締造者西奧多·伯格曼

西奧多·伯格曼,1850年5月出生於德國斯百薩道夫鎮的一個開旅館兼製釀酒的家庭。年輕時,伯格曼在當地的一個火爐廠工作,逐漸對鋼鐵製造行業產生了興趣。1879年,他攜家眷來到了擁有許多鋼鐵產品製造公司的德國重工業區——加詹納鎮,在那裏伯格曼成為一家鋼鐵公司的股東之一,當第二大股東退休時,他便掌控了公司的全部股份。

在19世紀末的最後幾年裏,伯格曼鋼鐵公司一直生產火爐、家用器具、農業工具、柵欄、煤氣爐的調節閥以及氣手槍和氣步槍。但是,幫助伯格曼公司獲得國際聲譽的主打產品卻是它生產的輕武器,特別是手槍。1892年,匈牙利的鍾表製造者奧都·布拉烏塞特將關於後膛閉鎖自動裝填手槍的想法和伯格曼進行了交流,伯格曼對此很感興趣,並於1892年在德國申請了該項專利。1893年,在他的主持下,研製出了M1893伯格曼自動手槍,這是一種延遲後坐自動裝填手槍。經過改進,他又研製出M1894伯格曼自動手槍,該槍既可發射底緣式槍彈,也可發射無底緣式槍彈,但其生產數量很少。後來又屢次改進,試製出 M1896、M1897等型號。此後,伯格曼一直為開發新槍和推廣銷售各種產品而不斷努力。

三種型號

M1896伯格曼自動手槍有3種型號,即口徑為5毫米的No.2M1896伯格曼自動手槍、口徑為6.5毫米的No.3 M1896伯格曼自動手槍和口徑為8毫米的No.4M1896伯格曼自動手槍。人們通常稱它們為伯格曼2號、3號、4號手槍。這3種手槍除了口徑和一些細微的差別外,基本上沒有什麼區別。據統計,伯格曼3號手槍和4號手槍總共生產了4400支,而2號手槍數量大約在1500—2000支之間。

結構特點

M1896伯格曼自動手槍采用了伯格曼獨創的自由槍機式自動方式,在槍械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這種自動方式的特點是,槍機和槍管完全沒有扣合,隻是靠槍機的質量和複進簧的張力關閉彈膛。該自動方式隻適用於小型武器。因為大型武器裝藥量很大,很容易出現彈殼炸裂和後坐力太大等問題。

No.3 M1896伯格曼自動手槍

No.3 M1896伯格曼自動手槍在槍械發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並且十分稀少。

早期的No.3 M1896伯格曼自動手槍的槍身右側設有一個彈匣蓋,向下旋轉打開彈匣蓋時,托彈杆隨彈匣蓋一同向下旋轉。當彈匣蓋全部打開時,托彈杆也停止旋轉。這時就可以裝彈了。此外,該槍的保險是通過向上扳動保險杆實現的。保險杆是一個位於槍身左側握把上方的弧形杆。當擊錘後壓到位時,向上扳動保險杆,便將擊錘鎖定,實現保險。

德國伯格曼貝亞德手槍

伯格曼貝亞德手槍是一種半自動大威力手槍,它是20世紀初比利時安申—埃斯布裏施蒙—派帕公司(以下簡稱派帕公司)獲得了德國伯格曼手槍特許生產權而推出的產品。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兩次被丹麥軍隊選作製式,分別命名為M1910和M1910/21手槍,後來在丹麥也生產。在兩次大戰中除了丹麥軍隊裝備該槍外,西班牙和希臘軍隊也有裝備。

特許生產

1901年,伯格曼申請了一項專利,其中包括一個安放在槍機後部、可垂直移動的閉鎖係統。1903年,他將這種閉鎖係統應用到了M1903“火星”半自動手槍上。後來,西班牙選其為製式武器,訂購3000支,但由於當時的伯格曼公司正處於被海因利希—克利格霍夫公司收購的混亂狀態。克利格霍夫公司認為西班牙軍隊訂貨量太少,不值得重新整備生產線投產,便將特許生產權授予比利時的派帕公司。

