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強化與規範——現代職業道德(2 / 3)

從經營的角度考慮,質量問題其實也就是經營問題。但經營的內容還要多些。因為,它也包括銷售這個環節。隻要是商品,它的直接的經營體現,就是銷售。信譽是企業的生命,同時,維護企業的信譽,又是確立職業道德的理論原則和實踐基礎。沒有信譽的企業是不可能充分發展也不可能在企業內部形成很強的進取心和凝集力的。事實上,企業的成功,一方麵有賴於產品的質量;另一方麵又有賴於對用戶以誠相見,不欺客,不欺市,不欺民。這個就是信譽。壞的一定不允許出廠,次品就按次品處理,壞不充好,次不充優,才能取得用戶的信任。信譽即社會的道德價值,產品質量即商品的物質價值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任何一個都是重犬的缺陷。從具體的生產者來考慮,維護企業信譽和完成生產任務,同樣也就在道德和物質兩個方麵實現了個人的價值,這兩個方麵同樣也是缺一不可的。因為,隻講生產,職工就會對企業產生冷漠感,生產的積極性也就很可憐了。不問產生,隻講道德,說來說去無非是一種空話,作為茶館閑談尚嫌沒趣兒,於企業能有什麼實際意義?從用戶這個角度考慮,一方麵,他們當然要看商品;另一方麵,它又考慮生產單位的信譽。這種信譽,一般地說,會從它的曆史經濟中贏得或喪失。這種觀點反映在商標上,就是人們普遍信賴名牌,還有些人特別喜歡老牌子。像王麻子刀剪,王致和臭豆腐,這就是老牌子。其實一般的人哪裏分辨得出王麻子、老王麻子、老老王麻子和非王麻子刀剪的區別;臭豆腐愛好者們,大多數怕也品不出王致和嫡傳的臭豆腐究竟有什麼獨特的“臭”氣。但人們信這個,因為這兩位老王,確實為自己的產品贏得了信譽。

總而言之,企業產品的質量和企業信譽乃是企業的生命,而職業道德就是產品質量和企業信譽的聯結樞紐與粘貼劑。

市場經濟的另一個特點,是產銷對路。生產者,特別是決策人要首先考慮社會需求,而其方法在於搞科學化的市場預測。如果說產品質量決定了能否進入市場,那麼,產銷是否對路就決定能否贏得市場。不問社會需求的情況,盲目生產是“傻把式”,最後累得吐了血,也許還找不到一個肯於出錢的“主顧”。隻看眼前,不問將來,是“小家子氣”,經營上唯唯諾諾無半點遠見,絕產生不出好的戰略和好的發展主張。比如國慶35周年前後,全國服裝市場出現了西裝熱。僅領帶一項,供不應求就長達好幾個月時間,如有慧眼,能早作準備,必定贏利無疑。而不問市場需求,一味抓住中山裝不放。雖然質量絕對合格的,產品依然會成為嫁不出去的漂亮姑娘。所以經營者就不僅應該把產品的質量作為自己進行生產的重要原則,而且也應該把產品的銷路作為自己生存的必要條件。職業道德的確立同樣如此。如果沒有質量,那就等於沒有道德,你再賠笑臉也沒有用,買主不能因你天生一付逗人喜歡的好麵孔,就買漏了一個洞的臉盆回家。但如果你不考慮市場需求的變化,家庭主婦們正為沒有炒菜鍋抓耳撓腮,你卻抱著一大摞臉盆去兜售,一定也得不到什麼好臉色。一個是質量,一個是市場需求,二者的成功都需要科學化管理,這一點正是確立職業道德的基礎。反過來說,職業道德的任務之一,也就是為更好地維護促進企業的生產與銷售,從道德上保證這兩個內容的順利實現,使其盡可能減少挫折。

