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05轉輪手槍

M605轉輪手槍是陶魯斯公司1996年推出的一款J型框架的“獅子鼻”式轉輪手槍。它非常小巧,重0.659千克,一般采用57毫米長的槍管,槍管頂部帶肋條,並在頂部鑽有孔,這是當今較為流行的一種補償係統。扳機和擊錘采用鑄造硬化,黑橡膠握把非常順手。彈巢可以裝5發357馬格努姆彈。

M608轉輪手槍

M608轉輪手槍是陶魯斯公司於1996年推出的,它是陶魯斯公司大批量生產的第一種可裝8發槍彈的左輪手槍,有102毫米和165毫米兩種槍管,每種槍管的型號又分發藍處理和不鏽鋼兩種。M608轉輪手槍采用了陶魯斯最新開發的扳機機構,其扳機運動的平穩程度可與那些在作坊中精心加工的定做槍相媲美。與其他新推出的陶魯斯轉輪手槍一樣,M608也采用黑橡膠握把,握把外形經過精心設計,握持非常舒適。

陶魯斯“追蹤者”轉輪手槍

陶魯斯“追蹤者”轉輪手槍不僅是陶魯斯轉輪手槍中的經典之作,而且也是最能體現其精髓的一款產品,主要是為狩獵、宿營、釣魚等活動而設計的,具有可隨身攜帶的特點,而在眾多型號中,最受歡迎的是口徑為11.43毫米、槍管長102毫米的ACP“追蹤者”。它的外觀漂亮,結構緊湊;選用新材料,後坐力小,重量輕,耐腐蝕。采用了陶魯斯公司的理博握把,既有減震作用,又有握持舒適感;槍管口上方兩邊對稱各設4個連通槍膛的小孔,可抑製槍口跳動。由於陶魯斯公司公開承諾對消費者提供終身維護,因而ACP“追蹤者”係列手槍很快打入了北美市場。

自動手槍

20世紀興盛一時的轉輪手槍在一戰之後頻繁的軍事戰鬥中,逐漸暴露出了自身的不足。如容彈量少,槍管與轉輪之間有間隙,會漏氣和冒煙,初速低,重新裝填時間長,威力較小。雖然在精度和可靠性上轉輪手槍可以滿足軍事需要,但它畢竟仍然無法保持自己在軍事領域的傳統地位,很快就被自動手槍所代替。

自動手槍的含義

自動手槍是指利用火藥氣體能量完成自動裝彈或連發射擊的手槍,彈夾可攜帶6-12發子彈。部分型號甚至可裝20發子彈,是現代軍、警、民用的主流手槍。

自動手槍可以分為半自動手槍和全自動手槍。半自動手槍指的是既能自動裝彈又能自動待擊的單發射擊手槍,又稱自動裝填手槍,習稱自動手槍。目前,世界各國軍隊和警察使用的基本上都是半自動手槍。全自動手槍指的是既能自動裝填又能自動待擊,具有連發射擊功能的手槍,在我國稱為戰鬥手槍,國外則稱做衝鋒手槍。

優勢所在

轉輪手槍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再次裝彈太慢,由於是6發彈倉結構,子彈必須一發一發地裝入彈倉。一般裝入一發子彈至少需要三到四秒鍾,6發裝完就需要半分鍾左右。而自動手槍如果有備用彈夾的話,重新裝彈頂多需要5—6秒鍾。在軍事作戰中,這麼長的裝彈時間是無法容忍的。近距離內,半分鍾的時間足夠敵人作出10次以上的攻擊。

典型的例子就是美軍在19世紀霍恩河戰役中的慘敗。當時美軍有一支600人的騎兵部隊遭遇了1000名印第安人的伏擊,美軍由於隻攜帶了轉輪手槍,沒有攜帶馬刀。在近距離遭遇印第安人以後,美軍騎兵很快打光了轉輪手槍的子彈。在他們裝彈的時候,印第安人衝到他們麵前。沒有冷兵器的美軍騎兵無力抵抗,最終死亡了近300人,幸存者也大多帶傷,而印第安人僅僅死亡200人。

自動手槍的誕生

任何槍械作為軍用武器來說,要盡可能高效地殺死敵人,就需要更遠的射程、更大的威力、更持續的火力、更準確的精度、更高的可靠性。雖然很快人們發明了快速裝彈器來改善轉輪手槍裝彈慢的問題,但是在和同等口徑的自動手槍相比之下,轉輪手槍由於燃氣泄漏等原因,子彈威力要小得多。

