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槍是帶有槍架、槍座或兩腳架,並能實現連發射擊的自動槍械。它主要以殺傷有生目標為主,也可以射擊地麵、水麵或空中的薄壁裝甲目標,或壓製敵火力點,是步槍班、排、連或營的主要裝備。槍的口徑一般在l5毫米以下,通常是彈鏈或彈鼓供彈,具有較長的持續射擊能力,其供彈、開閉鎖、擊發、抽殼和再填裝的整個循環都是自動進行的。

早期的機槍

早期的機槍是用外力推動的。據史料記載首次出現的機槍是蒙蒂尼機槍,據說是一個叫伐商的比利時上尉於185l年設計的,山蒙蒂尼工廠監製,名為“Mitrailleuse”,即機槍。該槍是用手動曲柄操縱25個擊發裝置進行擊發的第一挺機槍,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曾被法軍所使用。1861年美國著名的槍械發明師理查德·傑丹·加特林發明了手搖式多管重機槍,這是一款名垂史冊的外力推動的機槍,在1865年經過改進,1866年提供給美國陸軍使用。

現代機槍

世界上第一種成功利用火藥燃氣能量完成自動動作的槍機是英籍美國人海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1884年發明的馬克沁機槍,它開啟了自動武器的新紀元。1902年,丹麥的炮兵上尉烏·歐·赫·麥德森又研製成了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輕機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機槍在戰場上發揮了巨大的威力,但當時的機槍都很笨重,而且為了解決槍管散熱問題,多采用水冷方式,使用起來相當不便。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才開始重視機槍的機動性,真正的輕機槍也應用而生,最典型的就是勃朗寧M1918BA輕機槍。在二戰中,通用機槍也開始出現。

機槍的分類

通常分為地麵機槍(包括攜行機槍和牽引機槍)、車載機槍(包括坦克機槍和其他戰車機槍)、航空機槍和艦艇機槍。地麵機槍又可按結構特點分為輕機槍、重機槍、通用機槍和大口徑機槍;按使用單位可分為班用機槍、連用機槍和營屬機槍。

各具特色

輕機槍有兩腳架支撐,重量較輕,攜行方便。戰鬥射速一般為80—150發/分,有效射程500—800米。重機槍裝有穩固的槍架,射擊精度較好,能長時間連續射擊,戰鬥射速為200—300發/分,有效射程平射為800—1000米,高射為500米。通用機槍,亦稱兩用機槍,以兩腳架支撐可當輕機槍用,裝在槍架上可當重機槍用。大口徑機槍,口徑一般在12毫米以上,可高射2000米內的空中目標 、地麵薄壁裝甲目標和火力點。

結構特點

除了槍架外,各種機槍的結構大同小異,機槍的槍管往往有消焰器。和步槍相比,機槍的槍管管壁較厚,而且大都可以快速更換槍管,機匣尺寸、重量也較大。自動方式一般為導氣式,也有采用槍管後坐式,或半自由槍機式。閉鎖機構的種類也很多,有槍機偏轉式、槍機回轉式、中間零件閉鎖鐵偏轉式和滾柱閉鎖等。

發展方向

隨著步兵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機槍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其發展趨勢主要為:繼續發展小口徑班用槍族,努力實現步、機槍彈藥通用;盡量減輕重量,提高機動性;采用新彈種,增強作戰能力;配備先進的簡易光電火控和夜視瞄準裝置,提高全天候作戰能力。

美國加特林機槍

加特林機槍是由美國人理查·喬登·加特林借鑒前人的經驗和技術,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研製的一種手動型多管機關槍。它把6根槍管並列安裝在一個旋轉的圓筒上,圓筒上有一個可以轉動的手柄,手柄每轉動一圈,各槍管依次完成裝彈、射擊、退殼等動作。加特林機槍可謂手動機槍的巔峰之作,它的出現成為槍械史上的一次重要轉折,對近現代兵器和軍事思想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設計初衷