利客原則。所謂利客原則,就是用戶至上的原則。用戶至上,用戶是上帝嗎?不錯,用戶就是上帝,而且是看得見的上帝,你的生存與否,都與他老人家密切相關。

利客當然與產品的質量和對產品的需求有關。在這一點上,二者取得了統一。但是利民思想還不僅僅表現在這裏,它還表現在,從業者如何看待自己與自己工作對象的關係。簡而言之,所謂“客”,不僅是顧客,也包括,老師對學生,上級對下級,生產者對用戶等等。以商業作例子,顧客與商業到底是什麼關係?西方人說,顧客是它的上帝。上帝是最智慧、最神聖不可侵犯的。由此可見商業人員對於顧客的尊敬和關心,從中也可以看出某種“敬畏”情緒,因為,沒有上帝的支持,在激烈競爭的完全依靠價值規律作調解物的社會裏,企業就有毀滅的危險。但有些商店,進貨憑計劃,賣貨憑興趣。所謂憑興趣,就是我今天高興,就賣得’陝點,讓你們少等會兒,興許抽個籠子給你個笑臉,讓你舒服舒服。今兒個我不痛快,就愛賣不賣,不賣更好。顧客問十句,回答一句,弄不好就吵起來。反正老子就掙這幾個錢,幹好幹壞一個樣,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誰敢不服,就打一架。這就不是把顧客當上帝了,而是當孫子,比孫子還不如哩。這倒不是我故作誇張,君若不信,請看北京晚報登的兩篇文章。

一篇是沈承慶寫的小品文,題為《我就怕“修理內部”》文章說:“這幾年我琢磨出一條規律來,越是受群眾歡迎的店鋪,就越愛掛出個牌:‘上級批準,修理內部’。”結果怎麼樣呢?切麵鋪“修理”成冷麵館,早點鋪“修理”成扒雞店,小吃店“修理”成餐廳,油鹽店“修理”成風味餐廳,街道服務站“修理”成呢絨布商場,居民委員會的代營食堂幹脆“修理”成一個家用電器貿易商行的倉庫,好嘛,連大門都給堵死了。難怪作者要說:“年過六十五,衣服無人補,隻好扔掉;晌午想吃碗鹵煮炸豆腐就烙餅,湊合一頓,沒啦!有人說:‘沒就沒了吧,你喊就有了?’這倒也是個理。不過今天跑了一裏路去買切麵,剛登上台階,一塊牌子又赫然在目:‘上級批準,修理內部’。”

當然啦,這不僅是職業道德方麵的事,甚至不是企業本身的事,而是主要管理者的事,甚至是領導機關的事。因為“修理內部”是由“上級批準”的嘛。不論誰的責任從中也可以看出,很少有人把自己的老顧客看成老朋友,老鄰居和老相知的。大約是當成了包袱甚至當成了“破爛兒”,幹脆卷吧卷吧,一扔了事。

另一篇,可是講服務人員的態度的了。作者是在《北京晚報》發表連載文章的張潔。在一些同胞看來,這位張女士固然是形象“可憎”,一點愛國心都沒有,而在外國人眼裏,卻是一個熱愛祖國死硬派。別人說中國不好,她先就打心眼裏生氣,好像這中國是她一個人的似的。她近一篇叫“未必做賊才心虛”。可惜文章抄在這場兒顯得長了點。簡單地說,是她講了這麼幾件事,一件事,她在“西單一家食品店裏買主食麵包,交完錢、糧票(糧票交多了點)之後,售貨員突然出其不意地問:‘你給了我多少糧票’。”這下把這麼大的張潔給問住了。於是售貨員又問:“你給我的糧票是紅的,還是綠的?”這更回答不上來了。最後隻好跟人家可憐巴巴地說“對不起,我想不起來了,糧票就不必找了。”糧票沒找成,還落了一個不是,“這話怎麼說的!。”但我們想,售貨員收人家糧票的時候,怎麼就不看那是幾斤呢?再一件事,是“在人民銀行某分理處取稿費,在回答了‘多少錢’之後,經辦同誌仍覺不大可靠,問:‘為什麼工作證上的照片那麼老?’”問得這位張先生趕緊“摘下墨鏡,將左右眼角的魚尾紋一一展示”。可結果呢?結果“似乎依舊於事無補”。可歎張潔又“開始臉紅、出汗。”虧了她自己還說“我就怕這個。在讀書時住集體宿舍,隻要有人說丟了錢,我立刻臉紅。我想就憑這臉紅,有人就得猜想,錢是我偷的。”看了這些,讀者可能會明白了,為什麼古人雲“作賊心虛”,她偏偏說“未必作賊才心虛”,為什麼不曾作賊也心虛呢?讓服務員認真、嚴肅、警惕的態度給嚇的。記得第一次讀這文章的時候,我就一麵替這位作家的文章叫好,一麵想,能把一位作家嚇一跳的服務員,顧客在她們心中到底是處在哪一個角落呢?不是說為人民服務嗎?難道隻有把12億人加在一起的時候才算看見了人民,而那實實在在組成這12億人民的單個的分子就不是人民中的一分子了嗎?

