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HK MP7衝鋒槍
HK MP7衝鋒槍性能數據
口徑:4.6毫米
重量:1.6千克
全槍長:590毫米
發射方式:單發、連發
理論射速:950~1000發/分
有效射程:200米
MP7衝鋒槍原稱為單兵自衛武器——PDW,該槍於1999年正式亮相,2000年被德軍列為製式裝備。此後MP7開始頻繁出現在各武器交易展覽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同時也使銷量直線上升,在短短的兩三年時間內,MP7已先後出售到17個國家。此外,該槍還參加了阿富汗戰爭、科索沃維和行動等戰鬥,並有良好的表現。
研製曆程
20世紀80年代,隨著各國軍隊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車組人員及各種服務保障人員越來越多,這要求此類非戰鬥人員的武器質量輕,操作簡單,在遇到敵人突然襲擊時可以快速還擊。應此要求,法國地麵武器工業集團公司和比利時FN公司相繼進行了小口徑單兵自衛武器的研製,這些研製對HK公司有所觸動。80年代末,該公司以4.73毫米口徑的無殼彈為基礎,設想出近程自衛武器(NBW)概念,並於1990年4月製造出了樣槍。後來,HK公司繼續推進NBW的研製,並稱其為單兵自衛武器——PDW。2000年,PDW開始列裝德軍,並被正式命名為MP7衝鋒槍。
秀外慧中
MP7衝鋒槍體積小、質量輕,采用整體式高強度聚合物機匣,配用4.6×30毫米槍彈,彈道低伸,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在50米的射程上,可以將20%軍用明膠穿深達280毫米。它的人機工效較好,在結構設計上十分注重可操作性,快慢機、彈匣扣、槍機保險等均能左右手操作,除更換彈匣外,整個射擊過程完全可以由單手完成。
德國瓦爾特MPL/MPK衝鋒槍
瓦爾特MPL/MPK是一種優秀的衝鋒槍,它於1963年定型並投產,1987年停產。在德文中,衝鋒槍的縮寫是MP,該槍族有兩種型號,分別為槍管較長的MPL(即“長衝鋒槍”)和槍管較短的MPK(即“短衝鋒槍”)。該槍結構簡單,輕巧便攜,點射散布精度良好,動作可靠。投產後,被西德警方廣泛裝備,並大量出口到國外。
構造特點
MPL和MPK的唯一區別是槍管和槍管套的長度不同。兩者都采用槍機自由後坐式自動方式,前衝擊發工作原理。其槍機呈“L”形,上部重量較大,並向前延伸至槍管上方,起機框的作用,內有容納槍機導杆的通孔,彈底窩平麵則位於槍機下部。這樣的設計使槍機的大部分位於槍管上方,因而可以采用一個長度較短的機匣,使全槍結構緊湊。槍機導杆穿過槍機上部的通孔而固定於機匣中,導杆同時又起複進簧導杆的作用。
慕尼黑事件
1972年7月,在慕尼黑奧運會上發生了巴勒斯坦“黑九月”組織劫持以色列運動員的恐怖事件,西德警察營救失敗導致人質全部喪生。這次事件幾乎被全世界人通過電視所看到,營救人員所持的瓦爾特MPL/MPK衝鋒槍也因此名譽一落千丈。雖然事後證明,這次營救失敗的原因完全在於決策失誤和狙擊手個人的素質問題,但MPL/MPK衝鋒槍的市場已經完全被MP5搶占,在堅持了幾年後,最終於1987年停產。
英國司登衝鋒槍
司登衝鋒槍是英國在二戰期間研製的一種非常簡陋的衝鋒槍,在二戰中它是公認的結構最簡單、做工最粗劣、造價最低廉、外形最醜陋、最受盟軍士兵痛恨的武器。該槍由英國恩菲爾德兵工廠的謝潑德和特賓兩人設計而成,研製完成後被命名為司登衝鋒槍。
簡單的結構
司登衝鋒槍由47個零件組成,絕大多數組件是衝壓而成的,隻有槍機和槍管需要機床作業。槍托由一根鋼條和一塊鋼板焊接而成,槍身是一根鋼管,透過槍栓槽可以看見裏麵的彈簧。正因如此,司登衝鋒槍的造價隻有10美元。二戰期間,英國製造了大約400萬支司登衝鋒槍,不但大批裝備英聯邦部隊,還空投給歐洲各地的抵抗組織。
