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獨斷專行
創業者像無所不能的統治者一樣,為了實現個人目標和企業目標,他們用獨斷專行的態度對待同事和雇員,不管他們是否擁有權力。他們都認同尼采的所謂“全力意誌”權力,似乎無論是對待下屬,還是對待競爭者,他們都擁有神聖的權力。他們的權力來自他們的意誌的絕對力量。可以說,這種獨斷專行的處世方式是他處理企業內外關係的“途徑或捷徑”。
創新預見家往往以無視組織內部領導層次和人員分工的方式經營企業。他們行使獨裁者的權力,對任何雇員直接下達命令而不顧中間的權力層次。這種反常的管理方式在偉大的創新者身上是普遍的,他們獨斷專行地承擔一切責任,掌管一切權力,無視組織的等級結構。
四、充滿自信
美國《華爾街雜誌》在一篇有關企業家的文章中得出結論:“成功的企業家都具有能感染他人的強烈自信。”創造者和創新者都是對自己“深信不疑”的。他們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決定。對失敗的擔心往往使其他類型的人們感到氣餒,但創造者和創新者對自己的想法充滿信心,對失敗的擔心絕不可能嚇倒他們。可以說,強烈的自信或許比其他任何品質更能充當通向重大成就和極大快樂的門戶。
創業者是一個充滿自信的樂觀主義者,具有令人敬畏的自尊。他從容不迫地對待所有的災禍和不幸,不讓盛衰沉浮損害自己的眼力或改變自己的目的。創業“遊戲”是他一心向往的遊戲,而遊戲就是娛樂。創業者以積極的心態充滿活力地不斷創業和創新。防衛和守業是不屬於他們的行為方式的,他隻是進攻和創業。
五、勇於競爭
企業家的競爭意識一般總是過於強烈。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遊戲中,他們都熱衷於競爭。對企業家而言,在工作中和遊戲時的行為是沒有什麼不同的。企業家具有天生的“戰鬥”傾向。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伯頓·克萊因在其《動態經濟學》這一專著中證明,競爭會對企業冒險的成功產生積極的影響。他指出:“一旦一個公司不再麵對真正的挑戰,他就會很少有機會保持活力。”他證明,最成功的公司是那些麵對很多競爭對手的公司,最不成功的公司是那些不麵臨嚴重競爭的公司。因為存在競爭,公司和員工不得不有更高水準的表現,從而明顯地變得更敏銳和更出色。競爭使創業者變得精明強幹,使創業者不斷尋求新的答案,使創業者不至於感到沾沾自喜並自以為無所不能。創業家信奉競爭,但必須是公平的競爭。
六、人格魅力
具有超凡人格魅力的創業家對創新過程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具有超凡魅力的創業家的部屬顯得更自信,對自己的領導人更信任,工作表現也更出色。官僚機構存在諸多問題正是由於缺乏魅力,因為在官僚機構中沒有夢想。
具有超凡魅力的創業家知道自己正在走向何方,並能使其他人出錢支持他的夢想。這種樂觀主義的思想會感染和激勵自己的下屬。具有超凡魅力的企業家的眼力就成為他的雇員的眼力。雇員相信:創業家的創造能力、靈感妙計、不落俗套和先見之明是組織發生巨大變化的潛在根源。他的雇員崇拜他是因為他關心和相信自己的夢想,願意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冒一切風險。
七、善於推銷
美國經濟學家戴維·西爾夫曾撰寫了一本名叫《企業巨富》的書,對企業家的個性進行了研究。得出的結論認為:一切偉大的創業家,從發明大王托馬斯·愛迪生到麥當勞快餐店創始人雷·克羅克,都具有三寸不爛之舌、令人信服的推銷本領。
創業家不能令人信服就不可能成功。他們必須使金融界相信,他們的創新和發明是可望獲得成功的,這樣才能獲得資金。他們必須說服關鍵的員工加盟本公司,接著使這些員工相信,必須為了未來而犧牲現在,這樣才能生產出優質的創新產品。他們必須說服供應商和批發商拿出錢來支持他們實現夢想,這樣才能獲得必需的物資和出售自己的產品。最後,他們必須使消費者相信他們的產品的確物美價廉,這樣消費者才會買下它們。
對有效地傳播和出售一種創新產品來說,激情和熱情是至關重要的。創造、創業和創新的人物所具有的激情和熱情看來比大多數人更強烈。他們具有堅定的信念,而他們的信念點燃他們的強烈熱情,以至於人們無法拒絕他們。
八、堅持不懈
