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些醫療衛生政策的文獻中,“可負擔性”又被稱為“經濟可及性”,而涉及能否就近求醫的“可及性”,又被稱為“物理可及性”或“地理可及性”。因此,以上兩個方麵常常被簡化為“基本醫療服務的可及性”。簡言之,看一個地方的醫療體製是不是具有公益性,其衡量指標就是“基本醫療服務的可及性”。
顧昕認為,要落實醫療事業的公益性,並且推動醫療機構開展眾多對公眾有益的活動,關鍵在於建立一整套製度,讓醫務人員們既能獲取合理的收入又能以符合公眾利益的方式行事。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隻要修好五條大道,就可到達終點。
22.走向公益性的幾種路徑
第一路徑:走向全民醫保,讓所有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解決“看病貴”的問題。道理很簡單,如果老百姓醫藥費用的大部分由醫保機構來支付,“看病貴”的問題自然就會得到解決。
事實上,全民醫保已經成為新醫改的目標之一,而且全民醫保已經走上了正軌。今後的任務是不斷完善醫保製度的細節,改善醫療保障的服務。
具體來說,這條大道有三個路標:
1.拓展基本醫療保障體係的覆蓋麵,以確保絕大多數老百姓(90%以上)都能參加至少一種公立醫療保險。
2.提高公立醫療保險支付水平,爭取達到醫保目錄範圍內醫藥費用的70%以上。
3.醫保機構提高管理水平,促使醫療機構為參保者選擇性價比高的服務路線。
第二路徑:降低藥費,讓百姓看病吃藥更可負擔,使醫保基金的支付更可持續。很顯然,光有醫保體係是不夠了,醫藥費用不合理的快速增長之勢必須得到遏製。否則,醫保基金作為民眾的救命錢就會快速流失。
目前,公立醫院的“藥價虛高”在全國範圍內都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同一家公司的藥品,公立醫院的進貨價大多遠比市場批發價高。政府規定公立醫院藥品出售隻能加價15%,其立意初衷是讓公立醫院不要在藥品上賺取暴利,似乎能給老百姓和醫保基金帶來好處。但是,這一管製帶來的後果就是公立醫院在藥品采購環節中盡量就高不就低。如果不解決這一問題,即便落實了全民醫保,醫保基金也會不堪重負,全民醫保所帶來的“公益性”也就無法落實。
要遏製公立醫院的“藥價虛高”,其實很簡單,可采取如下三項措施。這也是第二條大道的三個路標:
1.讓所有公立醫療機構以各省藥品集中招標的中標價作為銷售最高限價。
2.允許醫療機構在中標目錄的範圍內自主與醫藥企業展開談判,自主采購。
3.允許醫療機構自主確定藥品加成率,隻要最終銷售價格不超過中標價即可。
第三路徑:讓醫療機構自主發展,增加醫療服務有效供給,切實緩解“看病難”。
醫療服務供給在很多地區短缺的問題不解決,“看病難”的問題。無法緩解,公益性就無從談起。要增加醫療服務的供給,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是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領域,形成多元化辦醫的格局;二是推進公立醫療機構的改革,提高其運營效率。要邁開雙腿走路,最為關鍵的是打破公立醫療機構行政化的組織和製度架構,按照“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原則,推進公立醫療機構的法人化,引入市場競爭機製。
“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原則,已經載入黨的十七大報告,且在國家《新醫改方案》文件中多次得到重申,但在各地的改革實踐中卻沒有得到切實的落實。其根本原因,在於衛生行政部門對“管辦分開”原則的戰略意義缺乏應有的認識和理解。新醫改的原則不落實,民營和公立醫療機構的發展都將受到行政化的擠壓。
因此,這條大道有六個路標:
1.打破阻礙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的種種“玻璃門”,落實辦醫多樣化。
