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人們總是將鴕鳥稱為膽小的動物,因為之遇到危險總是把頭頸平貼在地上,然後鑽進沙裏“掩耳盜鈴”。
其實,這種看法是不科學的。
鳥類學家發現,鴕鳥棲息在非洲熱帶沙漠草原地區,那裏氣候炎熱,陽光強烈,鴕鳥發現敵害後,雖然可以拔腿快逃,可是,在幹燥的環境下奔跑對自己是很不利的。
因此,鴕鳥便將長脖子平貼地麵,身體蜷曲一團,憑借自己暗褐色羽毛偽裝成岩石或灌木叢,加上霧氣的掩護,就不易被敵害發現。
尤其是未成年的鴕鳥,常用這種方式逃生。
如果此舉難以奏效,它們便會在敵害出現時一躍而起,迅速逃離。
鴕鳥的翅膀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失去了最原始的作用——飛翔,雖然不能飛了,但它跑得卻很快。鴕鳥身高達2.75米,其步幅可達3米,每小時可跑70公裏,遠遠超過獅子的最大速度(每小時60公裏)。
鴕鳥蛋乃是蛋中之王,大約重1.35公斤,相當於25~30個雞蛋的大小。鴕鳥蛋一樣可以吃,但是要有耐心,因為要煮熟它;至少需要2小時經過39~42天的孵化後,小鴕鳥便可從鴕鳥蛋殼中爬出。
看管小鴕鳥的任務主要由鴕鳥爸爸承擔。除此之外還要為小鴕鳥覓食,對它們進行“培訓”,而鴕鳥媽媽則負責保護自己的子女。
科學家格日梅克親眼看見了這樣的情景:一隻公鴕鳥領著8隻小鴕鳥及在旁邊觀察周圍動靜的母鴕鳥。
突然間,一隻鬣狗向小鴕鳥們發動襲擊。公鴕鳥馬上領著“孩子”躲到安全的地方,而母鴕鳥則英勇無比地迎了上去,用腳撲,用嘴啄,鬣狗招架不住,隻得連連後退,母鴕鳥也不停“手”,一直追了有大約1公裏遠。
如今,鴕鳥的羽毛主要用來作為連衣裙、扇子、帽子和戲劇服裝的裝飾品。
看來,縮頭縮腦的鴕鳥還真夠大膽,緊要關頭,不但毫不畏懼,反而能迎麵而上。或許這就是父母之愛的偉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