原型的改進

比利時派帕公司非常重視M1903半自動手槍的特許生產,還根據西班牙軍隊的要求作了局部改進,將套筒與槍管製成一體,並在彈匣座下端的兩側設半圓形缺口,使彈匣局部外露便於抽出。1908年製成伯格曼M1903手槍的改進型,命名為伯格曼貝亞德M1908手槍,一般稱為伯格曼貝亞德手槍。“貝亞德”就是派帕公司的半自動手槍商標。

銷售活動

德國的大威力半自動手槍M1903開發出來以後,在1903—1906年的生產時間裏,該公司展開了種種推銷活動。除了參加西班牙軍隊的選型實驗而被采用外,還參加了丹麥陸軍選型試驗,於1910年被選作丹麥軍用製式,並命名為伯格曼貝亞德M1910半自動手槍。丹麥向比利時派帕公司訂貨4840支。比利時製造的M1910原型槍套筒左側刻有比利時派帕公司的全稱和表示伯格曼專利的特許生產標誌。

丹麥生產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軍占領比利時,派帕公司因生產武器成為德軍軍管對象,中斷了向丹麥供應伯格曼貝亞德M1910手槍。丹麥政府和軍方因軍用製式手槍的供應斷絕受到沉重打擊,於是政府作出軍用製式手槍國產化的決定。1918年“一戰”結束,丹麥政府與解放後的比利時派帕公司交涉,簽訂在丹麥國內生產M1910手槍的合同。

改進型M1910/21

1921年,丹麥國產的M1910手槍經試驗後被軍方選作補充製式武器,命名為伯格曼貝亞德M1910/21半自動手槍,並由負責兵器維修與管理的陸軍兵器製造所和哥本哈根兵工廠生產。 1922—1924年,共生產出了2200支。在M1910/21手槍的國產化中,丹麥軍隊對M1910作了部分改進。在外觀上,木製的握把護木比原來增大,幾乎到達握把上端,使握持更加舒適。內部機構也有改進,槍機後部有使擊錘部分潛入的切槽,並重新設計了抽殼鉤。

德國盧格P08手槍

盧格P08手槍性能數據

口徑:9毫米

全槍長:222毫米

槍管長:102毫米

全槍重:0.85千克

槍口初速:351米/秒

裝彈量:8發

發射方式:單發

德國盧格P08手槍是一戰和二戰中最具代表性的手槍,它是由喬治·盧格設計的。1908年被德軍選作製式武器,是當時最有魅力的半自動手槍。1942年以後該槍停止生產,軍隊也不再裝備,現在隻有警察中還有人使用,由於該槍的知名度頗高,至今仍是世界著名手槍之一。

生產背景

1893年,美籍德國人雨果·博查特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自動手槍——7.65毫米C93式博查特手槍,該槍外形笨拙不實用。不久,同廠的喬治·盧格又對這種手槍的結構進行了改進設計,在1898年定型,1900年被瑞士采用為製式手槍,這是世界上第一把製式軍用半自動手槍,口徑為7.65毫米。盧格繼續進行改良,1904年,新式的盧格手槍,包括新式的9×19毫米子彈,獲得德國海軍采用,隨即在1908年被陸軍采用並命名為盧格08,作為製式自衛武器,在德軍服役達30年之久。

幾經周折

盧格P08手槍最初由DWM一家公司生產,從1911年開始德國的兵工廠也開始生產。一戰後的一段時期內,德國政府禁止生產盧格P08,但後來為了出口,DWM公司重新生產。1933年納粹黨執政,大部分生產轉到毛瑟公司。直到1945年,德軍最少製造了200萬把盧格P08,包括最少35種改進型號。據資料記載,P08手槍共生產約205萬支,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消耗,留存的極少,這就大大提高了它的收藏價值。

外形特點

盧格P08手槍與以往手槍不同的是,它采用手動保險反位,重心置後,使槍管重量減輕,平衡性能好,其瞄準基線即全槍長度,從而提高射擊精度,在旁邊燕尾槽上有可調的防折射準星。盧格P08手槍的結構獨特、外觀優雅,加工精良,有多種變體款,如鼓型彈匣、長管型、重管型、騎槍型等。現今世界上,大概沒有一把半自動手槍能設計得這般優雅動人。

