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教授離開時,水管工陪他向車子走去。羅伯特教授按捺不住好奇心,問:“剛才你在門口的動作,有什麼用意嗎?”水管工爽快地回答:“有,這是我的‘憂慮樹’。我到外頭工作,磕磕碰碰總是有的。可是煩惱不能帶進門,這裏頭有太太和孩子嘛。我就把它們掛在樹上,讓老天爺管著,明天出門再拿走。奇怪的是,第二天我到樹前去,‘煩惱’大半都不見了。”
聰明的猶太人說,在這個世界上,賣豆子的人最快樂。如果他們的豆子賣不完,拿回家後還可以磨成豆漿繼續賣;如果豆漿賣不完,就做成豆腐;豆腐賣不完,再做成豆腐幹賣;豆腐幹再賣不出去的話,就做成腐乳賣。反正是不愁賣不掉。
買豆子的人為什麼是最快樂的呢?而與買豆子的人相比,為什麼很多生活條件比買豆子者要優越得多的人卻無法感受到快樂呢?仔細地進行對比我們就會發現,買豆子的人永遠不必為自己的東西賣不出去而憂慮,一個連憂慮都沒有的人,當然是最快樂的。處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憂慮是一種普遍的不良心態。很多人都會為各種各樣的事情憂慮,升學、考研、升職、收入、買房、生命……沒有的時候為得不到而憂慮,而得到了又怕失去,繼續憂慮,於是他們的生活總是陰雲密布,無法安心的享受已有的快樂生活。
有一對富人夫婦,他們很有錢,但是卻覺得一點也不快樂。而他們的鄰居,一對家徒四壁的窮人夫婦,卻每天都會開心的唱歌。富人的妻子不解,就問:“他們比我們窮多了,為什麼卻比我們快樂呢?”富人狠狠的說:“很快他們的快樂就沒有了。”於是,晚上富人向窮人家的院子丟了一袋錢。果然,第二天,窮人家裏的歌聲消失了,因為他們被一個問題深深困擾著,該如何處理那袋錢呢?花掉吧,一時半刻根本花不完,再說讓別人知道了肯定會懷疑是他們偷來的;藏起來吧,萬一小偷光顧怎麼辦?這袋錢讓窮人夫婦憂慮重重,他們再也沒有心思快樂的歌唱了。
有科學家對人的憂慮進行了科學的量化統計和分析,統計發現,30%的憂慮是關於過去的事情,40%的憂慮是關於未來的事情,22%的憂慮來自微不足道的小事,4%的憂慮來自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剩下4%的憂慮來自那些我們正在做著的事情。有些人因為怕得到的再次失去,於是變得憂慮;有些人則是為將來可能發生的各種事情而憂慮,不管是哪一種情況的憂慮,它帶給我們的除了困擾還是困擾。
有一個商人在事業上一帆風順,他名下的分公司遍布全國各地。很多人都羨慕他的成功,認為他一定很快樂。但是,事實卻並非如人們想象的那樣,他的成功並沒有為他帶來絲毫的快樂感。相反,可能失敗的危機感經常衝擊著他的內心,使他疲於應付;他還整天為客戶可能被人搶走、對手想出新的招數、資金運轉不良等問題而憂慮。
可見,煩惱並不是起源於外界的危險信號,而是由於煩惱者內心的非理性想法,不管是為得到還是為失去煩惱,都是煩惱者在潛意識裏對生活提出了奢望,希望自己的一切都能夠順利進行,但是同時煩惱者也明白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困難和波折都會增加生活的變數。兩種矛盾的觀點無法調和,就會產生煩惱。明白這個道理,可以幫助我們尋找方法來改變這種不良心態。
首先,保持樂觀。法國作家雨果曾說過:“思想可以使天堂變成地獄,也可以使地獄變成天堂。”不管是對未來還是過去的事,都保持一種樂觀的態度。有關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常保持正麵樂觀的心,處理問題時,他就得到滿意結果的可能比一般人高出20%。因此正麵樂觀的態度不僅會平息憂慮情緒,還能使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