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強化與規範——現代職業道德(1 / 3)

第四章 強化與規範——現代職業道德

第一節 職業道德的重要性與特征

什麼是職業道德?職業道德是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們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勞動中的道德行為規範的總和。

職業道德的必要性怎樣?可以從三個方麵來考慮。

首先,職業道德是整個道德體係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人類社會生活主要有三大領域,即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和職業生活,加上本人的道德品質。那麼,就構成了道德研究對象的四個基本組成部分。因此,沒有職業道德,整個道德體係是不完整的;不重視職業道德,整個道德體係就會發生嚴重缺陷。

其次,職業道德與社會生產直接發生關係。職業道德的水平如何,不但決定和製約著整個道德水平的發展和提高,而且會對社會生產發生莫大的影響。作為具體的勞動者和具體的行業來說,職業道德又對具體的生產和科學技術的掌握、應用、發展和創造有直接聯係。沒有適應時代要求的職業道德作為職業發展的精神支柱,科學技術和生產技術的應用就如同車僅一輪,人僅一目,而有了這個支柱,科學技術和生產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就會如虎添翼,產生雙倍於科學技術本身所提供的發展速度和應用速度。

再次,職業道德又是社會關係中最先發生變化的內容之一。因為,社會的進步,原本起源於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和生產者的地位的改變和進步。而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和生產者地位的改變,首先在職業內容的變化中體現出來。以資本主義為例,工人與資本家的關係,不是首先作為一種法律的關係在國家製度上得到體現的,而是首先反映在職業內部即行會內部關係的變化上。因為生產工具不同了,生產技術不同了,生產者的地位也就隨之發生了變化。封建主義的師徒關係,在新的基礎上,自然會受到衝擊,並逐步代之以資本主義的勞動力的買賣關係。而這種關係,最初的實踐者和體現者,就反映在職業內容的變化當中。所以職業道德的變化,一方麵可以成為社會關係變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另一方麵,也是社會關係發生變化與否的一個基本尺度。

一、曆史性與技術性特征

其實,凡道德都有曆史性和社會性的特征。而職業道德的曆史性表現猶為明顯,或者說,職業道德的曆史就是整個社會道德曆史性的典型體現。技術性,說到底其實也是曆史性。但是,曆史性的變化,是以整個社會製度的根本屬性的更替作為其發展階段的,如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又從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順便說一句,職業道德產生的曆史階段,當在奴隸社會這個時期。因為隻有到了奴隸社會才真正出現比較細致的社會分工,而不像原始社會那樣,本質上隻是根據人的性別決定生產領域的分工。這種曆史性體現在一般道德中,如家庭道德領域,其曆史的變化幾乎是與社會曆史階段的發展相一致與相統一的。而職業道德在這種總的發展的要求下,又與科學技術與生產技術的發展程度發生關係。比如,資本主義社會,其生產技術的發展已經有了數次大的變革。大體上就是現在流行於社會的《第三次浪潮》一書中依稀反映的內容。但他那個曆史反映顯得太簡約了點,從人類第一次社會大分工開始算起,到資本主義大工業的出現,稱作第一次,以後是第二次;那麼,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就是第三次浪潮了。其實僅從文藝複興時代至今,業已經曆了手工業階段;蒸汽機動力階段;電氣機械階段和現在以計算機應用為中心的信息階段。這些不同的階段,對於職業道德產生了非常巨大的帶有質變性的影響。不能想象,一個手工業作坊的工人或老板會遵循與現代科學化大生產下同樣的職業道德和職業守則。所以說,在曆史性特征的基礎上,技術性特征也是職業道德的一個重要特征,二者相聯係,形成職業道德獨特的曆史風貌。

就曆史性和技術性的區別而言,也可以這樣理解,曆史性特征著重從職業道德這個角度反映了社會道德的一般法則和一般關係。舉個例子來說,封建社會手工業藝人的師徒關係,私塾先生和學生的關係,實質上就體現了封建社會總的倫理關係和道德關係。所謂師徒如父子,所謂“天、地、君、親、師”。這個“老師”可不像現代西方那樣,可以直呼其名,拍拍肩膀,作朋友看待的。他與天、地相配,與皇帝大老官相一致,與親生父母的地位難分上下。這種曆史性的特點,可以說,在職業道德發展的各個曆史階段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但是,職業道德不同於一般道德的地方在於,它一方麵反映了該社會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特點;另一方麵,又直接反映了人與物(生產內容、生產手段、生產目的)的關係和特點。在這二者相融彙交合的基礎上產生了職業道德。簡單地說:曆史性——人與人之間的一般社會關係與特點;技術性——人與物(生產)之間的一般關係與特點。

