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特點
M60機槍具有質量小、結構緊湊、火力猛、精度好、用途廣泛等特點。它采用導氣式工作原理、彈鏈式供彈、槍機回轉式閉鎖,發射7.62毫米北約標準槍彈,主要作為通用的支援武器使用。作輕機槍使用時,可以使用自帶的折疊兩腳架,作重機槍用途時候可以安裝在能折疊的三腳架上,或使用車載射架安裝在車輛上。
導氣裝置
M60機槍采用自動切斷火藥氣體流入的辦法控製作用於活塞的火藥氣體能量。其槍管下的導氣筒內有一個凹形活塞,平時凹形活塞側壁上的導氣孔正對著槍管上的導氣孔,當火藥氣體進入導氣筒後,會在凹形活塞導氣筒前部的氣室中膨脹,當這種膨脹產生的壓力達到一定程度時,會推動凹形活塞向後運動,活塞又推動與槍機框相連的活塞杆向後運動。活塞向後運動時,則關閉側壁上的導氣孔,自動切斷火藥氣體的流入。
主要缺點
雖然M60是一款難得的好槍,但仍有一些缺陷存在。如它的槍管升溫過快、更換槍管困難、活動部件不耐用等,其中槍管升溫過快和更換槍管困難是M60最主要的缺點。由於M60的兩腳架和活塞筒固定在槍管上,提把安裝在機匣上,更換槍管時,通常是一號射手一手抱槍托一手握提把,把武器指向安全方向,而2號射手則需要戴上隔熱的石棉手套,扳開槍管定位杆然後拉出整個槍管組杆,接著再安裝新的槍管。其次,由於M60的準星也固定槍管上,而且不能進行調整,因此一號射手在重新射擊時,不得不再次進行歸零校正以配合新槍管。
美國M134米尼崗機槍
M134米尼崗機槍性能數據
口徑:7.62毫米
重量:15.9千克
全槍長:800毫米
槍管長:559毫米
理論射速:6000發/分
子彈初速:869米/秒
有效射程:1000米
M134米尼崗機槍是美國在越南戰爭期間研製的6管高射速航空機槍,主要裝備在直升機上,同時也可作為機械化步兵的車載武器使用。M134米尼崗機槍研製成功後,就以射頻高、威力大、散布密集性好等優點很快被應用於實戰,它不僅可用於直升機的火力壓製和掩護,還能在輕型步兵戰車和水麵艦艇等作戰平台上使用。由於它輕便靈活且火力威猛,也常被許多特種戰術分隊攜帶。
研製概況
M134米尼崗機槍是20世紀60年代初由美國通用電器公司設計生產的,由機載M61A1“火神”6管20毫米速射機炮發展而成。後來,美國空軍有關單位按照需求對M134進行重新改進,研製出6管GAU-2型7.62毫米航空機槍,主要用來裝備美國空軍的輕型飛機和直升機。由於M134米尼崗機槍的射速極高且威力巨大,在越南戰爭期間曾被廣泛使用,除裝備美國陸、海、空三軍外,還出口到10多個國家和地區。
結構原理
M134米尼崗是諸多采用加特林轉管原理研製的槍械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它的機匣是整體鑄件,內表麵加工有曲線槽。機匣內部有一個旋轉體,旋轉體前端安裝6根鋼管,6個槍機分別與之對應。槍機采用機頭回轉閉鎖方式,由機頭、機體、擊針等組成。槍機兩側凹槽分別與旋轉體上的兩個導軌扣合,槍機滾輪卡入機匣內表麵的曲線槽中,旋轉體轉動時,曲線槽迫使槍機在旋轉體上的導槽內做前後往複的直線運動,並完成裝填、擊發、抽殼等動作。
供彈機構
M134機槍的彈鏈通過輸彈帶進入供彈機內,供彈機由轉子帶動,首先沿縱向直推槍彈脫鏈,然後將槍彈推進輸彈輪的容彈槽內。由於靠電能驅動轉子,所以射速可通過控製電機的轉速來控製。同時,它也可以配備無鏈供彈係統,極大地提供了可靠性和適裝性。
係列型號
由於使用的部隊不同,M134米尼崗在美國有不同型號和稱謂。如美國陸軍使用的型號為M134米尼崗速射機槍,空軍的稱為GAU-2型,海軍型號為GAU-17/A型。其中空軍使用的GAU-2型速射機槍,經美國陸軍和海軍改裝後也大量裝備。