哪怕是僅僅為此,也有必要將“為人民服務”具體化為“為公民服務”。

除態度問題,利客又要講究方法。想方設法,為顧客服務。現在聽說大商場沒人樂意賣小商品了,因為賣那個賺錢太少,沒勁。但也有樂於幹這個的,北京白廣路百貨商場就是其中的一家,而且效果不錯,還因此而贏了利呢!可見,利客並非就是自我犧牲,而且“唯有德者或可人德之”,這一點也是一條普遍真理吧。

利客思想應該轉化為實際行動。這是最重要的。聽老舍先生講天橋,真是美不勝收,單那小吃,就夠饞人的了。可現在呢,已經沒什麼啦。聽說正在恢複,當然恢複越早越快越好,因為老百姓喜歡這個。年青人還沒見過這個哩。做得好了,說不定對於愛國主義這樣的大題目都會產生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其實,利民內容多得很,一切會做生意,願意建立良好的商業信譽和具備商業職業道德的人,都應該去搜腸刮肚地想辦法,邁開兩隻腳到顧客中去聽意見。不唯商業,所有從業人員都應如此,如果是那樣,職業道德的花朵就會遍地芬芳。沈承慶也就無須作無謂的“大喊”,張潔從小就有的“不做賊也心虛”的老病兒也就不容易犯了。

利變原則。這裏所謂利變原則的變字,講的是有利於新的發現、新的開拓和新的創造。現代職業道德,本質上已不屬於封閉體係,而屬於開放體係。就是說,它在內容上,在方法上,在生產與流通的對應關係上,在從業人員的思想方法上,都屬於開放性質。新的企業家,新的管理者和任何一個有見識的從業人員,他們都應該跟上形勢的發展和變化,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什麼?

第一,新技術的應用正在以過去幾千年,甚至幾百年,甚至幾十年前無法想像的速度在發展。從人類的曆史看,從第一次大分工到第二次大分工,用了多少年?從第二次大分工到第三次大分工又用了多少年呢。前者是漫長的,如涓涓細流,展轉往複,久久不能成為一條大河。而後者卻是迅速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變化快極了。科學技術的變化,特別是變化周期的縮短,使很多舊的規定顯得不合時宜,雖然其基本精神也許還有很大的借鑒作用,具體的要求卻非隨之改善和適應不可。在科學技術處於比較穩定的時期,一個人從事一種專業,既熟練掌握了其中的技術和具備了職業上道德的要求以後,也許一輩子也不發生變化。比如,一個生活在鄉間的泥瓦匠,他從父輩那裏學來的手藝,一生都受用不盡。秦磚漢瓦曆久不變。而這手藝就如那磚瓦一樣的古老,掌握了它,簡直就等於掌握了幾千年建築文化。然而在經濟與技術急劇變革的時期裏,蓋小土屋的越來越少了,蓋瓦房的也在減少,你要走南闖北,憑一把瓦刀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大城市的建築隊要蓋18層的高樓,當1個瓦匠頭兒,不僅得會“跑大牆”還要學會看圖紙。因此,秦磚漢瓦雖然是最有資格的古代文明的建築功臣,而在混凝土和預製板麵前,就不免顯得老朽不堪,成了落後的東西。