二、實踐性和規範性

凡道德均有實踐性特征,但職業道德的實踐性特征顯得特別鮮明、徹底和典型。其根據是:從道德接受者的情況看,沒有直接參加社會實踐的人也可以進行道德教育,如對於兒童的道德教育,當然這種所謂沒有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也不是絕對的。主要是指尚未在社會生活中取得獨立地位的人而言。而職業道德對於與本職業無關者而言,就毫無價值,而且也根本無法進行宣傳和教育,接受者也就很難真正弄清其道德的作用和具體含義。從職業道德的應用角度來考慮,沒有置身於職業實踐當中去的個體,不論有多麼美好的願望和多麼驚人的接受能力,對於職業道德的規範和內容都無從做起。當然,不是醫生也可以對醫生的醫德作出善、惡的評價,但不是醫生卻無法把醫德用於自身。《抱樸子》《外篇?刺驕》上有這麼一段話:“昔者西施心痛而臥道側,姿顏妖麗,蘭麝芳馥,見者鹹美其容而念其疾,莫不躊躇焉。於是鄰女慕之,因偽疾伏於路間,形狀既醜,加之酷臭,行人皆憎其貌而惡其氣,莫不睨麵掩鼻,疾趨而過焉。”西施長得漂亮,雖因心口疼痛而臥於道側,隻管因美生憐,引發了路人的憐愛之情。東施原本醜陋,加之氣味難聞又驕揉造作——“偽疾伏於路間”,所以人們免不了要“睨麵掩鼻,疾趨而過”了。但再醜陋再多臭氣的人,有醫德的大夫都將一視同仁。醫生麵前隻有病人,何論醜、美?一個大夫看到一個捧著心口,愁眉緊鎖,呻吟不絕的美人,和看一個相貌奇醜,脾氣怪癖,且行為放蕩,語言粗俗的病人,二者並無不同。都應在診治過程中,體現自己的美好的醫德,此所謂“見病不見人”也。縱然是西施複生,也絕無不軌之心,其切切關心和認真診治的背後,乃是作為支持崇高醫德的人道主義精神。一個非醫人員,當然看到一個美麗的患者的時候,也可以大生惻穩之心而不作非分之想,但要他體現醫德就根本不可能。因為醫且不會,德將焉附?實際上,職業道德的實踐性主要表現在,它是與其職業本身的內容不可分的,離開職業就沒有職業道德可言。從職業道德產生和發展的實踐基礎來考慮,不同的職業活動不僅可以形成各不相同的職業的道德的內容,而且,還會使個人的道德行為出現很鮮明的差異性。這是因為: 1.職業分工不同——人們對於社會所承擔的義務不同——影響人們對生活目標的確定與對生活道路的選擇——形成不同職業理想。

2.職業分工不同——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利益不——產生不同的權利和義務——影響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評價社會行為的道德標準——形成特殊的職業習慣和道德傳統。

3.職業分工不同——活動條件和生活方式不同——影響人們的興趣、愛好和情操——形成特殊的品格和作風——決定人們行為發展的特殊方向。

所謂規範性特征,其實也是一般道德的共有的特征,但在職業道德這裏表現得更為鮮明、具體和典型。因為不論什麼道德都是通過道德原則、道德規範這些內容體現出來的。而職業道德既受一般的社會關係的製約,又與具體的職業相聯係,所以職業道德的行為規範,就來得特別具體,特別明確,也帶有特別強烈的強製性特點。