兩個缺陷
讓盟軍士兵對司登衝鋒槍感到不滿的理由有兩點:一是它的彈匣和供彈裝置完全仿照德國MP38衝鋒槍,經常會卡殼;二是它的保險裝置很不可靠,稍微一碰就會走火,不少盟軍士兵還沒到達前線就被自己的衝鋒槍擊傷甚至斃命。由於上述原因,在意大利作戰的英國第八集團軍就拒絕換裝司登衝鋒槍,並一直使用湯普森衝鋒槍直到戰爭結束。
英國斯特林衝鋒槍
1944年,英國斯特林武器公司開發出一種使用9毫米槍彈的衝鋒槍,取名為帕切特1型,這種槍與司登衝鋒槍相比,做工更精細,性能更可靠,也更輕便。同年下半年,帕切特1型衝鋒槍的改進型研製成功,稱為帕切特2型,後又改稱為斯特林衝鋒槍,也有人把它叫做L2A1型衝鋒槍。
彈匣的設計
與帕切特1型衝鋒槍相比,斯特林衝鋒槍隻在彈匣上作了一些改進。前者的彈匣垂直固定在槍上,而斯特林衝鋒槍則將進彈口稍做彎曲,從而使34發裝彈匣的性能大為提高。該槍於1953年裝備英軍,此後一直在英軍服役直至20世紀90年代。
發射原理
斯特林衝鋒槍采用高級火帽點火係統,子彈在槍栓前移過程中就擊發,幾微秒後子彈進入彈膛,幾乎與此同時,火藥爆炸產生的壓力通過空彈殼來製動,這一壓力克服彈簧的彈力和槍栓的慣性,使槍栓在先停下之後克服回複簧彈力而後移。通過這種方式,多餘的回複力減至極限。需要清空彈膛時,可以用位於套筒座上的棘針將空彈殼退回。
美國湯普森衝鋒槍
美國湯普森衝鋒槍又稱湯米衝鋒槍、芝加哥打字機、芝加哥鋼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著名的衝鋒槍之一。該槍以美國湯普森將軍的名字命名,但實際上它的設計者是美國人佩恩和埃克霍夫。湯普森衝鋒槍的最早型號是M1921式,後來又相繼出現了M1923,M1928等係列衝鋒槍。其中M1928A1式於1930年研製成功,並少量裝備了美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還被英、法等同盟國軍隊所使用。
研製背景
湯普森衝鋒槍的研製曆史可以追溯到1918年,當時美國正需要一種“掃蕩戰壕”的武器,來取得歐洲西線戰場上的勝利。不久之後,美國人就設計出可以使用標準11.43毫米口徑手槍子彈的自動武器,這種武器就成為後來有名的湯普森衝鋒槍。第一批湯普森衝鋒槍生產出來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因此美軍並未大批裝備。在接下來的二十年時間裏,經過不斷的改進,湯普森衝鋒槍也演變出多種型號。
湯普森M1928A1
湯普森M1928A1式衝鋒槍是湯普森家族中最優秀的。它采用獨特的半自由槍機式工作原理,槍機上有一個用青銅製成的H形延遲後坐塊,位於槍機向後傾斜70度角的凹槽內,目的是在發射瞬間通過不同角度的摩擦阻力來延遲槍機後坐。當膛壓開始下降時,通過H形延遲後坐塊兩側的開鎖突起與機匣上的開鎖斜麵相互作用使H形延遲後坐塊上升,槍機開始向後運動。該延遲機構雖然避免了槍機早抽殼、炸殼故障,但結構複雜。
使用情況
有趣的是,湯普森衝鋒槍投產後,最先大規模使用的不是美軍,而是美國的黑社會,而且幾乎是他們的專用武器。此後不久,美國政府就開始禁止私自買賣該槍,並開始為警方裝備湯普森衝鋒槍。1940年,德國部隊開始大批裝備衝鋒槍,對於同盟國軍隊來說,湯普森衝鋒槍幾乎成為他們當時唯一的選擇。法國、英國和南斯拉夫率先向美國下了訂單,不過由於該槍的結構複雜不宜大量生產,因而未能滿足這些國家的要求。
湯普森M1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美國陸軍根據作戰需要對湯普森衝鋒槍提出許多改進意見。1942年,美國在湯普森M1928A1衝鋒槍的基礎上,研製了M1式衝鋒槍。與前期各型號相比M1去掉了多餘裝飾,以易於生產、使用和保養。在M1的基礎上,美國進一步製造了M1A1型,該型號改進了槍機係統,采用了固定的擊針和擊錘。