1893年,美籍德國人雨果·博查特發明了7.63毫米自動手槍。該槍的開鎖、拋殼、待擊、裝彈、閉鎖等動作均由槍機的後坐和複進來完成,並采用彈匣供彈。這些結構設計為現代手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後來,德國工程師喬治·盧格在博查特手槍的基礎上,改進槍機結構,設計製造出著名的盧格手槍,並在德國服役達30年。

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除了英國還裝備韋伯利轉輪手槍以外,各大國都換裝了半自動手槍和自動手槍。美國裝備了伯朗寧M1911自動手槍,蘇聯裝備了托卡列夫自動手槍,德國裝備了魯格自動手槍,連日本也裝備了南部十四式自動手槍(王八盒子),中國則有數量眾多的毛瑟軍用手槍(盒子炮)。

德國毛瑟係列手槍

毛瑟手槍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它第一次實現了手槍在射擊過程中各種動作的自動化,在手槍的發展史上占有非常顯赫的地位。毛瑟手槍可以發射大威力手槍彈,可獲得較高的初速,彈匣容彈量增加,射擊速度提高,火力持續性增強。無論是威力還是火力,都比轉輪手槍勝出一籌。它的問世及應用,標誌著自動手槍在20世紀初已露出端倪。

生產廠家

毛瑟手槍是由德國毛瑟兵工廠製造的,該廠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811年,當時,符騰堡國王腓特烈一世在德國的一個小鎮——奧伯恩多夫建立了一間專門為普魯士軍隊生產武器的皇家兵工廠,毛瑟公司的創始人保羅·毛瑟和哥哥威廉·毛瑟就跟隨父親在這家兵工廠當學徒,也就是在這裏他們開始了槍支的設計。1871年,毛瑟兄弟在研製出第一支能夠發射金屬外殼子彈的步槍後,便創立了毛瑟兵工廠。

真正的設計者

毛瑟手槍雖然是以毛瑟命名的,但它的設計者並不是毛瑟本人,而是在兵工廠工作的費德勒三兄弟。因為起初毛瑟兄弟並沒有打算設計擊發式自動手槍,他們的研究重點是步槍。當1894年費德勒兄弟製造出了7.63毫米的樣槍時,毛瑟兄弟才決定將這種槍投入生產,由於該手槍最後申請專利的是公司老板,並於1896年投入生產,所以這種手槍被命名為1896式毛瑟手槍。

完美的設計

1896式毛瑟手槍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軍用自動手槍,由於它的槍套是一個木盒,因此在中國人們習慣稱它為“盒子炮”或“駁殼槍”。該槍采用槍管短後坐式自動原理,槍管尾段接有一個很長的節套,節套內裝有槍機,利用槍機與槍管節套的後坐與複進,使裝填、開鎖、拋殼、待擊、閉鎖這些動作實現了自動完成。閉鎖方式為閉鎖卡鐵起落式,彈匣供彈,槍管內刻有6條右旋膛線,並首次采用了空倉掛機機構。這些結構原理的發明,使手槍的功能更趨完善,並在毛瑟兵工廠沿用了43年之久。

無人問津

盡管毛瑟手槍在槍史上的地位顯赫,但是從它1896年誕生到1939年停產,全世界很少有國家將毛瑟槍作為軍隊的正式裝備在戰場上使用。這並不是因為它的質量不好,而是因為它的價格過於昂貴。在當它的價格為25元,而同時期其他的手槍隻不過幾美元。加之要將該槍裝備歐洲軍隊當手槍尺寸太長,作為步槍威力又太小,令人難以抉擇。因此,英國人稱之為“掃帚把”、德國人叫它“牛蹄子”,認為它難登大雅之堂。

發展壯大

毛瑟手槍具有槍身堅固,射程遠,殺傷力強的特征,由於它的原始設計幾盡完美,所以在其大量生產的40年曆史中,內部幾乎沒有什麼改變。進入20世紀後,毛瑟兵工廠又成功推出了一係列型號的毛瑟手槍。其中還有9毫米口徑的,發射9毫米帕拉貝魯姆手槍彈;有的還可安裝槍托(手槍套),彈匣容彈量也分好幾種。除德國外,意大利、土耳其、俄國等開始陸續裝備毛瑟手槍,以取代轉輪手槍。