第二,由於科學技術等生產力的發展,生產組織形式必將產生深刻的變化。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必然又會帶來社會關係的變化,社會關係的變化,最終又會導致從業人員之間的舊有關係的變化。在舊的手工業操作的時代,師徒關係,可謂深且重矣。師徒如父子,徒弟背離了師傅,無異於犯了彌天大罪。就是徒弟要改變師傅的一點主張,就算你敢冒這風險未必能達到目的。香港電視劇《霍元甲》在大陸上風行一時,成敗利鈍,此非議論之地。但它反映的霍元甲反對門戶之見而與其父的不可調解的矛盾,卻有著很深刻的含義。那種時代,手藝就是飯碗,把手藝傳給別人,,就等於把一個大飯碗掰成了兩半,成了兩個小的,甚至於徒弟成功之日,就是師傅凍餓之時。所以,一方麵對於技術的傳授有著最嚴格的規定;另一方麵,對於師徒關係也有著嚴厲的保障措施。把這樣的社會現實反映到道德方麵來,就形成手工業條件下確立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和必不可少的理論依據。但是,新的時代生產技術的發展,早已經社會化,商品化和科學化了,專利可以買賣,而且人們發現新技術,發掘傳統工藝,其目的不是把它保存起來,而是傳播開去,傳播得越快,越廣,接受的人越多,就越有價值。所以霍家拳是絕對保密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絕不保密。就人和人的關係來說,師傅可為徒,徒亦可為師,在新的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下,確立職業道德新依據的就不再是穩定的保密的固定不變的原則,而改變為開放的動態的創新的原則。 第三,商品經濟或說市場經濟,決定了競爭是必要的有效的促進生產和流通的杠杆。由於商品經濟與競爭兩方麵的原因,進取精神和創新精神,又成為確立職業道德的必要原則。

中國自1840年以來,經過幹辛萬苦,付出巨大犧牲。經過無數的挫折、失敗,總算掙來了一個安定的和平環境。這環境得來是多麼不容易。它不但要戰勝政治上的敵人,要打敗國外侵略者,還要與自己的錯誤思想作曲折紛繁的鬥爭。今日的中國,已經進入人才倍出的時代,已經依稀看得見一個文明盛世的曙光。

中國人民五千年輝煌曆史將在今後的一個曆史時期達到新的高度,中國幾百年來落後於它人的曆史將為中華民族的社會實踐的所改寫。這是一個需要人才而且能夠培養哺育人才的年代,又是一個需要人才而且為人才的活動提供了巨大活動舞台的時代。政治家、企業家、理論家,藝術家和整個新的一代人物將在神州大地上得以湧現。然而,這又是一個充滿了競爭活力的曆史時期,一切舊的、陳腐的、保守的、懦弱的和不能適應時代要求的東西都將被淘汰。所以,它是一個充滿了藝術想象力和創造精神的時代,不論哪一個行業,哪一類人才,哪一個成功者,妄圖隻憑四平八穩的作風就能獲勝的想法都是不實際的;以為隻要不犯錯誤,耐心地等待就可以成功的想法也是和曆史的發展背道而馳的。在這樣的時代裏,舊的不利於實現現代化的內容,無論你說得多好,和聲多響,影響多深,勢力多大,都將摧枯拉朽般地成為舊的時代的陳跡。所以,社會各種行業確立自己的職業道德的時代已經到來。應該把這種時代精神作為自己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工人既不能總是抱著舊工藝不放手,以為那才是最有成功把握的妙訣;管理者也不能隻管埋頭拉車,不願抬頭看路,因為客觀形勢已經形成或正在通過市場形成錯綜複雜的聯絡關係;你不研究新情況,就有可能走入迷途,轉來轉去,找不到歸路。理論工作者也切莫以為隻要多讀幾本書,多寫幾本書,能夠引經據典地介紹幾個新觀點,新流派,或者抱著一本講義就可以吃一輩子,那樣的講壇,就會沒人聽,那樣的文章就會沒人看,出版社既不願意理睬你,生活的鐵飯碗也就失去昔日的價值。不要說隻會鸚鵡學舌一樣的重複別人的觀點,就是隻會在講堂上高談闊論,而不知道社會在變革中發生了什麼變化的學問家們,大約也會越來越多落伍之感。總而言之,不論那一個行業,如果沒有想象力,缺乏創新精神,沒有改變自己工作環境的勇氣,沒有深化自己的思維與實踐的信心,那麼,就不能成為自己時代的有為之人,也就無法成為本行業中的有德之士。中國的現實,已經把通往未來的大門打開,隻要不懈努力,就能順利通過這大門,走向更加光輝的未來。

第四節 確立職業道德的基礎

確立職業道德的基礎有四個方麵。

一、企業關係能夠充分反映市場經濟的特點

市場經濟是對計劃經濟的一場撕肝裂肺的大革命,順理成章,市場經濟必然對中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和所有從業人員提出新要求。要求他們放棄舊觀念、舊方式、舊機製,確立新觀念、新機製、新規範。反映在從業者職業道德方麵,至少應包括如下各點:

第一,麵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人人心中一本帳。

計劃體製下,人們隻管幹活,無須算帳。反正是計劃,隻要你生產得多,就等於生產的好。而計劃經濟的結果必然是短缺經濟;反正什麼都缺,你生產的產品,哪怕它傻大黑粗也好,性能不佳也好,使用不便也好,還是壞了活該、不管退換也好,反正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隻要超額生產,獎狀也歸你,勞模稱號也歸你;弄好了,還能披綬帶,掛紅花,進京去見毛主席。

市場經濟,全然不同於此,市場經濟,核心在於有市場則有前途,沒市場則沒生路。產品不能適應市場要求,就不是生產得越多越好,而是產得越多,虧得越慘。再沒了國家補貼,馬上陷入困境,甚至有滅頂之災。偏市場這東西,最是嫌貧愛富,你越是適銷對路,它越是抬你、舉你、追你、捧你;一旦沒了銷路,馬上拋你、棄你、損你、貶你,說你人見人臭,一錢不值。

市場經濟,要求管理者也要求所有從業人員,人人心中一本帳,用現在時興的話講,叫作以銷定產,以產定人。又叫倒算帳。所謂倒算帳,即從銷售成本算起,銷路不暢,就要減產,或者轉產,成本高了又要裁人。總而言之,沒有銷路即沒有活路。為著有銷路,所有因素都要調動起來,所有力氣都要貢獻出來,所有智慧都要運用起來,所有潛力都要挖掘出來;隻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奪一條生路出來,然後,享受勝利者的快樂,獲取豐收者的報償。但不能陶醉,農民或可驕傲,商人永不滿足。因為商場即是戰場,戰場豈有休閑時,總有些必要的休整,目的正在於來日再戰。前幾天,看電視劇《黑天鵝》,片子一開始,就給這片中的所有人員來了一個“沒退路”,市場競爭,本來就沒有退路,因為沒有退路,才須奮起拚搏,相信這片子正是麵臨困境的中國企業的一篇“啟示錄”。麵對市場,人人都有一顆競爭心,人人都有一本成本賬,職業道德,才有基礎。

第二,人格平等,管理嚴格。

所有公民,人格平等。這是現代文明的標誌,也是每個公民的權力。人格必須平等,管理又務必嚴格。做到這二條,企業的人際關係才算有了健康的基礎。

當個廠長,就自以為高人一等,看職工如糞土,看自己似皇帝,甚至罵人打人,侮辱人格,凡此種種,不但失去人性,而且觸犯法律。對此類行為,管你是中國人,韓國人,日本人,管你是黃眼睛,藍眼睛,黑眼睛,一律依法嚴懲,絕不寬容。

但管理要嚴。管理不嚴,便是對企業的犯罪。經商如同臨戰,所謂慈不帶兵,何況慈愛不是放縱,不是放縱的慈愛都要不得,如果放任自流,豈非正與自殺相同。

管理嚴格,既要有健全的製度,又要有有效的機製,還要有鐵的紀律,管你是誰,錯了就要處罰。魏延頭上雖然長著一塊不漂亮的骨頭,但他守紀律,有貢獻,就該重獎,關雲長義薄雲天,卻在華容道上放跑了曹操,一定要殺。

第三,以智慧經營,以法製治廠。

經營需要智慧,而且智慧不嫌其多,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日本人搞經營,最推崇中國的《孫子兵法》,因為這兵法充滿智慧。企業經營小智慧不行,中智慧不夠,非大智慧不可。市場這個戰場,雖然看不見滾滾硝煙,聽不到隆隆大炮,卻是最需要智慧最能檢查智慧的地方,多少才能使不得,多少智慧用不得,別看中國的一些成功企業家話也不多,言又不健,訥訥少言,滿臉是笑,他們心裏的賬精著呐,肚裏的招多著呐,頭腦中的智慧大著呐,裏邊的學問深著呐!