這種規範性還表現在人們對於一般道德規範的了解和理解上,同樣有比較大的彈性存在。例如,生活在封建社會,那麼,你對於仁、義、禮、智、信的具體內容可以知道很詳細,也可以隻知其大概。對於很多禮節,你可以詳盡地了解,但不一定用得上。但凡是職業道德的內容都要求從業人員一定要知之甚詳,並且照著去做。這些道德內容,一般地都是用合同、店規、廠規等從業人員守則的方式體現出來的。實際上,這種規範性,一方麵表達了道德的意誌和要求;另一方麵也具有某些法的性質和特點。所以一個人喝醉了酒,在家裏摔盆摔碗,大撒酒瘋,不過是酒後無德,最多會受到道德的譴責,而無須受到法律的過問和製裁。如果他喝醉了酒,影響和妨礙了自己從事職業的正常活動,那就要受到製裁。所以,火車司機、飛行員,在工作期間不能飲酒,雖然是作為紀律和法規提出的,但同時也就含有了其職業道德的要求和特點。

三、多樣性和穩定性

現代社會分工何等繁紛,發其濫觴者,可以追溯到奴隸社會階段。分工的多樣性決定了職業道德的多樣性。可以說有多少種分工就有多少種職業道德。雖然這道德的基本精神在最高的理論層次上,也是可以相通的。軍人的職業道德首先是無條件服從命令,勇往向前的殺敵精神,和寧死於戰場決不臨陣脫逃或舉手投降的英雄氣節。但醫生的道德卻在全心全意,救死扶傷。一個科學家的職業道德,無論其具有怎樣的集體主義和協作精神,決沒必要把服從命令擺在第一位上的。所謂“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這就是說,職業道德在不同的職業之間有相通的時代精神,卻又有互不相關的具體內容和要求,我們通常稱之為規範的就是。在人類走過的漫長的曆史道路上,任何一種職業,如果能夠真正地得其精髓,成為合格的從業人員,都需要經過長期的努力和培養。而人生有限,即使像舊社會或者現代特殊職業京劇演員那樣,從七八歲開始入門,到六七十歲,一般就無法繼續工作了。那麼,充其量也不過60年時間。所以職業對於社會來說,它有著千姿百態的特點;而對於從業者來說,卻又體現了穩定性的特征。一般地說,一個人的職業既經選定之後,再試圖變換職業就不很容易了。特別是人過中年之後,這種變換更加困難。入門要3年,成熟又要3年,20多歲始入其門,30歲方成其精通的基礎。在此以後,又試圖改變專業,如果還不能說根本沒有希望至少應該說是很少希望了。我們也曾聽說過或者見到過很多中途變換職業的人,如朱德元帥原本一小學教員,但投筆從戎,終於成就了一代元帥的風雲經曆;又如魯迅先生,本是學習礦業的學生;又去日本深造,攻讀醫科,但終於沒有成為專業技術人員,也沒有成為醫生,而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代偉人。但是,還要看到,第一,他們改變職業的年齡還比較輕;第二,他們對於後來終身從事的職業又有相當的基礎。朱老總本來是體育教員,身體智能的基本素質方麵有著成為一名軍人的優越條件。魯迅先生自私塾時起,就有文學才幹,君不聞先生上私塾時,業師曾以“比目魚”為上聯,遍考諸生,獨魯迅以“獨角獸”作答而奪魁之事乎?在日本學習時期,便積極從事文學創作。其實,早在《新青年》之前,已有數量質量均很可觀的文學作品出於先生之手。君若不信,可以取《集外集》與《集外集拾遺》一觀。當然,這不是說,一個人選定了一個職業,不論多麼不適應自己的條件與興趣,都隻能從於斯,老於斯。實際上,人們對於職業的選擇,和已經選定職業而出現的穩定特征,並不是一個問題。就是和職業的未來變化也不是同一問題。至於隨著社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未來職業和未來的職業道德終會怎樣,我們在第四節中再去議論。

第二節 職業道德的基本內容

職業道德既有多樣性特征,但其結構與要點都是可以抽象和歸納的,這裏講的職業道德的基本內容就是在這個意義上將其作為研究的出發點與歸宿點。

為此,先談幾個有代表性的職業道德或企業成功的基本經驗,以及我國一些對外考察的體會。

第一個,陳嘉庚的店規。這店規是純粹中國式的,不過不是現代企業製度下的店規,而是民族企業家搞的店規。陳嘉庚其人其事,國內多有了解,簡單地說來,這是一位極有愛國心和民族精神的愛國人士。抗日期間曾以“十一字”提案而留下一段千古佳話。這提案的內容是:“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遠見卓識,不僅有經商的才能,有愛國的熱忱,而且有很高的政治預見性;曾被蔡元培譽為“最偉大的提案”。這個不去說它了。店規是陳先生為他在南洋各地及香港、上海、漢口、天津等各分店作為統一的規章,其中有這樣一段,特別耐人尋味:

“戰士以幹戈衛國,商人以國貨救國。公司遙遠,耳目難及,不負重托,惟在盡職。公司之規章,同於國家之法律。為官守印,為販守秤,為店員守櫃麵。甘由苦中得來,逸由勞中得來。無事找事做,其人必可愛;有事推人做,其人必自害。

謙恭和氣,客必爭趨;惡詞厲色,人視畏途。貨物不合,聽人換取,我無損失,人必歡喜。招待鄉人,要誠實;招待婦女,要溫和。動作遲慢,事事輸人,商場戰中,必為敗兵。”

前一段,共六句話。第一句講的是主旨,主旨就是“以國貨救國”,堂哉皇哉,可謂師出有名。第二句講盡職。第三句講守紀,第四句講守則,第五句講“苦樂轉換效果,”第六句講自覺。由遠及近,由大及小,由內及外,由上及下,結構嚴謹,邏輯合理,上下串通,浩然一氣。

後一段共四句話。第一句講態度。第二句講利客。且頗得生意經之精髓。說是貨物不對了,要隨顧客的意思予以調換,這樣做,我們既沒有損失,顧客也會歡喜。第三句講方法。第四句講作風。其實僅這幾條,已經夠全麵的了。自本旨開始,繼而盡職,繼而遵紀,繼而守則,繼而效果,繼而自覺;又講態度,再講利客,還要講方法,最後講作風。如果我們把這10條原則作為現代商店的經營守則,我看也沒有哪點落伍的地方。假使我們大陸的商店,都能做到這幾條,人民一定很歡迎,利潤一定會提高,職業道德水平也就有了一個可觀的水平了。這不是說,陳嘉庚的店規一切都好,比大陸今日之職業道德高千百倍。作者不是這個意思。作者的意思是說,職業道德的內容應該切合實用,又有必要的思想內容。而陳嘉庚的店規已經很好地體現了這個特點。

第二個,美國企業家中成功企業總結出的8條經驗。這本書我國至少已經有兩個譯本,一個叫“成功之路”,一個叫“致富秘訣——美國企業家成功經驗”,意思是一樣的,是美國兩位作家對於美國62個成功企業的經驗總結。這總結不能說盡善盡美,因為,就在他們總結後的不長時間,其中有些企業即陷入困境。但這些經驗卻很有參考價值。因為,第一,畢竟多數企業還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第二,這書在美國很受歡迎,其銷售量甚至超過了美國的熱門暢銷書《大趨勢》。常言道遠來的和尚會念經,不過這念經的對於西方人來說卻是本地的和尚,能夠在西方暢銷,不能說沒有相當的道理。這8條經驗是:

1.貴在行動。

2.與用戶建立密切關係。

3.企業家和自主權;革新企業通過它們的組織管理大量培養經營者和革新家。

4.生產率的提高要通過人來實現。

5.直接動手,利潤驅動。

6.保持經營方向。

7.簡化繁文褥節,依靠管理幹部。

8.兼顧政策,優等企業既是分權製又是集權製。

這幾條初聽起來,似與職業道德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其原則,實際上處處離不開一個“人”字。因為他們總結前人的經驗,認為,定量分析對於現代管理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人的因素和民主管理也許是更重要的。因此,隻有把企業管理人員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企業才有希望。這8條就貫穿了這樣一條精神。談到企業成功,強調“貴在行動”,許多公司標準的操作過程就是“去做,去幹好,去嚐試一下。”又主張與用戶建立密切關係。他們認為“優秀企業總是讓人得到好的服務。每一個有關人員都應和生產發生關係。”許多革新公司從它們的用戶那得好產品信息,並經常主動跑去聽取用戶的意見。又主張生產率的提高主要靠人的努力。就像某一位企業家說起他的公司時說的:國際商業機械公司的哲學主要思想在3條信息中。”不妨從最主要的一條開始:“尊重每一個人。”又主張保持經營方向。說:“千萬不要買入你根本不懂得如何管理的企業。”以後就會看到,這些內容,也正是職業道德所必需的基本內容。不過因總結者的角度不同,表述的意思從表麵上看來仿佛沒有和職業道德發生直接聯係。

