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流光溢彩的旅遊文學藝術(1)(1 / 3)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中國旅遊文學的發展軌跡,中國旅遊文學特點。

2.掌握中國旅遊文學的類別、審美特征。

3.掌握中國書法、繪畫和戲曲的藝術特色和審美特征。

4.認識旅遊文學藝術與旅遊的密切關係。

●能力目標

1.能夠賞析旅遊詩詞、遊記散文、名勝楹聯等旅遊文學作品。

2.能夠欣賞各種書體、繪畫藝術代表作,並能說出其藝術特征。

3.能夠欣賞京劇等戲曲藝術,並能區分不同戲曲的藝術特征。

【專項旅遊線路推薦】

“唐詩之路”精華遊

“唐詩之路”指的是古代剡中一條唐代詩人往來比較頻繁,對唐詩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的古代旅遊風景線。這是晉唐以來文人墨客暢遊的一條古道,由紹興鏡湖向南經曹娥江沿江而行,入浙江名溪剡溪,溯江而上,經新昌沃洲、天姥,最後至天台山石梁飛瀑,全長約200公裏。據學術界粗略統計,在《全唐詩》中記載的2200餘位詩人中,有300餘位頗有聲望的詩人在這條路上盤桓、酬唱,寫下了1000餘首佳作。

第一天:抵新昌縣,遊覽沃洲湖景區。該景區主要由沃洲湖、天姥山、三十六渡等組成,是唐詩之路精華段,以風光秀麗和文化內涵深厚著稱。白居易稱譽:“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麵,沃洲天姥為眉目。”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展現出的是一幅瑰麗變幻的天姥山奇景。

第二天:遊覽新昌大佛寺景區。大佛寺內最著名的是依山開鑿的彌勒石窟造像,距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被譽為“江南第一大佛”。六朝時期這裏就是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王羲之、李白、孟浩然、米芾等文人墨客在此吟詩題聯百餘處。

學習任務1旅遊文學

【學習導讀】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中國旅遊文學主要是指山水詩詞、遊記、碑刻及名勝楹聯等。它們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題材讚頌了我國的自然山水風光、曆史名勝古跡和各地風土人情,是我國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體現旅遊景觀文化內涵的重要因素。

【知識儲備】

一、中國旅遊文學的發展軌跡

(一)先秦:旅遊文學的奠基時期

《詩經》與《楚辭》是中國古代文學的源頭,詩中出現了山水景物,但往往隻是生活的襯景或比興的媒介。

先秦旅遊散文比較簡略,一般未獨立成篇,主要出現在三類著作中:曆史散文,在記人記事中描寫“旅遊”情節;諸子散文,多為精心構撰的寓言故事,如《莊子·秋水》中“望洋興歎”;雜著,代表作為《穆天子傳》,全書六卷,前五卷記錄周穆王駕八駿西遊故事。

先秦《山海經》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對山水景觀的記載細致入微。

如《山海經》中的《西山經》中寫道:“又西六十裏,曰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裏,鳥獸莫居。”

(二)秦漢:旅遊文學的形成時期

秦代旅遊文學成就以旅遊碑文為主,丞相李斯隨秦始皇巡行天下,為歌頌秦始皇功德而在泰山、琅琊、之罘、會稽等地刻石為文,對後世碑文、尤其是碑刻記遊詩文有一定的影響。

漢代旅遊文學最突出的是旅遊賦。漢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學形式,介於詩與文之間,其中有很多旅遊之作,如司馬相如《上林賦》、張衡《歸田賦》、蔡邕《述行賦》、王粲《登樓賦》等。

漢代旅遊散文傳世不多,其中馬第伯《封禪儀記》被譽為中國旅遊文學史上單篇登山遊記的開山之作。此文詳實地記載了建武三十二年(56年)正月廿八至二月廿五日,作者隨從光武帝劉秀登泰山封禪的經曆和感受,文辭精練,寫景狀物抒懷,首創日記體遊記格式,為後代沿用。

漢代旅遊詩多與帝王遊宴風氣及吟詩傳統相關。漢代還出現了樂府民歌和五言詩兩種新詩體。此外,四言詩數量仍相當眾多,其中曹操《觀滄海》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詩。

(三)魏晉南北朝:旅遊文學的興盛時期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旅遊文學的興盛期,其標誌是:第一,以山水遊覽為主體,自覺而積極地產生各種旅遊活動並形諸文學作品,已經成為知識分子階層的普遍風氣;第二,湧現出一批以旅遊文學著稱的名家名篇。

魏晉社會盛行遊山玩水,宴樂聚會,產生了以走向山水大自然為樂的人生取向,這促進了旅遊文學的興盛。漢末魏初的“建安文學”時期,詩歌創作出現了高潮。東晉旅遊文學成就最高者當數陶淵明,其《桃花源記》描繪出一幅沒有壓迫剝削、生活無憂、安居樂業、理想的社會生活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