然而,管理需要法製,以情治廠,熱在一時;以智治廠,妙在一事;以理治廠,順在一季;以法治廠,成在長久。國家安定需要法製,企業興旺,同樣如此。隻有讓所有從業者都明白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什麼可大做特做,什麼絕不能做,這樣的隊伍才能齊心協力,應時可待。

第四,職工素質高了,企業如虎添翼。

素質既是一門軟功夫,又是一門深功夫,素質低了,雖有百勝,難有一成;素質高了,雖受挫折,必有奇跡。素質代表的是一種無往不克的創造力;是久聚不散的向心力;是可塑可變的應對力。沒有良好的職業素質,無論什麼樣的企業成功、企業精神、企業文化、企業道德和企業行為規範,全都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

素質、素質,重在其質,質地不良,無素難繪,孔夫子在世,也沒辦法,林黛玉固然扶風係柳女丈夫,你讓她上陣殺敵,怕是不行。

二、從業者對本專業有誠摯的愛與執著的追求

職業道德能不能建立和發揮作用,其基礎不在於個人而在於社會;而職業道德能不能得到體現和應用則不僅在於社會,而且還在於從業者個人。因為,任何一種道德包括職業道德在內,如果不能在載寓這道德的主體身上得到體現,那麼,它還不過是一種可供借鑒的理論模式,一種僅僅具備了參考價值的理論體係,而不是與實踐相結合的社會力量和富於生命活力的現實。

但是,從業者怎樣怎樣才能同時成為職業道德的體現者和實踐者呢?這裏有外因,也有內因。內因,最主要的就是從業者對本專業有誠摯的愛和執著的追求。

社會中的專業,其實並無高低貴賤之分。應該說凡是為現實社會所需要或者為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專業都是值得引以自豪的專業。而且,凡成為專業的,又都有自己的技術結構、技術風格和技術特點。除去技術的,還有理論結構、理論風格與理論特點;除去理論,還有藝術結構、藝術風格和藝術特點。它反映到從業者的感情方麵,又會形成同樣非常吸引人和招人喜愛的感情結構、感情風格和感情特點。一個馬車夫,他有自己的技術,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美學觀念,也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一個工程師同樣有這些不為它人深知的內容。很多專業,在無關者看來,也許是枯燥的,煩難的,甚至於下賤的;而在精通其技,深明其道的從業者與熱愛者那裏,就顯示出另一種光采與風流。所以,有人說:笛卡兒是一篇數學的詩,黑格爾是一篇德國古典哲學的詩。那麼,華羅庚、陳景潤就是數學詩苑中的彩蝶,他們用自己的心靈感受到了這苑林的芬芳和光彩。李四光就是地質學領域的詩人,他漫步於中國偉大而絢麗多姿的山水之間,用他獨到的傑出的地質學家的心靈和情感感受到了也許其它行業中人永遠感受不到的自然與地質科學相結合的美。他不但能夠欣賞地殼上麵的醉人的山光水色,而且目光敏銳,看見了在這無比瑰麗的山川下麵活躍著的同樣美麗的血流和生命。一位兢兢業業的掏糞工人,像時傳祥那樣,他也會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見不是因著工作對象本身而帶來的無盡樂趣。當然,職業是隨著曆史條件的演變而變化的,馬車夫的美學觀念與汽車司機的當然會有很大的差別;一個完全用自己的體力作為動力的掏糞工與現代的清潔工和未來的清潔工也有會極大的不同。但是,其對於職業的見解,和這職業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實際上是永遠存在的。它恰似一條長河,雖然這長河的水會經過不同的流域,奇美動人的峽穀過去了,人們用不著為它惋惜,因為還有更壯美的景色在前頭。從業者對於自己所從事職業的甘苦,外行人是不容易理解的。即使是專門請別人欣賞的專業內容,欣賞者與從業者的體會也不盡相同。何況說,欣賞者還有欣賞水平和欣賞趣味的不同呢。比如看戲吧,名演員上台,常要在劇場中激起山呼海嘯般的鼓掌聲、喝采聲,觀眾為台上的角色表演陶醉了,禁不住要大聲歡呼起來。然而,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路。高雅的欣賞者常要為那精湛而細膩的表演沒有被周圍的人理解而替台上的藝術家們惋惜。但是,即使最高明的欣賞者,與表演者相比依然不同。因為,他也許還不知道,這精湛的表現後麵凝聚了多少勞動。即使他知道了,一個會品嚐新疆葡萄的人和一位種植這葡萄的人的感受還是不盡相同。因為前者隻對欣賞負責,而後者還需要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術作保征。

然而,從業者卻不一定都熱愛自己的專業,這問題也很複雜。起碼說,在現在的條件下,還不能使最適合幹某些工作的人就準能去從事那項工作。所以,對於從業人員來講,如果要他喜愛所從事的專業,那麼,首先一條,就是他自身的條件基本適合或尚能適合他所從事的專業。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即使是能夠勝任自己的專業的,也未必就有真摯的愛和執著的追求精神。那麼,怎麼辦呢?

