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勢思維習慣
1.概念和內涵
前蘇聯心理學家包達列夫在1965年做過一個關於心理定勢的很有趣的實驗。他拿了一張照片對一組大學生一再介紹說:“我給你們看一位大科學家的照片,請你們談談對這位科學家的麵部特征的看法。”這組的大學生們看了照片後的一致看法是:這位科學家的那雙深邃的眼睛,表明了他的思想的深度。他的突出的下巴,表明了他在科學研究道路上克服困難的決心。包達列夫然後又拿著這張照片給另一組大學生看,並對他們反複介紹說道:“我給你們看一個大罪犯的照片,請你們談談對這個罪犯的麵部特征有什麼看法。”這組的大學生們看了照片後的一致看法是:這個罪犯的那雙深陷的眼睛,表明了他的內心深處的仇恨。他的突出的下巴,表明了他死不悔改的決心。
兩組大學生看的是同一張照片,為什麼得出的看法竟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原因顯然不在於他們各有不同的思維性格或不同的價值觀、審美觀,而是緣自心理學家包達列夫對照片中人物身份所作的不同介紹。不同的介紹在兩組大學生的心裏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定勢。
所謂定勢思維習慣,就是指一個人在看待或是解決問題的時候,總是用已有的與此事物相關的方法、思想、理論等來對待的思維習慣。
下麵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就會更加清楚地理解什麼是定勢思維習慣。如果問:由兩個阿拉伯數字“1”所能排列的最大的數是多少,誰都會立即回答說是“11”。如果又問:由三個“1”所能排列的最大的數是多少,大家也能迅速回答是“111”。如果再問:由四個“1”所能排列成的最大的數是多少。這時,很多人依然會答出:“1111”。這對嗎?隻要稍有數學知識的人就會知道,四個阿拉伯數字“1”所能排列的最大的數不止是“1111”,它們還能排列成“11”的“11次方”。可是為什麼很多人都會回答錯呢?那就是因為經過前麵幾次按照同一方式的重複,他們在思考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定勢思維習慣了。
第59節:定勢思維習慣
定勢思維習慣有它的好處,比如有利於使我們高速度、高質量地完成各個方麵的大量問題。比如我們早上穿好衣服下床時,因為已經形成了定勢思維習慣,所以就不必每天都要先去想一想:我現在是該先穿鞋子還是先穿襪子。但是,定勢思維習慣也有不好的方麵。那就是不利於我們進行創新。一個長期習慣於按思維定勢考慮問題,很少進行創新思考的人,久而久之,會把很多本來不同的問題,也因為它們之間的某些相似之處,而看成是同一類問題,用相同的方法去解決。這樣,自然就會碰壁,就會白費力氣。
所以,我們說,定勢思維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但是一個人一旦形成了定勢思維習慣是不好的,所以,不能養成這種習慣。
2.克服要點
第一,警惕麻木。
在生活和學習中,對一些不尋常的奇異現象,或者由於平時一貫缺乏敏感,或者由於一時的漫不經心,或者由於其他的什麼原因,以致造成錯過了本來能作出重大發現發明的寶貴機會的事,是相當多的。
警惕麻木是就對待新事物、新現象應該抱有的態度來說的。警惕麻木是問題的一麵,與其同時並存的是探索異常。警惕麻木的目的在於不讓有探索價值的新事物、新現象輕易地從眼皮底下溜走,要及時給予它們以必要的關注審視和分析研究:
出生於20世紀初的英國動物學家查理·艾爾頓,從牛津大學生物係畢業後,作為一家公司的顧問,有一次到北極地區去進行動物生態考察。到達北極地區後,一天,他隨手翻看這家公司曆年來向愛斯基摩人收購皮毛的賬簿。他無意中發現,公司收購的北極狐的毛皮,總是每四年就會出現一次高峰。他問了許多在當地常住的人,包括許多科技人員在內,都回答說:北極狐時多時少,這是由來已久的尋常現象,沒什麼可奇怪的。
艾爾頓憑借他的動物學知識,很快就意識到,這可能同北極狐的食物有關。經過一番調查了解,他弄清了北極狐的主要食物是愛斯基摩人所稱的“旅鼠”。這種旅鼠有一個非常奇異的特點:它們總是會突然在某一天,幾萬隻、幾十萬隻甚至幾百萬隻一起大遷移,就像大規模的集體旅行一樣(所以被稱為旅鼠)。它們穿過原野,越過山脈,到了海邊也不停止前進,最後全部葬身海底。
艾爾頓沒有放過這樣的奇異景象。經過長時間的考察分析,他終於弄清:旅鼠繁殖極快,到了繁殖後的第四年,它們的食物便會嚴重匱乏。這時旅鼠饑餓難挨,煩燥不安,於是就導致了它們的大規模遷移,直至最後集體自殺。這也就是以旅鼠為主要食物的北極狐,為什麼它們的皮毛總是每四年就會出現一次高峰的原因。
艾爾頓1924年發表了他的這一項研究成果,引起了科學界的普遍關注。在此基礎上,經過深入研究,提出了動物界的食物鏈理論,並於1927年創立了動物生態學。
收購北極狐毛皮,每四年會出現一次高峰。為什麼這一富有探索價值的的奇特現象,就沒有引起當地其他眾多的科技人員的注意?這就是因為對這一奇特現象見得多了,因而便遲鈍麻木了。頭腦中有這樣的定勢思維習慣,當然不會注意和重視,更加不會去探索和研究了。
第二,慎重對待從眾心理。
所謂從眾心理,就是樂於並力求與別人或多數人的觀點和行為保持一致,自己不帶頭,不冒尖,一切隨大流的一種心理。這種心理在一個個具體場合和問題上表現出來,它對具有這種心理的人來說,可能是完全自覺的:
有一位名叫福爾頓的物理學家,由於研究工作的需要,測量出了固體氦的熱傳導度。他運用的是新的測量方法,得出的結果,比按照過去的理論計算出的數字高出了500倍。福爾頓感到這個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難免會被人視為故意標新立異、嘩眾取寵,招致人們的懷疑和非議。他既沒有公布自己的測量結果,也沒有對它再進一步加以研究。沒過多久,美國一個年輕的科學家,在實驗過程中也測出了固體氦的熱傳導度。測出的結果同福爾頓的完全一樣。這位年輕的科學家公布了自己的測量結果以後,很快就在科技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贏得了人們的肯定和讚揚,並由此而別開生麵地創造出了一種新的測量熱傳導度的方法。福爾頓聽說後曾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寫道:“如果當時我除去名為‘習慣’的帽子,而戴上稱為‘創新’的帽子,那個年輕人就絕不可能搶走我的榮譽。”
這個例子中的福爾頓的心理就是典型的從眾心理的習慣。所以,如果我們要克服自己身上的定勢思維習慣,一定要慎重對待從眾心理,真理並不一定總是掌握在大多數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