“隻有堅持不懈,才有可能成功。”偉大的創業家無一不把這句話作為座右銘。愛迪生強調指出,創造力依據的是99%的努力和1%的靈感。他認為,一連串的“失敗”乃是不斷嚐試錯誤的探索性實驗,是成功的創新所必需的。
經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而決不放棄是創業家的主要行為特征。在創業領域,沒有任何捷徑可走。隻有專心致誌和堅持不懈的人,才能克服在通往任何目標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危機和障礙。輕型商用噴氣機之父比爾·利爾先後四次積聚了財產又失去了財產;比薩餅創新之王湯姆·莫納漢先後四次麵臨破產的危險;亨利·福特在推出T型汽車並獲得重大成功之前曾兩次破產。因此,本田宗一郎向所有未來的創業家提供了一條簡潔明白的勸告:“創業家必須主動確定未來可能實現的目標,並樂意遭受失敗。”創業家甚至把錯誤看作自己最大的財富。
九、精力旺盛
每一位創業家實際上都具有亢奮的、幾乎是暴躁的和緊迫感強烈的天性,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精力。著名行業心理學家赫茨伯格說:“創新人物都是感情強烈的”。他們顯示出的“權力意誌”或“生命力”,使人想起尼采的“超人”或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的人”。他們是“創業活力的化身”,對創造的滿足有貪得無厭的需要。創業家們是一批“受不惜一切代價使他的想法變成事實的需要驅使的天才”。
十、目標明確
創業家經營哲學的基礎是著眼於大眾市場的長期需要。當他確立一個目標,就會不屈不撓地集中精力實現這個目標。目標明確與否,這是成功的創業家與失敗的創業家之間的差別所在。不畏風險實現目標的能力是創業得以成功的根本。
具有創造力的人們改造和控製生存環境,而普通人滿足於受環境的支配。創業家似乎都不能容忍複雜的事物,都具有使複雜變得簡單的強大動力。創業家致力於改造市場或產品,使產品簡單化,以符合市場的需要。他們都能從混亂和複雜的形勢中找出簡單明了的解決辦法。這種能力對一切有抱負的創業家來說是至關緊要的。
成功的創業家都是預測社會需求的大師,也是藐視專家的創新家。他們孜孜不倦地致力於創造一種新的和更美好的生活方式。他的先見之明的基礎在於他的不惜一切代價實現既定目標的巨大熱情。破壞現存方式是創業家獲得成功的部分原因,使複雜的產品和市場變得簡單的巨大才能是他獲得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如何為人處事,更多的時候是一種經驗和感覺,並沒有硬性的條條框框和固有的模式可以遵循,想要係統的學習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不過,在老板身邊工作,給了我們得天獨厚的學習條件,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老板的一言一行,對比自身,換位思考,如果我處於老板的位置,我該如何做?
明事理、善分享、常反省
向老板學做人,除了前麵我們說到的以外,明事理、善分享、常反省三條也非常重要,假如你的老板是一個在行業裏能得到公認的人,我相信你能從他身上看到這幾點。想一想自己,同老板的差距,很多時候是不是就體現在這三個方麵?
老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創業的首要目的是為了合理合法地賺錢,不是為了改造社會。改造社會是等你發達以後,還需要你有那樣的興趣。創業更不是為了要跟誰賭氣,你非要如何如何,非要讓對方覺得你這個人如何如何,你才覺得心裏舒服,你那是自己為自己設絆。
創業是一個在夾縫裏求生存的活動,尤其處於社會轉軌時期,各項製度、法律環境都不十分健全,創業者隻有先順應社會,才能避免在人事關節上出問題。作為對照,很多原先很牛氣的外資企業,認為本地人才這樣不行,那樣不行,隻有外來和尚才能念好經,現在也都認識到了人才本地化的重要。人才為什麼要本地化?因為本地的人才更熟悉本地的情況,能夠按照“本地的規矩”做事,也就是說更能入鄉隨俗。創業者一定要明勢,不但要明政事、商事,還要明世事、人事,這應該是一個創業者的基本素質。
作為創業者,一定要懂得與他人分享。一個不懂得與他人分享的創業者,不可能將事業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