理查·喬登·加特林原本是一名醫生,美國內戰期間,他在醫院看到許多由前線送來的死傷官兵,於是萌發了一個念頭——製造一種能發出凶猛火力的槍,讓一個士兵擁有一個連士兵的戰鬥力,從而減少戰場上士兵的數量,以達到減少傷亡的目的。基於這種想法,他發明了加特林機槍。

不斷完善

加特林機槍的最初型號是1862型。該槍麵世之初,並沒有拿到美國南方和北方軍隊的任何訂單。後來,加特林將它的重量進一步減輕,北方軍隊才購買了12架。初登戰場之時,加特林機槍的威力和效能讓所有人大為吃驚。1865年,加特林將彈殼改進成整體式彈殼結構,並設計了一種新的閉鎖機構。這次重要的改進,導致了1865型加特林機槍的問世。之後幾年,歐洲國家也被加特林機槍的先進性能所吸引,紛紛采購了這種高射速轉管機槍。19世紀70—90年代,加特林從提高供彈係統的可靠性、減輕重量、提高射速等方麵出發,對該機槍繼續改進,陸續推出了1871型、1874型、1883型和1893型加特林機槍。

使用情況

經過不斷的改進後,加特林機槍的最高射速曾達到每分鍾1200發,這在1982年是個相當驚人的數字。因此,到19世紀末期,加特林機槍已普遍成為歐洲各國擴張殖民地的重要武器。但它也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射手在戰場上由於激動而不能控製自己時,會發瘋似的將手柄轉動得越來越快,造成機槍卡殼或爆膛。因此,在20世紀初,隨著馬克沁機槍的發明和廣泛使用,加特林機槍逐漸沒落。

加特林機槍在中國

加特林機槍於1874年前後傳入中國。1881年,由清政府設立的金陵機器局對該槍進行大規模仿製。隨後,各地的兵工廠也進行了生產。在爆發於1883年的中法戰爭中,加特林機槍發揮了重要作用,至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中國陸軍已經大規模裝備了加特林機槍。但加特林機槍畢竟是一種手動機槍,結構複雜又比較笨重,在國際戰場上逐漸被馬克沁機槍等更輕便的自動武器所替代,清政府也於1896年停止了對該槍的生產。

美國馬克沁機槍

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成功的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與後來的一些機槍相比,它的結構略顯複雜,采用水冷槍管較為笨重,帆布彈袋受潮後可靠性變差,但在近代戰爭中曾被普遍應用,也對世界機槍的改進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很多人認為,馬克沁機槍的出現標誌著自動武器時代的到來。

研製過程

1882年,美國工程師海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在赴英國考察時候,發現士兵在射擊過程中常被老式步槍的後坐力撞得肩膀上青一塊紫一塊。這說明槍的後坐具有相當能量,而這種能量來源於槍彈發射時產生的火藥氣體。馬克沁從這裏找到了理想的動力。他首先將一支老式溫徹斯特步槍進行改裝,利用射擊時子彈噴發的火藥氣體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係列動作,實現了單槍管的自動連續射擊。1883年,馬克沁成功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第二年,在對自動步槍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後,他製造出射速達每分鍾600發以上的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

工作原理

馬克沁機槍的自動動作是利用火藥氣體能量完成的。在子彈發射的瞬間,槍機與槍管叩合,共同後坐19毫米後槍管停止,通過肘節機構進行開鎖,同時槍機繼續後坐,通過加速機構使槍管的部分能量傳遞給機槍,使其完成抽殼拋殼,從而帶動供彈機構,使擊發機待擊,壓縮複進簧,撞擊緩衝器,然後在簧力作用下複進,將第二發子彈推入槍膛,閉鎖,再次擊發,如此反複,每秒鍾可發射10餘發子彈。

橫行疆場

馬克沁機槍一誕生,立即在戰場上顯示出其卓越的性能。1885年,在阿富汗奇特拉爾戰役和蘇丹戰役中,馬克沁機槍使進攻的敵人受到重創。1893年,羅得西亞50名步兵使用4挺馬克沁機槍擊退了5000名祖魯人的進攻,並使戰場上留下3000餘具屍體。1895年,在蘇丹的恩圖曼戰役中,20000名伊斯蘭教徒遭到英國侵略軍的屠殺,估計有15000人是被馬克沁機槍擊斃的。在1899年開始的布爾戰爭中,布爾人在衝鋒時遭到了英國人所持的馬克沁機槍的毀滅性打擊。