魅力所在

盧格P08式手槍是一種性能可靠、質地優良的武器,它的超凡魅力就在於它采用了槍管短後坐式工作原理。該槍配有V形缺口式照門表尺,發射9毫米帕拉貝魯姆手槍彈。除了勇奪史上第一把軍用半自動手槍的地位之外,盧格手槍最大的特色是它的肘節式閉鎖機構,這種機構參考了馬克沁重機槍及溫徹斯特貢杆式步槍作業原理,類似人類的手肘,伸直時,可以抵抗很強的力量,一旦彎曲,很容易繼續收縮。

致命的弱點

盧格P08式手槍在一戰及二戰時期被戰車兵、傘兵、下士官等軍方戰鬥人員以及境內保安警政等單位使用。但因為槍體使用了過多容易遺失的細小零件,戰場上的泥濘,沙土雜物便成了它的致命威脅。另外,它的製造成本也很高,價格是後來生產的P38兩倍。1938年,盧格P08式手槍被德國卡爾·瓦爾特武器製造廠生產的P38手槍取代,但直到1942年才停止生產。

盧格P08工藝手槍

盧格P08工藝手槍是1939年喬治·盧格為當時德國最高統治者專門定做的,共生產了4支。其特點是:全槍采用24K鍍金鑲嵌雕花。其中最著名的一支由當時納粹德國空軍元帥戈林佩帶收藏,1945年戈林被捕後該槍被紐倫堡戰爭法庭收繳。

盧格P08手槍盒

對於盧格P08手槍收藏者來說,最難得的是德國海軍艦船內裝備手槍的槍盒。該槍盒的4個角用黑色的鋼增強,內部無分隔物,表麵寫有“P.08m.Tasche”字樣,槍盒內裝入原樣收納於皮革製槍套內的盧格P08手槍。大部分德軍艦船內裝備的手槍及槍盒已經同德國海軍軍艦一起沉沒於大西洋海底,現存極少。這種純木製手槍盒價格昂貴,價值人民幣2.2萬元以上。

兩種子彈

喬治·盧格除了設計出一把實用的手槍外,並為其設計了兩種子彈,其中9×19毫米,堪稱是曆史上至今最成功,也最被廣為采用的手槍子彈,進入了21世紀仍方興未艾。但還有一種7.65毫米口徑也非常普遍。

德國瓦爾特P38手槍

瓦爾特P38手槍性能數據

口徑:9毫米

全槍長:213毫米

槍管長:127毫米

空槍重:0.772千克

槍口初速:350米/秒

有效射程:50米

彈容量:8發

德國卡爾瓦爾特公司成立於1886年,該公司生產的手槍因外形美觀、性能穩定、動作可靠以及工藝先進等特點,在世界名槍的行列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瓦爾特手槍漫長的發展進程中曾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槍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二戰中被廣泛應用的瓦爾特P38手槍。

設計過程

瓦爾特P38手槍是德國人卡爾·瓦爾特設計的。瓦爾特從1906年開始設計半自動手槍。1938年,它設計的軍用型手槍因結構堅固、故障率極低被德國陸軍定為製式手槍,取名P38。最初時隻配給高級軍官使用,後來狙擊手及裝甲兵也有配備。該槍於1938年正式采用,用於取代德國盧格P08手槍,一直服役到20世紀90年代。

安全可靠

與盧格P08手槍相比,P38手槍的設計簡單、安全可靠、易於大批量生產。它采用了一種雙重製動的武器——在裝上彈藥、豎起擊鐵後,可以再鬆下擊鐵,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迅速地扳起擊鐵並摳動扳機打出槍膛內的子彈。在遇到緊急情況時,該槍僅需簡單地扣動扳機就可以完成豎起擊鐵和射出槍膛裏的子彈這一係列動作。此外,它還是現代手槍保險功能的先驅之一,隻要保險上好即使是膛內有彈照樣可以安全攜帶。