第一,了解自己的專業,懂得它的科學價值和作用,因認識而愛。這一條,對於本來就非常熱愛這個專業的人來說,其實也是有必要的。因為,當人們選定一個專業,立誌為之奮鬥,其動因,並非完全出於理性方麵的考慮。這有點像選擇愛人。挑選愛人可以說是極其複雜而重要的事情,終身大事嘛,一點也馬虎不得;但是,即使很合適的愛人,也不是完全由理性決定的,一個人看上一個人,當然有思維方麵的原因。但在初始時期,更主要的卻往往是感情方麵的直觀印象和直接由感情發出和接受的信息。選擇專業有類於是。他愛這個專業,為什麼,你問本人,本人也許還說不清楚哩。愛,在很多場合下,本來就是沒有理性的。但是,僅有感情起作用的選擇,它可能十分熱烈,卻很難十分持久。因為,不論什麼事,僅有感情還是不夠的,更何況說一叭業人員未必都是自始就非常熱愛這專業的人。因此,對於熱愛者來說,通過認識這專業達到更高的愛是有益的、必要的;對於感情不甚濃烈甚至很不濃烈的人來說,通過認識這專業的作用而增加感情更是必要的了。專業的社會作用和存在價值,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通過實踐去體會。但是沒有一定的理論作指導,沒有必要的信息作交流,這種認識往往會失之於狹隘,因而,也就難以達到我們在題目中所說的標準。

第二,鑽研專業,精益求精,因實踐而愛。因實踐而愛的方法很多,但道路隻有一條。所謂方法很多是說實踐也要理論,也要講究方法,還要看社會需要,又要注意調解從業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等。實踐既有勝利,也有失敗,不能一概而論。但是達到熱愛和追求的基本道路,卻是實踐。隻有通過實踐,從業者才能深知其中甘苦,就像婚姻一樣,投身專業,仿佛尋找戀人,而從事專業,才是結成了婚姻。人們對於戀人的了解,總是帶有理想化的因素,他們看到的往往是一個理想,一個希望,一種把自己對象化了的感情的結晶。隻有通過婚姻,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的對象,從而使感情達到升華。把戀人由一個理想變成一個妻子,一個活生生的與自己生命相結合的人。了解,才能愛,而實踐是最好的了解方法。更何況,在實踐中,人們還會看到更多的目標,直到把自己的身心都慢慢地浸潤進去,使自己由一個普通人而成為本專業的行家裏手。人與專業相結合,渾為一體。因為傑出的專業工作者其實就是他所從事的專業的靈魂。

實踐的意義還在於,人們通過實踐,掌握了必要的技能。也隻有真正地長了本領,成為在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中卓有才能的人,才會對專業產生出超平常人的情感。就像為無數曆史和現實所證實的那樣,那些成績卓著的從業者,事實上,就是最為熱愛他那個專業的人。

熱愛以外,還有追求。實踐可以激發人們的追求精神,實踐刺激了從業者,從業者就會以加倍的精神去和自己的對手進行較量。因為任何專業都具有自己的優勢,也有自己的不足,還有未來發展的需要。隻有克服了存在的缺點,才能有利於專業的未來發展。追求者的最大目標,就是希求該專業在曆史的許可之內,得到最為充分的進步和最為圓滿的曆史發展。比如,牛頓就是他那個時代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把他那個時代要求他做的事做得完美無缺。馬克思也是他那個時代最偉大的英雄,因為他最為出色地完成了曆史賦予他的使命。也正因為他們最好地完成了屬於他們自己的也同時屬於時代的曆史任務,他們才能用永遠不滅的精神影響後人。他們就是他們時代中最有追求精神的從業者。因而,也就是最具職業道德的一代賢人。

