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胎息論(1 / 2)

衝虛子曰:“古《胎息經》雲:胎從伏氣中結,無從有胎中息。斯言為過去、未來請佛、神仙、天仙之要法也。”男子身中本無胎。而欲結一胎,必要有因。則因伏氣於丹田氣穴中。而結胎,是胎從伏氣中而結也。元氣靜而必動,欲得元氣不動,必要有藏伏,因有胎,即藏伏之所,乃息而不動,是氣從有胎中而息也。胎因愈狀氣而愈長,氣因愈長胎而愈伏,共修成一個圓滿胎神,斯所以為神仙、天仙之要法,非此抑將何以成之?然胎息與伏氣本是一事,何分兩論?隻因懷胎必用胎息,而後成胎,而神住胎。古人皆以胎息言之,今亦詳言於煉氣化神時也。伏氣而得精還化氣,煉藥以得大藥。古人隻言伏氣,今亦因之言伏氣,雖兩言之,則互明其理,令人知兩言之妙,而不妄疑妄執其為兩。

予願再詳譯而直論之。夫人身初時,隻二氣合一,為虛空中之一氣也,無胎亦無息也。因母呼吸而長為胎,因胎而長為胎息。及至胎全,妙在隨母呼吸而為呼吸,所以終日呼吸,而不追悶。此言不由囗鼻,隻臍相連,故能似無氣息一般。此真正胎息景也。

古人謂內氣不出,外氣不入,非閉息之說。正言由臍相連者,離胎而息即斷,無母臍與子臍相連,不得不向自身囗鼻起呼吸,即與胎中呼吸同,而暫異其竅耳。逆修返還之理,安得不以我今呼吸之息而返還為胎中之息耶?凡返還呼吸時,以囗鼻呼吸之氣而複歸於胎息之所。抱樸子日:“得胎息者,能不以囗鼻呼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臍間無氣結成丹)如處胎息之時,漸漸煉至胎息,亦真無。

真無者,滅息靜定之義也。謂胎中之息亦真無之,此正禪家萬法歸一,一歸於無之說也。

方是未生時,而返還於未有息、未有胎之境界,不落生死之途者矣。所以得如此者,亦非驀然無所憑依、配合,便以呼吸歸中,可為胎息者。

但呼吸之氣,最難製伏,必有元氣相依,方可相定,而成胎息。然胎息何以知其成也?以呼吸歸於胎息,則囗鼻無呼吸而成胎息,是其真成也,終不複至囗鼻為呼吸。真神定者,亦似此。

若凡夫外道,不知元氣者為何,而妄曰入定心息,其息不能久住於胎所,雖忍氣,而氣無所容,及氣急殺人,而終不能強忍。囗鼻之氣,更呼吸浩浩。皆由悖卻世尊所謂無生法忍者之所為也。世之假道人,假禪人,皆如此,亦後學聖真之所當辨而自防危險者也。

所謂孤陰不成者,此亦其一也。呼吸之氣,乃後天有形之陰物,故亦如此言之。

必要有先天氣機發動之時,又有元靈獨覺,及呼吸相依,三寶會合,已先煉成大藥者,即轉歸黃庭結胎之所於此之時。

此時者,是當此結胎之時,皆言先時所化氣,而至此始言結胎之意也。此正申明必要練精化氣,以氣助神,以神主胎以呼吸結胎,方成真胎息。

而後以胎息養胎神,得神氣乘胎息之氣,在中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