第三個,是台灣經濟部商業工司提出的24項建議,原來的目的在於促進商業禮貌運動的全麵推廣。原文見於1986年6月6日《台灣經濟日報》。24項嫌其太長,僅錄8項如下:

1.接待顧客時態度應親切誠懇,且麵帶微笑。

(規定何其細也,妙。)

2.顧客至上,不論衣著麵貌,亦不論其采購金額大小均應一視同仁,親切接待,誠摯服務。(這一點也對我們許多商店特別是大商店有啟發。因為有些報紙如《參考消息》就常常報導,在中國大陸顧客是外國人,接待人員就客氣得多,就是長得和中國人差不多的,嘴裏說著日本話,也仿佛身價高些。雖然是來自歐美的海外遊子,但鄉音未改,說話人人聽得明白的,反要大受冷落。倘是國內同胞,那麼,可就難免不客氣了。)7.勿作誇大不實的虛偽宣傳,欺騙顧客僅能得逞於一時,一旦被人發現,眾口鑠金,徒然招致反效果。(實在而且聰明。)10.對精密或較複雜的新的產品應附詳細說明書;外銷商品則應附外文,最好是當地語文的說明書。(想得周到。)17.切勿在顧客麵前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以免令人生疑,易滋誤會。

18.顧客說話時應予傾聽,勿隨意打斷,如確有必要時亦應先說“對不起”。

20.接待顧客時切記“發薪水的是顧客,而非老板。”(這就更妙,顧客乃老板,詼諧且有詩意。)21.在接待顧客時,心理上應有顧客的滿意是我的成功,要使顧客高高興興進來,快快樂樂離去等服務觀念。

僅引8條,不過1/3的樣子,但在習慣了商業和飯店服務員冷遇如我輩看來,已夠全麵細致的了。隻是和日本人的“章程”比起來,仿佛還缺少些高瞻遠矚的精神和胸懷大誌的氣派。

第四個,日本鬆下公司的基本經營原則,職工信條和七個精神價值。

基本經營原則是:“認清我們作為工業家所應盡的職責是“鼓勵進步,增進社會福利,並致力於世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必須記住的職工信條是:“隻有通過公司每個成員的協力和合作才能實現進步和發展。”

七個精神價值是:“(一)工業報國;(二)光明正大;(三)團結一致;(四)奮鬥向上;(五)禮貌謙讓;(六)適應形勢;(七)感恩報德。”

畢竟我們都是東方人,對這幾條理解起來比思考美國的成功經驗要暢達得多。感恩戴德這一條,似無可取。與我們國情不同。看起來日本人也不是一味求賺錢,在這些規定上非常清楚地強調了人的價值。但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賺錢,雖義、利之說,未可分也。畢竟想到了鼓勵進步,增進社會福利。而且還要“致力於世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就有點“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意思了。價值觀條理清楚,要求明確,但並非強加於人,即使把它掛在中國某些企業的牆壁上,除去個別的條目以外,也是可以令人神往的。足見,日本對於職業道德同樣非常重視,雖然沒有用這個詞,但其意思十分明了,就是說,企業的成功,不但要靠設備,靠資金,還靠職工,要使從業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也就是要有職業道德精神。但美、日的情況有不同,美國本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泱泱大國,經濟實力首屈一指。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國的日本,竟能後來居上,確實令人有“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之感。美國現在仿佛也明白了,經濟事業雖然是物質與金錢的事業,但不重視主宰這物質與金錢的人和人們的精神,就有可能釀成失敗之局。

