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文學熱點觀察(5)(2 / 2)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文學批評的地位正在被削弱,文學批評的職能正在受到曲解。它的獨立性正在消失,它被普遍地認為是作家的附庸。作家們平時並不理會批評的存在,曾經聽到相當多的作家對批評家的不敬言論。隻是到了他們有新作需要宣傳了,他們這才想到對於文學批評的利用。很多作家事實上並不希望文學批評家對他的作品評頭論足,他們喜歡讚揚,他們未能免俗。久而久之,批評家們也揣摩到作家的心意。於是,充斥首發式、研討會、書評專版的,盡是一片好聽的言說。嚴肅的文學批評,實際上變成了“文學表揚”。批評家愈是這樣的隨眾和隨俗,輿論便愈是無視甚至鄙薄文學批評。這是惡性循環。文學批評的歧誤,不僅來自批評自身,來自作家和讀者的習慣性期待,也來自它的生存環境。最要命的,是批評喪失了它的標準,對作品的判斷和評估無所依傍。以政治性的強弱來厘定作品價值的指針,業已被發展的理念所否定。文學創作當然要把文學性的高低雅俗,以及通過藝術方式所達到的思想高度和深度,作為評價的先決條件。這也就是現時人們普遍認識到的,改變“政冶標準第一”為“藝術標準第一”。但是對於作家藝術能力又當如何判斷?文學界有人提倡“好看的小說”,提出了“好看”的標準。這應該說是把作品的藝術性和讀者對於藝術的感受程度,作為批評的尺度提出來了。但是,什麼樣的作品是“好看”的,作家要經過怎樣的努力達到“好看”?問題仍然存在。在詩歌界,經常有人重複“人間要好詩”的籲求,但是,怎樣的詩才是“好”,怎樣的詩是“不好”。這裏的“好”是懸空的,它本身也期待著判斷的準繩。

這是一個眾聲喧嘩,人言言殊,價值失衡的時代。要是說,在廣大的受眾之中,統一的評價標準已經失去了意義,而在專業的批評家這裏,標準就決非是可有可無的。我們需要再度審視一個陳舊的命題:批評何為?在我看來,要而言之,文學批評承當著如下三大任務:提高欣賞水平,研究寫作技巧,總結創作經驗。問題的核心是,應當非常重視文學批評對於藝術經驗的提高和傳播。作家要重視作品的社會價值、重視作品的思想性的,這已是常識之論,並不存在分歧。問題在於在批評家的心目中,作家是如何通過精到的、美侖美奐的藝術方式和手段,抵達他對於社會人心的深刻認知和剖析,這才是最重要的。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批評界有一個向西方引進新概念和新方法的熱潮。文化批評迅速地為新派批評家所接受。公平地說,文化批評的確擴展了文學批評的空間和視野,它豐富了原來的文學批評的思路和領域,給文學批評帶來了新氣象。但是,文化批評無限擴張的後果,擠壓了,並且替代了對於文學的研究和批評。試想,文學批評若是失去了“文學”,再好的“批評”恐怕也沒有意義。當前的局麵就是如此。批評家們海闊天空,旁征博引,汪洋恣肆。但是隻有“批評”而沒有“文學”,精彩可能是精彩了,其奈離題萬裏何!

本文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強調了文學批評的文學厲性。不是一般的厲性,而是更為複雜,也更為豐富的文學厲性。文學批評有著非常豐富的關於藝術表現和藝術技巧的言說和承擔。現在的文化批評,一般都表現了對於文學性和文本本身的輕忽、乃至視而不見。夢關作品的立意,情節和結構的安排,人物的性格,他們的音容笑貌,乃至他們的出場和結局,故事產生的環境,那裏的自然風光和展現主題之間的關聯,等等。這些都是文學批評本身應有之物,但是不幸^?艮,這些內容在當今的批評中已經瀕臨絕境了。

回到文學批評,回到對於文學自身的關懷上來,不然的話,文學批評就將不再是它本身了。這不是故作危言,這是事實。文化批評對於中國批評界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它可以,而且應當繼續發展,但文化批評不應該擠兌文學批評的位置,更不能最後代替文學批評。批評家們,關心一下我們的作家的創作狀況吧,細心地研究一下他們在創作中體現出來的對於人類的愛心和對於弱者的悲憫和同情,細心地剖析作家在運用語言方麵的得失,在景物描寫方麵和在運思和結構方麵的成敗,回到這些厲於文學自身的話題吧!文學批評家們,請不要忘了你們是文學中人。

2003年12月31日於北京大學暢春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