健康的人。

沒有一個頭銜能比辯護律師更崇高可敬了。

——哈佛終身法學教授 艾倫·德肖維茨

哈佛心理訓練70: 如何讓自己不再多疑

⑴自我暗示,從心理上厭惡猜疑。

當你的猜疑心開始作怪時,你心裏可以不斷地反複地默念“我們是好朋友”,“他不會看不起我”,“他不會說我壞話”,“他不會對我撒謊”。“我不該這樣猜疑他”,“猜疑心理會破壞我和朋友的關係”,“我討厭猜疑”等等。這樣反複多次地默念,就能逐漸克服猜疑心理。心理學家證明,從心理上厭惡它,在觀念和行動上也就隨心理的變化而放棄它。

⑵和自己猜疑的對象坦誠相待。

坦率地、誠懇地把自己的疑慮講出來,心平氣和地談一談,你會發現你所有的疑慮都會得到解決。

4. 自卑心理:阻礙成功的絆腳石

我們每個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拿破侖·希爾講述了三個孩子初次到動物園事:

“當他們(三個孩子)站在獅子籠麵前時,一個孩子躲在母親背後全身發抖地說道:‘我要回家!’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臉色蒼白地用顫抖的聲音說道:‘我一點都不怕!’第三個孩子目不轉睛地盯著獅子並問他的媽媽:‘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事實上,這三個孩子都已經感到自己所處的劣勢,他們在獅子麵前都有自卑的感覺,但是,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了他們各自的感覺。所以,自卑感表現在哪一方麵,表現為何種程度,是因人而異的,無論人們是否意識到,實項上都存在自卑。

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分析學家A·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觀點,即他認為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出自於“自卑感”以及對於“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阿德勒認為自卑感存在於每個人的身上,隻是程度不同而已。他說:“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人類欲求的這種改進是無止境的,因為人類的需要是無止境的。所以人類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與永恒,也無法掙脫自然法則的製約,也許這就是人類自卑的最終根源。”確實,作為人性的弱點之一,自卑存在與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它是人的生命進程中難以回避的情感症結。但是,承認了自卑的存在並不就意味著聽之任之,任憑自己的弱點自行存在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