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當代文學批評
中國的文學發展已進人新的時代。它已告別了以往那種封閉與禁錮的狀態,獲得了從描寫內容到表現形式的一定的自由度。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到20世紀終結這段時間,中國文學的繁榮與進步有目共睹。文學批評在這個時期也有同步的發展。文學批評在文革動亂結束以後,擔負起文學界撥亂反正的任務,在新時期文學的繁榮發展中起了關鍵的作用。這點,隻要是不健忘的人都會記得。
這個時期的中國文學批評,擯棄了以往呈主流狀態的“大批判”的和教條的模式,而開始了文學批評的新時期。它在引進新的文學批評觀念形態方麵,也在恢複文學批評的純潔性方麵,都有了一個新的開始。令人厭惡的破壞性的批評風氣,已受到大多數人的唾棄。80年代後期,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文學觀念隨之產生了非常豐富的變化。過去共同遵行的文學理念宣告解體,不僅是文學創作,也包括文學批評,都在各行其是的無序狀態中實現了中國文學的多元格局。
在以往相當長的時間裏,嚴格的行政指令對中國文學實行著計劃性的管製。被統一管製的文學,當然談不上有什麼創作自由。在現今的多元秩序中,文學能夠按照作家各自的意願和審美理想、而不必聽從他人的指令進行創作,這正是文學的希望所在,值得文學界所有的人們珍惜。目前擺在文學批評界的問題是,我們應當如何把握並使用這種時代賦予我們的權力,使之有效地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彩響。
我以為至關重要的是,當前的文學批評首先應對中國社會實行改革、特別是90年代以來文學發展的態勢進行反思:文學在哪一些方麵有了前進,哪一些方麵有了失誤?文學在向著個人化寫作的推進中獲得成就的同時,是否產生了與現實關懷的疏離?在廣泛借鑒外國經驗的同時,是否忽視了中國傳統的批判性吸收?特別是,文學在豐富它的表現手法的同時,是否放棄了對於意義、深度和價值的追求?一麵對已經到來的21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界急需嚴肅的反省。
2000年1月31日於北京大學
建設的文學批評
一個舊的一百年結束了,一個新的一百年正在開始。在過去的一百年中,中國社會經曆了重大的變化:有許多的奮鬥和犧牲,也有許多的前進和挫折,走過許多彎路,也創造了許多輝煌。在這個一百年中,舊的社會製度宣告解體,新的社會製度宣告誕生。長期的的戰亂在本世紀的最後階段終於結束,中國開始了和平建設的新時代。二十世紀中國的這―百年,在中國數千年的曆史上,也稱得上是非常重要的、值得紀念的一百年。
這一百年的文學也和這一百年的曆史一樣,走過了相當漫長的、艱難曲折的道路。文學在處理救亡與啟縈的關係上,在處理思想與藝術、意識形態與審美創造的關係上,也在處理個人與集體、多樣性與個別性的關係上,在它的曆史行進中曾經產生過許多偏離。文學批評在解決這些問題方麵,在很多時候往往采取了行政性的、甚至是粗暴的和強製的方式。這種方式極大地傷害了文學的發展,它造成了許多悲劇,留下了世紀的文學隱痛。
百年與千年際會時刻,最引人反思與回顧。以往的一百年,幾代文學家對中國新文學的建設傾注了全部的熱情,創造了許多值得紀念的成果,卻也因處理不當造成了許多令人痛心的遺憾一任何良善的解釋都不能掩蓋它的破壞性的後果。這些教訓如今已成了曆史的財富,它永遠啟示著我們不可重複前人的錯誤,它引導我們向破壞性的文學思維告^^
世界是千差萬別的,人的情感空間更是浩瀚而無比地豐富的。建立在個人的無限創造性基礎上的文學,試圖用一種統一的標準予以人為的整飭,事實證明是不可行的。首先必須承認文學信仰和主張的差別,其次必須承認有差別就會有分歧,而解決文學分歧的方式,隻能采取和通過自由的、平等的、特別是理性的討論和爭論,而不是“大批判”或無情打擊和鬥爭的方式。文學的發展和生機可能就在爭論中。但這種爭論必須是建設性的,即有著良好的動機、並有著適當的方式的。
與新文學同步產生並發展的新的文學批評,也已走過了近百年的路程,如今應該是到了它的成熟的時候了。吸取以往的教訓,避免曆史失誤的重蹈,在文學的百年實踐的基礎上,汲取失敗的教訓,總結成功的經驗,以建設性的目光和態度麵對中國文學的全部豐富性,讓中國文學在新的世紀裏有一種新姿態。這就是中國文學批評在新世紀的最好的選擇。
回到文學批評
文學麵對人類生活及其曆史發言。但不是一般的發言,一般的發言其它意識、形態也能做。文學的特殊性在於,它是以形象的感知和塑造為方式的一種發言。文學在進行這一工作時,時刻也沒有寓開人類的情感活動,在文學所傳達的思想中,浸潤著和飽含著人的情感因素。至於文學批評,它和文學創作一樣,都是文學家族中的成員。它們之間的不同在於,作家麵對的是活生生的人物及其曆史,而文學批評家除了這種麵對之外,還特別麵對著作家和作品。就是說,它既要麵對文學的對象,又要麵對創造這些文學的對象。這樣看來,批評家所要關注和介入的,要比作家更具複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