美國M3衝鋒槍
M3衝鋒槍性能數據
口徑:11.43毫米
重量:3.63千克
全槍長:745毫米
膛線:4條,右旋
槍口初速:280米/秒
理論射速:400發/分
戰鬥射速:120發/分
發射方式:連發
M3衝鋒槍是由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總設計師喬治·海德和工藝師費雷德克·桑普森合作研製的一種既可單發又可連發的衝鋒槍,該槍於1942年研製成功,其最初型號為T15式,外形與英國的司登衝鋒槍極為相似,它采用普通金屬衝壓件,並以先進的精鍛方法加工槍管,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勤務性好等特點。1942年底,美軍正式將該槍列為製式武器,命名為M3式衝鋒槍。
生產和供應
1943年初,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開始整頓M3衝鋒槍的生產線,並於當年夏季正式開始M3的生產。第一支批量生產的槍完成後,在試射中出現了卡殼故障,於是該公司停止了生產,開始改進方案。經過研究後,他們發現卡殼故障是由退殼挺和拋殼窗之間的搭配不當引起的,於是在加大拋殼窗尺寸的基礎上,通用汽車公司繼續對該槍進行生產。1943年秋,美軍開始裝備M3衝鋒槍。剛開始,美軍士兵對M3的外觀極不習慣,把它稱為“注油槍”。投入實戰後,M3衝鋒槍因射擊時易於控製,很快便得到了美軍的信任。據統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共生產了605664支M3衝鋒槍。
結構特點
M3衝鋒槍在構造上和生產工藝方麵與英國司登衝鋒槍極為相似,它的機匣是由衝壓成型的左右各半個機匣焊接而成的,複進簧、槍機等零部件全部從機匣前方裝入,扳機、阻鐵等零件也都是衝壓件。由於廣泛采用衝壓件,所以使M3的生產性能超過了以往的任何衝鋒槍。該槍的後端裝有用粗鋼條彎曲成型的伸縮式槍托,並設有橫穿槍後段的槍托固定銷,可在拉出和縮回兩個位置上固定住槍托。為了滿足聯合國和反德遊擊隊的使用條件,美國還專門配備了使用9 x19毫米槍彈的口徑轉換套件。該套件由槍機、槍管和彈匣插入口的彈匣轉換套組成,換上這個套件後不但可以發射9 x19毫米槍彈,而且也可以使用英國司登衝鋒槍的彈匣。
缺點的暴露
由於M3衝鋒槍出色的生產性能和射擊中容易控製的優點,曾大量裝備於各國軍隊,但在實戰中,其缺點也逐漸暴露。問題首先出現在M3右側的拉機柄上,由於該拉機柄由鋼板衝壓成型,強度不足,容易發生變形,一旦變形後,要麼彈簧脫離,要麼無法操作槍機。第二個問題出在M3彈匣插入口部位的左側麵,由於彈匣卡榫突出於槍外,容易引起彈匣脫落。
M3A1衝鋒槍
由於M3衝鋒槍缺點較多,美軍決定對其進行重新設計。1944年,根據美國陸軍技術部門的要求,通用汽車公司設計了M3E1衝鋒槍。該槍取消了拉機柄和拉機柄盒內的“L”型轉動杆,並向後方加大了拋殼窗的尺寸。同年,M3E1在美國陸軍內部接受了試驗,並於12月正式被選定為美軍製式武器,得到了M3A1衝鋒槍的製式名稱。
美國KRISS Super V衝鋒槍
KRISS Super V衝鋒槍是美國轉換防務工業公司(簡稱TDI)於2005年研製的一種低後坐力衝鋒槍,它采用獨特的原理,使可感後坐力降至極低,同時也因外形怪異廣受關注。截至目前,KRISS Super V衝鋒槍仍處於發展完善過程中,現在還無法估計具體的量產時間,據外界推測,將來的生產型KRISS Super V將會有很多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