毛瑟M1896手槍

毛瑟M1896軍用手槍具有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等優點,廣泛流傳於世界許多國家。中國很早就有仿造,在抗日戰爭中使用較廣,20響的“駁殼槍”和“盒子炮”就指的是這種手槍。1896年生產的樣槍有5種不同類型,7.63毫米口徑的有10發、6發和20發三種彈匣,6毫米口徑的有實驗型手槍和10發彈匣卡賓槍兩種,但後兩種槍未形成批量生產。

毛瑟M1916手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毛瑟手槍流傳甚廣。1916年,有許多毛瑟M1912手槍改用9×19毫米帕拉貝魯姆槍彈,這種改換子彈的手槍被稱為毛瑟M1916手槍。在這些槍的握把上均有漆成紅色的9字,收藏專家稱為大紅9。

毛瑟M1932手槍

在德國毛瑟兵工廠製造的眾多的手槍型號中,最著名的要數1932年式毛瑟手槍了。這款手槍在毛瑟M1896式7.63毫米自動手槍的基礎上,加裝了一個快慢機,從而實現了手槍的全自動功能。為了方便使用,槍上刻有“N”和“R”字母,N代表半自動,R代表全自動,為了便於連發射擊,供彈機構由固定彈倉改成了活動彈匣,彈容量有10發和20發兩種。毛瑟M1932式7.63毫米手槍現已成為全球使用最廣泛的衝鋒手槍,它的威力較大,動作可靠,火力猛烈,操作簡便,木質的槍盒可加裝於槍上作為槍托,用於抵肩射擊,增加有效射程。我國對其稱謂多樣,例如“二十響駁殼槍”、“盒子炮”、“自來得二十響木殼”、“快慢機”等等,毛瑟兵工廠則稱之為速射型。

最會使用毛瑟槍的國家

出人意料的是,在歐洲無人問津的毛瑟槍在中國戰場上卻顯示了強大的威力。毛瑟槍彌補了老式步槍和機槍火力之間的空缺,擔當了衝鋒槍的職責。在長期的使用中,中國人還發明了一種很好的射擊術,在射擊時把槍身轉90度,使連發的彈頭在水平麵上形成散射,這要比槍口上跳有利得多。難怪歐洲的評論家說:“中國人把毛瑟手槍當衝鋒槍來使用,而且創造出了一套很有效的射擊術,可以說中國是唯一會使用衝鋒手槍的國家。”人們熟知的電影《平原遊擊隊》中的李向陽,《鐵道遊擊隊》裏的劉洪、王強,電視劇《亮劍》中的李雲龍,所使用的就是毛瑟手槍。

德國毛瑟M1910手槍

在手槍中,袖珍手槍可謂是獨樹一幟。由於它結構緊湊、攜帶隱蔽、使用方便,而且口徑一般較小,後坐力和噪聲也相對較小,因此特別受到特工人員的青睞。在老式的袖珍手槍中,毛瑟兵工廠的袖珍手槍是最典型的,它以簡單緊湊的結構、漂亮的外觀、可靠的性能和精湛的工藝製造而著稱,如今已是收藏家追捧的對象。毛瑟袖珍手槍主要有4種型式:M1910、M1914(及其改進型M1934)、M1918和HSC式。

橫空出世

M1910毛瑟手槍是毛瑟公司於1910年推出的一款袖珍手槍,該手槍有6.35毫米和7.65毫米兩種口徑。6.35毫米口徑的M1910袖珍手槍的槍管長和全槍長都比同時代其他袖珍手槍略長,這主要是因為這樣可獲得更高的可靠性及射擊精度。

設計特點

M1910毛瑟袖珍手槍的製造技藝精湛,具有較大的彈匣容彈量。它用胡桃木握把代替了硬橡膠握把,從而克服了抽殼鉤強度不足的問題。另外,該槍套筒座的左側有一個側板,向上推就可取下側板,此時不用卸下套筒就可以拆卸扳機/阻鐵組件、扳機連杆和扳機簧等零部件。