在美國是有日本熱的,但照搬日本的一套也不行。日本人本來有最樂於也最善於向外民族學習的傳統,可南橘北枳,各依風土,卻也不能生吞活剝,以免食而不化。中國人看日本比較容易些,日本文化是來源於唐的嘛。但二者也有很大的區別,因為大陸國家與島國無論在那個方麵都有極大的不同。況且說地理方麵的影響畢竟抵不住文化傳統方麵的影響。日與美比,美國人更重視競爭,不競爭就不能生存,最好的出路也就是當個頹廢派,街頭遊蕩,為自由而自由。競爭與職業道德聯係,矛盾不小;義、利相交,利重於義也。然而,完全無“德”又會無“錢”,為了賺錢也隻好多來點“善心”和“笑臉”。但也有好的地方,就是強調個人的自主精神,即使總統的兒子,也沒有特權,父親在經濟上很少支持,本人也決不樂意接受別人的無償施舍。所以,美國的職業道德和價值觀點後麵就十分強調與競爭和自主相聯係的個人主義奮鬥的意誌品格。日本人當然也強調競爭,但更重人與人的關係,這一點仿佛與中國的民族文化更為接近。所以,在價值觀上,要寫上“感恩報德”、“禮貌謙讓”這樣的內容。但是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其基本指導理論和辦企業的主旨顯然與它們有極大的區別。不過,精神既可相近,借鑒一二也不無好處。下麵,就來說說職業道德的構成的基本因素或基本內容。

職業道德的內容有自己的層次和結構。說層次,主要有四個方麵,從業主旨、價值觀念、行為規範和驅動力量。

1.從業主旨。所謂從業主旨者,用我們習慣的術語來說,就是企業的經營方向。這個問題和職業道德關係十分緊密,因為從業主旨不明,經營方向若明若暗,那麼,其職業道德必然不成係統。其基調往往是平庸的,其內容也會缺乏應有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先進的工業國家,不談經營方向,專講從業精神,美國人最是強調與用戶的關係,大聲疾呼要為用戶服務。日本人更是主張工業報國的民族,不但為了日本,還要為世界文化作出貢獻。我們中國人常講兩個服務:一是為“四個現代化”服務,二是為人民服務。但我看,首先是保證企業的生存,優勝和發展。就是說,中國既要實行市場經濟,就該按市場經濟本身的規律辦。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自己的優勢,加速本企業的發展。過去搞一平二調的假共產主義,吃虧太多,遺留下的問題更是不少。在經濟上留下的問題也許沒有幾十年時間都不能將其化解;而在思想上和認識方法上留下的問題,也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企業職工和管理人員,就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兢兢業業,專心致誌地為企業服務,把本企業的事情辦好。當然,企業要為本單位職工謀利益,國家應為企業和人民提供必要的適宜的有利於國家、集體和人民三者利益的指導方針和戰略決策。企業職工也要為企業和國家著想。以前搞一元化領導,什麼事都由二方包辦了,黨政既不分,政企也不分,所以,弄來弄去,是一盆漿糊。現在中國人明白了黨政分開,政、企分開的必要性,那麼職工的切身利益就與企業的經營有了最直接的關係。所以,從職業道德這個角度考慮,企業就理所當然地要把職工的切身利益放在戰略發展地位上去規劃和考慮。而從業者之間,也就理所當然地應該建立起互諒互讓,互幫互學,互助互愛這樣的極為融洽的同仁關係。

2.價值觀念。何為價值觀念?價值者,存在物與他物之比值及自身存在意義之謂也。其在不同場合、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和不同條件下,各有所解。如倫理學裏的人的價值,經濟學裏的價值與使用價值;美學意義上的審美價值等。從職業道德的角度考慮,價值有物質的與精神的兩個層次。所謂物質的,卻不是個人物質利益之所得這個狹小的天地,而是企業在社會上的競爭地位這個大問題。從業人員的價值觀道德就表現在這裏。就是說要把企業當作自己家一樣的關心、愛護和不惜一切力量為其奮鬥,以使企業取得優越的競爭地位和發展基礎。那麼,這就是價值觀在物質方麵得到了體現。精神價值在於自己對於企業貢獻的評價和自己從業的基本態度。講態度,日本鬆下公司的幾個價值觀說得很全麵,工業報國,團結一致,光明正大,奮鬥向上,這些都是。講貢獻,就是要強調不惜餘力地為企業發展而奮鬥。但是,由於個人在企業的地位和能力的區別,不能說每個從業者的貢獻都是一樣的。但是隻要有了這種精神,就是有了正確的價值觀點的基礎。這裏用得著那句話: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隻要有了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什麼精神呢?就是職業道德所要求的價值精神。