影響深遠

馬克沁機槍研製成功後,許多國家紛紛進行仿製。1882年,美國著名槍械設計家勃朗寧和奧地利人馮·奧德科萊克受到馬克沁最初想法的啟發,幾乎同時發明了最早利用火藥燃氣能量的導氣式自動原理的機槍,這種自動原理為今天的大多數機槍所采用。後來,美國槍械設計師霍奇基斯仿效馬克沁機槍研製出最早的氣冷式機槍——1914型機槍,這種機槍取消了水冷式機槍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機槍較為輕便。

美國勃朗寧M1919係列機槍

M1919係列機槍是由美國著名槍械設計師約翰·摩西·勃朗寧在M1917式勃朗寧重機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械局意識到水冷式重機槍在坦克中占據了太大空間,而且對步兵來說有點太重。戰後,勃朗寧對M1917式機槍做了改進,由此產生了M1919係列機槍。總體來說,M1919係列機槍並不完美,但卻有著相當輝煌的戰鬥曆史。其足跡遍布世界各地,直到20世紀80年代,仍被許多國家的軍隊所裝備。

初嚐戰果

1910年,勃朗寧在美國猶他州展出了他設計的第一挺樣槍,但直到1917年該槍才受到軍方關注,這就是1919係列機槍的早期型M1917。這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從法國購買的M1915紹沙機槍在射擊過程中性能極不穩定。鑒於此,美國防部開始尋求一種作用可靠的機槍來代替M1915紹沙機槍,勃朗寧M1917借此才得以走向戰場。據估算,至一戰結束,大約有56608挺勃朗寧M1917投入了戰爭。

主要型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勃朗寧按照美國軍方的要求,將M1917水冷式重機槍改進為汽冷式,推出了裝在坦克上的M1919和M1919A1、供騎兵使用的M1919A2以及M1919A4等機槍。M1919A4重14千克,用以在中、近距離上對步兵進行火力掩護,還可以在側翼支援步兵進攻,在防禦陣地實施火力支援。但M1919A4在進攻中趕不上步兵的速度,所以不適合作為進攻性武器。於是,美國武器局再次對其加以改進,於是就出現了勃朗寧M1919A6。

勃朗寧M1919A6

M1919A6機槍是根據美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緊急需要而設計生產的。1942年,美國陸軍與有關軍工廠製定了改進M1919A4式重機槍的折衷方案。第二年,這種改進後的武器被命名為M1919A6,並被正式列入製式裝備。M1919A6機槍保留了M1919A4的部分部件,槍身部分構造幾乎與後者一樣,大部分零件可以互換,隻是對槍管套筒、腳架、提把和槍托等零部件進行了改進。1944年,M1919A6開始大量製造並供給前線部隊。1958年,包括M1919A6在內的M1919係列機槍最終被M60通用機槍取代。

使用情況

雖然M1919係列機槍有很多缺陷,但並沒有被很快淘汰,而是被許多國家的部隊所使用。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有73萬挺M1919係列機槍被投入戰場,直至戰後仍有許多國家的軍隊還在繼續使用。冷戰時期,M1919A4再次大顯身手,先後被澳大利亞、奧地利、中國、德國、哥斯達黎加、牙買加等多個國家的部隊所采用。即使在今天,久經考驗的勃朗寧M1919係列機槍仍在中東部分地區發揮餘熱。

