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的黃河像一匹桀驁不馴的野馬,一路穿山越嶺、呼嘯而下。當它奔至西北高原甘寧接壤處一個名叫黑山峽的地方,突然放慢了腳步,溫柔而優雅地溜了一個大彎,於是在淤泥肥積的狹長灘塗和錯落緩升的台塬坡地上出現了一座蒼鬱幽靜的小山村。
百十來戶的小山村雖處崇山之中,但以盛產梨棗而聞名。村人向有栽植林果的傳統,尤以棗梨為多。無論窮家富戶必有林地園圃。房前屋後、台坡溝岔,凡可播綠者,絕無荒棄之地。
每逢清明時節,萬千梨樹振枝吐蕊、怒放盛開。如雪似銀的團團梨花湧坡瀉溝、逶迤數裏,蔚為壯觀。村中台地上的祖傳梨園,當是景中之最:數百棵有著近千年壽齡的參天古樹,鐵枝戟天、花朵拂雲。置身其中,猶若雲霧逼身、雪崩於前;向遠處眺望,整個小山村仿佛是一把由萬千朵梨花綴織而成的白色巨傘,而梨園便是這把巨傘聳立的龍骨的端頂……傳說,很久以前,一位雲遊四海的白須道人,誤涉此地,目睹此景大為驚異,隨即占詩一首:“古有桃花源,今有梨花村。今生有此遇,何處去尋仙?”老道由此結廬修行,壽高百齡,無疾而終。如今,村莊西頭的台地上還有一座年代久遠的道觀。由是,小山村名謂梨花村。
不知是水土之故,還是樹種稟異,梨花村盛產的香水梨汁沛瓤脆、甜冽異常。尤其是經過了一番特殊的貯藏後,到了冰封大地的年關臘月,黃澄澄的香水梨已是皮黑體硬、冰絲縷縷。食用時,倒一盆冰水將冰絲抽盡軟化後,或剝皮入口,或化水啜之,其冰涼甜美直入肺腑。本地人稱這種香水梨為“軟梨子”。
梨花村大棗也與眾不同:個大肉厚,肌理細膩;鮮果酸甜,幹脯似飴。於是,在當地縣城的茶館酒肆間便有“寧安堡的枸杞,梨花村的棗,添幾顆沙棗子神仙飄”的說法遙由於軟梨子和大棗的緣故,每逢秋末和臘月,從蘭州順流而下的船客和筏子客總要在此歇腳,用緊缺的百貨兌換些棗梨,或自享或贈友;有些筏子客幹脆空漂而至,載滿軟梨子和大棗後順流而下,運往二百餘裏以外的衛寧縣城和千裏之外的包頭城高價兜售。
吃過軟梨子的沒人不知道梨花村,知道梨花村的沒人不想吃軟梨子。但真正到過梨花村的,除了行走於這條水路的筏子客們幾乎再無他人,於是,軟梨子和大棗成了這個偏遠而美麗的小山村的代名詞。
不獨是軟梨子和大棗有名,據筏子客們說,這個村莊也是很有些來頭的。這百十來戶人家大都姓李,血歸一脈,枝發一族;輩序嚴整,稱謂有製;長須飄然者,未必坐大;貌為小兒者,實則為尊。不知其因的人,若以貌形長幼分辨叔侄爺孫常常會鬧出笑話的。據說,他們都是西夏人的後裔。
外人雖有風傳,但族人向來守口如瓶,但有所問,他們總是笑而不答或不置可否,加之李氏祠堂嚴禁外人入內,傳說中的家譜更是諱莫如深、難睹真容。後來人們發現這個小山村其房屋形製、祭祖衣飾與眾似有不同,而且在祠堂老屋中偶有一些奇怪的文字、符圖出現,尤其是高矗於後山坡上的兩座模樣奇異的殘破碉樓,更是引來人們的好奇。數百年來,小山村的來曆在人們的猜測和傳說中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