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為什麼要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1)(3 / 3)

合作社是互助性的專業經濟組織,它不僅可以通過共同的利益關係,按照農產品市場及其競爭的需要,依據共同增收致富的需要,按照同一種類型農產品生產的需要,以靈活的方式,把入社農戶手中掌握的承包土地及其他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戶分散、孤立的生產經營活動,有機地整合到一起,再通過生產上的合作、技術上的提高、品種的改良,達到擴大生產規模、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戶經濟效益的效果,確保農戶增加收入。

像甘肅省景泰縣田園枸杞種植經銷合作社為了擴大經營規模,從附近外出打工的農戶手中轉包、租賃了部分承包地,截至2012年8月,已承租土地2000畝,涉及168戶,簽約率70%,比2011年增加50%。土地轉包遵循自願、自主、有償的原則,在已經成功轉租的土地中農戶自發流轉的占90%,通過政府引導的占10%,流轉的價款參照常年平均產值,合同期限在5年以下的占30%,5年以上的占70%。現在,景泰縣土地出租費用是每年800—1000元/畝,相當於農民種植大田作物的收益。租出土地的農民,以務工者的身份為合作社打工,每天有80—100元的工資收入。而更多的勞動力則轉向二、三產業,他們的務工收入遠高於自己經營承包地的收入。合作社社員2012年農民均純收入達到9000多元,比當地非社員農戶人均純收入高出3508元。

(二)科技服務,信息共享

農業生產多年來遇到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科技水平低、與市場的連接不到位,很難及時得到市場信息。所以,農民朋友們都很困惑,看到別人種什麼、養什麼,都能掙到錢,為什麼自己也去照著做,就賣不出好價錢,甚至幹脆就賣不出去,連投入的生產成本都收不回來。生產的農產品怎樣才能賣出好價錢?務農怎樣才能有效益?家裏的經濟收入、生活狀況怎樣才能得到改善?

實際上,原因就在於我們沒有重視科學的種地方法、市場的最新需求和信息。我們種地務農首先要了解市場需要什麼,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產品可以賣出好價錢。與此同時,采用先進技術、引進優質品種,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在市場上銷售的競爭力。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也就是說,在同樣大的土地中,種出更多更好的農產品,比如綠色蔬菜、無公害瓜果、特色糧食等等。這些光靠一家一戶是很難做到的。而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其中一個最明顯的優勢,恰恰是能夠有專門的人來為農戶統一搜集、提供市場信息,提供農業科技方麵的指導和技術培訓;讓農戶在種植、養殖時,心裏都清楚市場需要哪些農產品,怎樣生產出高質量的農產品,盡可能得到市場的認可。

(三)引進良種,統一管理

大家知道,在農業生產中,品種的好壞以及種植、養殖期間的施肥、打藥和管理,都決定著農產品的質量與產量。哪個品種新、哪個品種好、哪個品種最適合當地的土壤和氣候;還有在農作物、家畜生長期間,需要使用什麼樣的技術,選擇什麼樣的肥料、飼料,用什麼樣的農藥、獸藥來有效防治病蟲害;這些都是很有學問的,需要專門的科學技術。要掌握這些技術知識,對於一家一戶的農民來說,就比較困難。

如果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這些問題就比較好解決。因為合作社有專門的技術人員,負責了解、引進新的優良品種;在大麵積推廣之前,還會有科學的檢測和種植、養殖實驗,取得成功和經驗之後,才會給農戶介紹使用。如臨洮縣富康馬鈴薯專業合作社,他們現在種植的大西洋品種是從國際馬鈴薯中心引入,並經過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脫毒和檢測篩選,該品種具有苗期短、結薯集中、耐貯存、澱粉含量高等優點;畝產1500—1800公斤,最高達2000公斤以上。比較適合當地的情況。

現在很多種植合作社都采用測土施肥,要根據土壤的特性和種植某種作物的生長需要,有針對性地量體裁衣,製定施肥的合理配方,盡可能使用綠色的有機肥、農家肥。如鎮原縣平原種植專業合作社,平均每年為200多農戶檢測土壤成分,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引導農戶合理施入有機肥。幾年間,先後接受配方施肥的農戶有千餘家,成效顯著。引導農民減少或避免使用高毒、高殘農藥,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及安全性。合作社還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單位引進、並成功推廣小麥新品種6個、玉米新品種7個、蔬菜瓜果新品種5個,當地農戶種植後都取得明顯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