3.行為規範。職業道德的基本內容是它的行為規範。行為規範卻是具體的,而且不能成為可以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也不是標語口號。常看到有些國營企業的服務公約,大都是一些漂亮詞句的組合,雖然讀起來琅琅上口,但並不管什麼事。繡花枕頭,一一好看在一張皮。比如,學校的食堂工作,曆來讓人滿意的時候少,而不滿意的時候多。炊事員收入也不算少,但不知怎麼總也打不起精神。你說他,他還有意見,或者幹脆把責任推在就餐人員身上,說學生買飯不排隊,不尊重炊事人員的勞動,說學校對學生管理不嚴,怕學生等。學生的有些表現是不能盡如人意,但與飯沒做好有什麼直接關係?有些管理人員,熱心於製定規章製度,對炊事員提要求,差不多把為人民服務的主旨,堅持社會主義經營方向,三個麵向,這些大名詞都用上了,但是無成效。這些規定和守則對炊事員既無約束力,對就餐人員來說,也缺少評價的具體標準。職業道德規範不需要這麼多大名詞和抒情氣氛,隻要把企業宗旨和價值觀念給以最恰當簡潔的表述就夠了。具體說來,無非是:(1)盡職守責(2)禮貌待人;(3)主動服務;(4)歡迎批評。盡職守責,是一種積極的對人對物的道德精神;歡迎批評是對於自己工作的檢查方法和以利再戰的精神準備。當然不同的行業對於這些內容會有具體的區別和發揮。細則可多也可少。但是最基本的恐怕就是這幾個方麵。比如說,一個教員,無非是對工作負責任,最好是極端負責任;對同事和學生能夠禮貌待人,所謂團結同誌,熱愛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的前題上,積極為教育對象和學校服務,這就是主動精神;有什麼缺點都歡迎批評,以防止自己在行動上的不自覺失誤和認識方麵的偏麵性。

4.驅動力量。所謂驅動力量,是說職業道德雖然是一種精神原則的行為守則化,卻又與物質收益大有關聯。比如,一個商人,它有無職業道德,當然不取決於他賺錢的多少,但賺錢的多少卻總應該與職業道德有關。這就是物質方麵的驅動力量。除此以外,還有精神方麵的驅動力量,就是建立必要的職業道德評價係統和評價觀念,以遵守職業道德為榮,違背職業道德為恥。我們很多有作為的京劇演員,特別是那些很有成就的表演藝術家,往往在台上一絲不苟,譚富英晚上唱戲,是不吃晚飯的,為的是符合“飽吹餓唱”的原則,能使觀眾欣賞到京劇的真“玩藝兒”,以致唱空城計城樓一場,手指頭都要微微發抖。小白玉霜演戲藝術高明,至今少有匹者。她演秦香蓮,據演冬哥春妹的小演員回憶,她的演唱觀眾聽來固然遊刃有餘,而拉小演員的手卻在微微顫抖,可見著力之深。為了秦香蓮的銀幕形象,甚至把兩道眉毛刮掉(她的眉毛較粗較重)。這樣的精神,就是一種驅動力量。對於就業人員來說,如果他們沒有把自己的勁頭兒都鉚到工作上去,就應該有一種愧疚感或羞辱感,這就是出於內心的精神驅動力。田漢有一出名劇:《名優之死》,名優者,某位名戲劇演員之謂也。其中有名優教女一場戲,雖然意在暴露舊社會的腐敗,而從名優的藝術的見解和心情來理解,也很恰當而強烈反映了他的藝術觀念。

劉振聲(名優):(喝了一口茶,對帳子裏)鳳仙,聽,三點了。再隔幾個鍾頭,昨晚排的戲就得上了。快起來走一走吧。

劉鳳仙:那樣的新戲馬馬虎虎得了。

劉振聲:馬馬虎虎?鳳仙兒……新戲跟我們開路,更不應該馬虎,對不對?(……,)你還是聽我的話愛重咱們的玩意兒吧。學咱們這一行,玩意兒就是性命,別因為有了一點小名氣就把自己的命根子給毀了。玩意兒真好人家就會知道的,把玩意兒丟生了,名氣越大越加不受用,你看多少有名的腳兒不都是這樣垮了的嗎?………人總得有德行。怎麼叫有德行呢?就是越有名越用功,我望你有名氣,可更望你用功。

說得多棒。“玩意兒就是生命。”怎麼叫有德行呢?就是“越有名越用功。”雖然與高頭講章上的職業道德用語相去甚遠,但其精神,卻是任何一個研究職業道德的學者都不能不引起注意的。而且,我常要自愧,作學問,作學問,連一句生動的話都說不出,是不是也缺少點什麼精神呢?