三、從業者有對社會進步服務的強烈願望,其勞動能為社會所承認和理解從業者熱愛專業是一回事,有沒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並把這種責任感轉化成為社會服務的強烈願望又是一回事。現在有些人幹脆把為社會服務看成是大話空話,以為無所謂為社會服務,主觀上想的全是為自己服務,甚至覺得能為自己服務得很漂亮的,附帶著也就給社會帶來了好處,這全是些糊塗觀念。實際上,真正傑出的專業工作者,沒有不把人類進步事業作為自己的曆史使命,也沒有不把為社會進步貢獻一切力量作為自己所熱愛的職業道德的基礎的。道德當然不能等同於技術,理想也不等同於技術,但有了遠大的目標,卻能夠對於專業上的進取和成功產生強烈的影響。用係統的觀點來考慮,個體的成才因素當中,客觀上就存在著德、智、體、心、美這樣幾個方麵的需求和地位。這些基本的因素隻有成為一個和諧的有機整體的時候,才能真正地發揮優勢和效應。如果缺了一個方麵,就會使整個人才的效應與優勢大打折扣。某一方麵過差,則還會出現人才報廢的結果。這些思想,筆者曾在《人才學》中作出詳細地議論,這裏隻是說明這樣一點,從業者為社會進步服務的強烈願望,不僅是一種覺悟的表現,而且也是從業者獲得成功的一種客觀需要。不過這需要能否實現,全在於道德主體是把它作為一種權宜手段考慮,還是把它作為一種人生觀來對待。

講到社會的理解與承認,就是我們前麵說的對於職業道德有強烈影響的客觀基礎的主要內容。任何一個專業希求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其首要條件就是得到社會的承認和社會輿論的理解與重視。所謂理解與重視,實際上就是指法律方麵的承認和輿論方麵的承認。

法律的承認,本質上是國家權力機關和人民的承認,這一點非常重要。那麼,難道還有非常有益於社會的專業得不到社會承認的嗎?當然有的。封建社會裏,很多自然學科就沒有得到承認。宗教特別猖狂的曆史時期,有些科學研究還成了違法行為,研究者要被處以極刑。就是某個專業雖然在整體上被繼承了,在有些領域卻不被承認的事也是有的。比如,運動項目中,有的就是國家提倡的,有些國家就沒有承認。拳擊在我國就曾經產生過多次動搖。現在中國也沒有橄欖球,將來怎麼樣,也難說。當然社會的承認,是有條件的,這條件,就是承認的對象有沒有被承認的價值。或者從另一方麵說,這社會能否認識到了這專業的價值。這就構成了兩方麵的因素。這兩種因素又各有兩種形式。作為前者,包括有價值的專業,和無價值或者已經沒有價值的專業;對於後者,又有社會對於專業的兩種根本不同的態度和行為。它可能是歡迎任何科學專業的進步社會,(而這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社會是進步的,但政策和法律還不完善,一種是社會的進步和法律與政策的開明達到了高度的統一。)也可能是反對社會進步的腐朽社會。當然腐朽社會對於新興專業的態度也有區別,東、西方封建社會的區別就很大,這裏且不去說它。僅這幾點,法律對於專業的承認就已經產生了複雜的情況。因為它們至少可能產生幾種對應關係。其最終結果是什麼呢?結果是:隨著曆史的進步,任何一個時代,隻要它還有興盛的希望與前途,那麼它就一定能夠達到社會進步與專業發達的合諧統一。

輿論的承認,雖然不像法律承認那樣對專業有強製性的影響,但它對於專業的發展卻有著極為強烈的製約作用。社會輿論的承認一般是在法律承認的基礎上進行的,但這隻是就一般情況而言,特殊的場合和特殊的曆史條件下,也有先在輿論上得到承認和擁護,然後又經過種種曲折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認的。

不論輿論的承認還是法律的承認,它們往往在程度上不能達到高度和諧與統一。但基本上應能達到和諧和統一。如果根本不能得到統一,而是走向分裂,那麼,不是這輿論發了瘋,(就像德國希特勒執政前後的那種樣子),就是社會得了不治之症,人們要用革命的手段,給它來個“改天換地。”

社會的承認與否,於專業的發展,其效應是巨大的。比如說,為什麼巴西可以成為足球之邦,而印度尼西亞可以在羽毛球方麵取得傑出的成就;中國五十年代末一直至今,乒乓球事業能夠長盛不衰?應該說,與社會輿論的承認和理解有很大的關係。一個事業,如果不普及,那麼,它就不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因為基礎太小,不能成就大的事業。南海無風,則鯤鵬不起;東洋無水,則巨鯨沉寂。這是一條定律,以杯水為江海,也就隻好以芥子為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