很高的射擊精度

雖然M1910毛瑟袖珍手槍是隱蔽攜帶使用的武器,但是它的射擊精度卻異乎尋常地高,而且射擊容易控製。這主要是因為該槍槍管軸線與握持位置的距離較近,一般人均能很好地控製握把。射完最後一發槍彈後,空倉掛機機構將套筒阻於後方,這時如果插入新彈匣,套筒會自動複進,並將彈匣裏的第一發槍彈送入彈膛;如果在空彈匣時釋放套筒,首先要把彈匣退出12毫米左右,然後再把彈匣推上去,套筒會脫離空倉掛機的約束,自動複進到位。 洲、北美以及其他地區一經推出就大獲成功。正是由於它的價格比當時美國市場上的其他自動手槍要便宜得多,因此該手槍被美國大量進口,其中很多作為軍用,流行甚廣,甚至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美軍的製式武器。

推陳出新

1914年,毛瑟公司對M1910毛瑟袖珍手槍的槍管定位方式進行了改進設計,將M1910的6.35毫米的口徑按比列擴大為7.65毫米,而且不再采用側板以及槍管拆卸(定位)杆結構,而是采用套筒座前下方的一個彈簧卡筍來固定槍管,這就是M1910的改進型M1914袖珍手槍。1934年,毛瑟公司專門針對M1914袖珍手槍作了一些修改,將內部的機加件改為衝壓件,推出了M1934袖珍手槍,該槍把握把帶棱角的部位改為圓弧形,給人一種握持舒適的感覺。

德國毛瑟HSC手槍

毛瑟HSC性能數據

口徑:7.65毫米

空槍重:0.596千克

全長:165毫米

槍管長:86毫米

槍口初速:290米/秒

有效射程:40米

發射方式:單發

裝彈量:8發

為了促進銷售,毛瑟公司在1934年對M1910袖珍手槍進行了改進,但是結果並不令人滿意,因為它在競爭中輸給了新式的瓦爾特雙動係列手槍。於是,毛瑟公司便研製出了雙動的HSC式袖珍手槍。作為20世紀30年代末期的軍用或警用手槍,HSC式袖珍手槍以其合理的設計,精巧的外形和良好的操作性能而被人們所喜愛。

投入生產

毛瑟HSC式袖珍手槍於1939年正式公開,1940年開始生產,並持續到1946年。此後,於1950年在法國及其他國家特許生產。早期生產的大約有4000支商用型HSC槍上帶有“鷹”的圖案標記,製造非常精美,表麵發藍處理。隨後生產的軍用型大約有30000支,帶有“鷹”的圖案和“L 3 5 WAFFENAMT”標記。

精巧的設計

毛瑟HSC式袖珍手槍並不是過去袖珍手槍的改進型,而是擁有全新的設計,流線型的外觀使其具有強大的視覺衝擊感。它外形和內部設計都很引人注目,它的擊錘幾乎完全隱藏在套筒裏,露出部分剛好射手能用拇指使其待擊。保險機構是杆型,當上升時,擊針頭部進入凹形部,不與擊錘對準。除此之外,它的很多活動件都具備兩個或兩個以上功能,例如無彈匣保險也可起到空倉掛機和拋殼挺的作用。

強大的威力

雖然HSC的外形並不小、質量也比較大,但是它采用了7.65毫米口徑,威力很大,因此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和警方曾大量裝備這種手槍。盡管精加工受當時條件的限製,但它仍不失為一種設計合理、操作良好的手槍。

名副其實

可以說,HSC式袖珍手槍是一支真正的袖珍手槍,從口袋中快速取槍時不會發生勾掛現象。該槍的握把握持時很舒適,扳機力適中,該槍既可保證武器具有最少量的零件,又不降低其功能。但對於手大的人來說使用起來就不是很方便了,如果緊握手槍慌忙地開火,擊錘有可能傷及手部。

HSV毛瑟手槍

HSV毛瑟手槍是毛瑟公司推薦參加20世紀30年代末德國手槍選型試驗時推出的一款手槍(這次試驗最終采取了瓦爾特P38式手槍)。該手槍是毛瑟HSC式袖珍手槍的一種體積較大的變型槍,它發射的是9×19毫米帕拉貝魯姆槍彈。

德國伯格曼M1896手槍

No.3M1896伯格曼自動手槍性能數據

口徑:6.5毫米

全槍長:241毫米

槍管長:102毫米

全槍重:1.13千克

槍口初速:381米/秒

裝彈量:5發

1 9世紀末,自動武器紛紛登上曆史舞台,許多國家的不同兵工廠都開始研製自動手槍。  西奧多·伯格曼也是探索、研製自動手槍的先鋒之一。其中,6.5毫米M1896半自動手槍就是德國伯格曼公司自主創新的新槍型之一,由於該槍數量很少,就顯得非常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