2.切實落實“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原則,讓公立醫院與衛生行政部門脫離上下級關係,推進公立醫療機構法人化。
3.切實完善公立醫療機構的法人治理結構,讓利益相關者進入理事會和監事會。
4.建立公立醫療機構出資人製度,在必要的情況下組建公立醫療機構管理機構,代表政府扮演出資人的角色。
5.探索公立醫療機構理事會中政府理事和公眾理事的選任製度,確保各類理事與監事選任的公開透明性。
6.探索公立醫療機構的社會問責製,明確理事與監事對醫療機構管理層的監督職責,並且在管理層出現社會不端行為時的辭職規範。
第四路徑:公共財政為全社會購買公益性服務,建立政府增進公益性的新機製。
醫療衛生領域中有一些能為全社會的民眾帶來好處但卻不可能向民眾收費的服務項目。例如,有些服務的具體受益者無法確定,如傳染病防治;有些服務有巨大而且長遠的正外部性,如新型醫遼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對於這些具有很強公益性的服務項目,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民眾提供。換言之,政府可以通過公共財政建立一個公益性服務項目的市場機製,各種類型的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都應該在公平的遊戲規則下競爭來自政府的服務合同。
各地在政府購買服務的新機製建設上,尚沒有邁開大步。關鍵的原因在於,各地還停留在以往舊體製的死胡同之中,即在衛生行政體係內部運用行政力量來管理公立醫療機構的財務。無論是公共衛生項目,還是基本設施建設,還是重大的學科建設,各地都習慣於沿用行政性的事業費撥款模式,將有限的公共財政資金在缺乏公平競爭的製度中撥給了很多效率不高的服務提供者。
新醫改的推進,要求政府轉變職能,建立新的機製。然而,“建機製”的落實,需要全新公共管理理念的普及。例如,基於促進公益性的考量,公共財政給予醫療機構一定的補貼,俗稱“補供方”,是應該的,但是公共財政補供方的對象不應該限於公立醫療機構,而應該擴大到能滿足政府設定的公益性目標的所有醫療機構。
因此,這條大道有五個路標:
1.建立政府購買服務的新機製,對各種類型的購買對象設定一視同仁的遊戲規則。
2.麵向個人的公共衛生服務,例如計劃免疫、婦幼保健以及特殊的醫療衛生服務(例如備類篩查),可以用發放代金券的形式,讓受益者自主選擇服務提供者。
3.原有的公立醫療機構事業費沒有必要增加,即沒有必要“養人”。
4.可以“養事”,但專項基金的配置應堅持競爭性和開放性。
5.保持政府購買服務的公開透明性。
第五路徑:推動全員勞動合同製,提高醫務人員的待遇和工作積極性。
如果不能有效調動醫護人員的積極性,“醫療事業的公益性”就是一句廢話、空話和套話。各國尤其是中國的經驗和教訓都證明,以行政機構的人事製度(或“準公務員製度”)來管理醫療機構中的醫護人員,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要調動醫護人員的積極性,唯一的辦法就是引入勞動力市場機製和人力資源管理的理念和製度,讓醫師成為自由執業者,讓院長成為職業經理人。一旦切實推行了全員勞動合同製並充分實現養老社會化,所有類型的醫療機構將在一個公平的環境中開展公平的競爭。
因此,這條大道有五個路標:
1.切實落實公立醫療機構的用人自主權,由醫療機構自己定崗定編,淡化並逐步取消對公立醫療機構的行政性人事編製管理。
2.推動全員勞動合同製,在管理人員和業務骨幹中通過聘任合同來探索年薪製。
3.通過勞動合同製的實施,推動醫師的“多點執業”,實現醫務人員的自由流動。
4.采取“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中人中辦法”的措施,穩步推動行政化事業單位人事製度向法人化公立機構人力資源管理的轉型。
5.政府(通過現有的老幹部管理機構)全盤接管公立醫療機構所有離退休人員的養老和其他待遇,讓離退休人員與原有的醫療機構脫離任何行政關係,充分實現養老保障的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