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袋鼠的繁殖一直是個謎,直到20世紀60年代,生物學家才將這個謎徹底揭開。大袋鼠在1—2月交配。交配期結束後,雌獸即離群隱居在草叢中,過著孤獨的生活,直至分娩。母獸受精以後有奇特的“遲緩”現象。大袋鼠的受精卵分裂到100個細胞左右時,如果遇上了氣候特別幹燥的不利條件,發育會停止,暫時封存在子宮裏。等到氣候條件適宜時,封存的胚胎重新開始發育,並於約5個星期後分娩。大多數哺乳動物都在母體子宮內發育,由胎盤提供養料。袋鼠沒有胎盤,所以幼崽的胚胎在子宮的生長時間較短,到子母獸的育兒袋中再吮吸乳汁繼續發育。

母獸臨產前,一般是產崽前2個小時,會認真清理育兒袋中的雜物。然後背靠一棵樹坐下,把尾巴從兩條後腿中間向前伸出,靜候孩子出生。大袋鼠大多數一胎一崽,少數是雙胞胎,偶爾也會一胎四崽。新生幼崽十分小,隻有約2.5厘米長,體重相當於母體重量的1/30000。此時幼崽身上無毛,渾身通紅,眼睛和耳朵都閉著,十分難看。

那麼,幼崽是如何進入育兒袋的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真相是幼崽自己爬進育兒袋的。剛剛出生的小袋鼠看上去像一粒小紅豆,盡管後肢十分微弱,前肢卻已生出爪來。借助神經和肌肉的配合,它從母獸的泄殖孔出發,順著母體的尾巴爬到有袋骨支持的育兒袋裏。一進育兒袋,它就四處尋找乳頭,抓住四個中的一個便銜著,把身子掛在上麵,繼續發育成長。所以,有人說大袋鼠的幼崽是從乳頭上長出來的。

小袋鼠在育兒袋裏長到約160天時,才向外探出頭來,200天以後,它便開始離開育兒袋,到外麵活動。小袋鼠在母獸的保護下活動,經常從育兒袋裏鑽出鑽進。離開育兒袋後,小袋鼠經過3~4年時間,方才長大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