驅動力量還有一層意義,就是造成損失要受責罰。這種責罰的道德意義在於它不是緣於外部,而是緣於內部,不是緣於法律,而是緣於內心。所以在買賣攤上,就曾大字疾書“少給一兩,包賠一斤”。好,顧客看了心裏就痛快。賣西瓜寫上“不甜不熟,包退包換”,有些賣吃食的寫上先嚐後買,都是把自己的貨物乃至自己的商業道德送到顧客那裏聽候檢驗的意思。同時,也說明了他們對於自己的貨物充滿了信心。這和早些年出現的賣西瓜的大叫愛買不買,生熟不換的可是從天上差到了地下。但公然大喊“生熟不換”的怪事的出現,更值得人們思索。搞了40多年的社會主義商業建設,以致有那麼一些竟然不知道什麼叫商業,什麼叫作生意,更不知道什麼叫商業工作者的道德精神。想必這其中定有非同一般的社會原因和曆史原因。

第三節 確立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

確立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有三個,利市原則、利客原則和利變原則。

利市原則。市者,買賣也。從人類經濟事業的發展曆史看,社會分工的笫一後果,就是產品的交換。不過因為受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即生產方式的發展曆史的限製,這種交換,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其地位有不同。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商品交換不多。奴隸社會與其言交換,不如言掠奪。交換是與戰爭和掠奪直接聯係在一起的;封建社會的基礎是小農經濟,主要的生活用品全靠自給自足,但同時也把少量剩餘產品的交換作為輔助手段。資本主義的社會分工達到科學化、專業化和社會化高度。因此,交換已成為主要的生產動力和流通手段。日本是一個大島國,在封建主義生產關係的製約下,不可能有大的作為。政治上也好,經濟上也好,文化上也好,都不大可能有高度的建設成就。而資本主義為其注入了巨大的生命力,才使這樣一個資源極端缺乏的國家成為第一流的經濟大國,在政治上、文化上、思想上也都取得了可觀的成就。中國經近50年正反經驗,終於認識到中國實現現代化,非向市場經濟體製轉變不可,實在是一大幸事。市場經濟就要利市,市之不利,害莫大焉。

但為了利市,即銷售,首先就應該使產品的質量得到保證。日本企業的生命力就在於它始終把產品質量作為維護企業生命的大事情來辦。現代經濟的要求與小農經濟和封建製度小生產的產品交換既在經濟屬性上有本質的區別,也在職業道德方麵有不同的要求和作用。封建製度下,農貿市場上最風行的是投機倒把。最普遍的原則是“漫天要價”、“就地還錢”。所以,一個農民的豬病了,他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趕快出手,把它作為好豬賣出去。其餘,如賣糧食,賣棉花,講究的是以次充好,把好的放在顯眼的位置,把壞的藏起來.銷售出去,以圖小利。就是與封建政府做生意,其膽量之大、辦法之多、不畏風險、奇思怪想和表現的沉著冷靜也是十足驚人的;賣煙土的敢把白麵摻在裏麵,可謂膽大包天;看銀庫的,能赤裸裸的往外偷銀子,可謂有“驚人的想象力”。但這正是小農經濟和專製製度造成的惡果。因為,生意是暫時的,或者是無利可圖的。主、客之間多屬萍水相逢,這一次見麵,下一次再見說不定要等到何年何月呢!何況說也沒有必要盼著見麵,既然坑了人家,躲都怕躲不及,見麵作什麼?所以,在封建社會,商人的信譽不好,和小農經濟的經商方法與買賣觀念也大有關係,而不是一切專業從商人員個個都是奸商的緣故。但在資本主義大生產的條件下,妄圖用欺騙的辦法去做生意賺大錢,即使從贏利的角度說,也是最愚蠢不過的。因為,你欺騙了別人,實際上等於在為自己掘墳挖墓。何況說,又有經濟法律作監督。搞欺騙是死路一條,不但不能靠欺騙發財,而且還會使自己更加倒黴。隻有把自己所生產的產品的質量弄成最佳水平,才有最為廣闊的前途。質量第一,信譽第一,已經成為現代經濟事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礎。職業道德的確立,就應該把這個曆史的經驗作為確立自己理論體係的基本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