德國瓦爾特P22手槍

瓦爾特P22手槍是以瓦爾特P99手槍為基礎而開發的一種5.56毫米小口徑自衛手槍。該槍小巧玲瓏,重量隻有0.43千克,即使放在口袋裏也不會感到往下墜的感覺,手小的人非常容易操作。無論從大小、重量、性能和價錢上考慮,P22手槍都是自衛手槍中最具吸引力的。

眾多的優點

作為一種小口徑,小威力的手槍,P22手槍也有不少優點。首先,它使用5.56毫米的小口徑槍彈,大大縮小了槍的體積,達到輕量化的目的,這對自衛手槍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其次,P22槍彈發射時的後坐力小,容易控製,不易誤傷旁人,帶有相當的“人道主義”味道。

安全性極高

P22手槍的套筒上增設了能直接鎖住擊針的手動保險,並安裝了可利用扳機力來控製的擊針保險,增強了手槍的安全性能。在P22上沒有采用在一般中心發火槍彈的手槍上經常能見到的彈膛指示器,而是在套筒與槍管的接觸部位開了個小缺口,通過這小缺口就可確認槍膛內有無槍彈。

實射性能

P22手槍的彈匣容量為11發,在25米距離的射擊試驗中11顆彈頭命中了直徑為30厘米的靶心區,其中散布在中心點周圍的7顆彈頭則集中在直徑為12厘米的圓內,從自衛手槍的功能來講,這種命中精度已經很充分了。

德國瓦爾特P99手槍

瓦爾特P99手槍是瓦爾特公司生產的第一支采用沒有擊錘的擊針式擊發機構的手槍。P99手槍是一種適合平民自衛或執法人員使用的半自動手槍,它蘊含了瓦爾特公司設計人員的許多創新性思維及先進技術,是瓦爾特公司產品的一個裏程碑。

研製背景

創建於1886年瓦爾特公司在創建的100多年的曆程中生產了一係列的擊錘擊發式手槍。 由於擊錘擊發式手槍存在許多不可避免的缺點,如擊錘外露,外界雜物容易進入機構內部,導致機構失靈;扳動擊錘時容易失手,引起意外走火等,所以瓦爾特公司於1996年開始研製采用改進的勃朗寧閉鎖係統的P99手槍。

外觀設計

P99手槍的金屬部件表麵進行了特殊的特尼佛或鍍鉻處理,提高了其表麵硬度和耐磨性能。它采用了由玻璃纖維聚合物材料製成的套筒座質量輕,握持靈巧舒適。此外,它的背帶環內置,即在握把後下部有一槽孔,插入固定銷可作背帶環使用。槍管軸線位於持槍手虎口上方大約24毫米的位置,改善了平衡性,降低了槍管跳動,這使得該槍即使在連續發射時也能很容易控製。

簡單的發射機構

由於采用了拉簧式發射機構,P99手槍的發射機構比壓簧式發射機構簡單,這使得它在手槍界享有安全手槍的美譽。這種發射機構使手槍發射第1發槍彈時,扳機行程加大到14毫米,這樣走火概率非常小。另外,還有一種7毫米的扳機短行程是為快動型P99手槍而設計的,以滿足各種快速反應部隊的需要。

易於操作

P99手槍設計有手動的待擊解脫按鈕,它於套筒後部的左上方,右撇子射手用右手拇指按壓操作,而左撇子射手的左手食指也很容易夠得著。在待擊解脫後,如果需要重新待擊而又不想使用雙動的方式擊發,則隻要把套筒向後拉動大約9.5毫米的距離即可使擊針重新待擊。

完善的保險機構

P99手槍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設計了擊針保險、扳機保險、非待擊保險和跌落保險四種較完善的新型保險機構。擊針保險會卡住擊針使其不能擊發底火,隻有扳機扣到一定距離後才會向上頂起,讓擊針通過;扳機保險可避免擊發連杆意外活動;非待擊保險則是在解脫待擊時阻擋擊針,不讓其打擊到膛內槍彈的底火;跌落保險則是防止武器意外跌落時產生走火。此外,待擊解脫功能也能起到輔助的保險作用,如執法人員在槍戰過後可以解脫擊針的待擊狀態,即使膛內仍然有彈也能安全可靠地攜行。萬一遇上突發危機,雙動擊發功能也讓執法人員可以隨時開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