美國勃朗寧M2係列機槍

M2機槍性能數據

口徑:12.7毫米

重量:38千克

全槍長:1653毫米

槍管長:1143毫米

射速:450—550發/分

槍口初速:930米/秒

有效射程:1800米

最大射程:7400米

勃朗寧M2是由約翰·摩西·勃朗寧設計的大口徑重機槍,常用於步兵架設的火力陣地及軍用車輛如坦克、裝甲運兵車等,主要用來攻擊輕裝甲目標。該槍於1921年定型,被命名為12.7毫米M1921式重機槍,當時采用水冷散熱裝置。1932年進行了改進,采用氣冷式槍管,使重量有所減輕,稱為12.7毫米勃朗寧M2式重機槍。1933年經過進一步改進,為解決持續射擊槍管容易過熱的問題改進成為重槍管型,命名為12.7毫米勃朗寧M2HB重機槍。此後,該槍被世界許多國家廣泛采用,除美國大量生產外,英國、比利時等國也大量仿製生產,作為地麵重型支援武器、高射武器、航空武器以及車載武器而廣泛使用。

工作原理

勃朗寧M2采用槍管短後坐式工作原理,卡鐵起落式閉鎖結構。射擊時,隨著彈頭沿槍管向前運動,在膛內火藥氣體壓力作用下,槍管和槍機同時後坐。彈頭飛出槍口後,閉鎖卡鐵離開楔栓上的閉鎖支承麵,其兩側的銷軸被定型板上的開鎖斜麵壓下,此時整個閉鎖卡鐵脫離槍機下的閉鎖槽,槍機開鎖。隨後,槍管節套猛撞內設的鉤形加速子,加速子上端撞擊槍機尾部,加速槍機後坐。槍機複進時,槍機尾部的凸起撞擊加速子上端使其向前回轉,加速子釋放液壓緩衝器簧,推動槍管和節套複進。閉鎖卡鐵在楔栓上的閉鎖斜麵的作用下強製上抬,進入槍機下的閉鎖槽中,槍機閉鎖。

彈藥的發射

勃朗寧M2采用單程輸彈、雙程進彈的供彈機構,撥彈杆尾端的導柱卡入槍機頂部的曲線槽內,當槍機做往複運動時,實現供彈動作。它發射12.7×99毫米口徑槍彈,包括普通彈、穿甲燃燒彈、穿甲彈、曳光彈、穿甲曳光彈、穿甲燃燒曳光彈、脫殼穿甲彈、硬心穿甲彈、訓練彈等。發射普通彈藥時,最大射程可達7400米,裝在M3三腳架上也有1800米的有效射程。

再次改進

1980年以後,隨著部隊裝備的戰鬥車輛和飛機等的防護的加強,原來的12.7毫米機槍/彈藥係統在麵對各類步兵戰車時已顯得力不從心,麵臨被淘汰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比利時FN公司將12.7毫米勃朗寧M2HB重機槍改為M2HB-GCB槍管快速更換式重機槍,並設計和采用了一種高性能彈藥和一套簡單可行的槍管快速更換裝置。這些措施的實施,使12.7毫米機槍/彈藥係統又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美國M60機槍

M60機槍性能數據

口徑:7.62毫米

重量:10.5千克

全槍長:1100毫米

槍管長:560毫米

發射方式:連發

供彈方式:彈鏈

理論射速:550發/分

子彈初速:860米/秒

M60機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機槍之一,除裝備美國軍隊外,它還被澳大利亞、韓國等30多個國家的部隊使用。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M60機槍已生產了25萬多挺。此外,為滿足不同戰鬥部隊的需要,美國還研製了許多M60變型槍,主要型號有M60C、M60D、M60E1、M60E2、M60E3。其中,M60E3是20世紀80年代應美國海軍陸戰隊對輕機槍的要求改進的,已於1985年開始列裝,現已裝備兩萬多挺。

研製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根據德國的通過機槍概念開始設計M60機槍。在經曆了T44、T52,以及仿照改進的德國FG42傘兵步槍導氣係統而設計的T61等型號後,1958年開始小規模裝備美軍。1957年,該槍被正式定型為M60,並全麵投產,以替換勃朗寧M1917A1、M1919A4和M1919A6機槍。值得一提的是,M60機槍雖然是美國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設計的,但裝備美軍的M60生產商卻是美國緬因州的薩科防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