不斷完善
由於M134米尼崗機槍存在耐用性較差,供彈不暢等問題,因而在維護保養方麵麵臨著很大難題。鑒於此,美國迭龍-埃羅公司對該槍的拔彈輪和輸彈帶等機構作了優化設計,使改進後的M134米尼崗及其係列型號的綜合性得到較大提高,特別是在不需要特殊養護的情況下,全槍壽命也有了較大提高。
美國XM307機槍
1994年,美國輕武器裝備服務規劃辦公室提出一項名為理想班組支援武器(OCSW)的計劃,目的在於研發一種口徑為25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采用彈鏈式供彈,以取代勃朗寧M2HB重機槍和MK19自動榴彈發射器兩種武器,並選擇奧林公司(現名普賴麥克斯技術公司)為承包商。目前OCSW已被正式定名為XM307,預計在2008年裝備部隊。但1994年的計劃直到2000年才結束研製,所以全部計劃很可能要延期執行。
技術難題
XM307機槍目前麵臨的技術難題是減輕重量和升級火控係統。根據美國陸軍在1994年提出的技術指標,XM307的係統重量(不含彈藥)為17.5千克,而奧林公司的樣槍重量為25.8千克,至2003年4月時降至22千克,但仍未達到要求。不過與係統重量分別為65千克和58千克的MK19和M2HB機槍相比,XM307已經相當輕便了。此外,XM307機槍火控係統的功能也未能完全達到軍方的要求。
使用炮彈
XM307機槍使用的主要炮彈類型有兩種:一種是采用電子編程定時引信的高爆榴彈,也稱空爆彈,另一種是采用碰炸引信的穿甲彈。其中空爆彈的彈體中部為編程引信,當榴彈發射後經過膛口時,膛口的編程線圈會把爆炸的時間數據輸入電子引信的計算機芯片中,確保每發榴彈能在正確的距離爆炸,同時電子引信也具有碰炸功能。但由於編程引信生產成本較高,導致目前空爆彈的售價為22美元/發。
美國XM312機槍
XM312機槍是XM307的衍生產品,它的出現完全緣於一個“偶然性臨時決定”。當時,美國陸軍正投入全力研製XM307機槍,但XM307碰到一些技術問題需要克服,且短時間內難見效果。於是,美國軍隊決定利用XM307的材料先生產一種12.7毫米的新型重機槍,XM312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最大特色
由於XM312輕型重機槍采用新材料,所以全槍重量僅為13.6千克,加上三腳架也不到19千克,比美國陸軍現役的許多重機槍要輕很多,所以機動性很好。不僅如此,它還能在5分鍾的時間內,快速更換包括槍管在內的幾個零部件,變成25毫米的XM307自動榴彈機槍。
生產與使用
XM312機槍隻有5個部件與XM307不同,因此開發成本很低,開發時間也相當短。2003年1月7日XM312進行論證,並計劃在2005年裝備部隊。當XM307的技術發展成熟時,部隊甚至不需要重新采購,隻需換上開發商提供的組件就可以把XM312轉換成XM307。此外,當部隊同時使用XM307和XM312時,能最大限度地簡化後勤,便於野戰維護。
法國蒙蒂尼機槍
法國蒙蒂尼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機槍。它是185l年由在法國拿破侖三世軍隊服役的比利時上尉設計出的一種不成熟的手動機槍,後經法國人約瑟夫·蒙蒂尼改進並投入批量生產。該槍屬於手動擊發的多管武器,是用手動曲柄操縱25個擊發裝置進行擊發的一種機槍,曾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被法軍所使用。
子彈的發展
法國蒙蒂尼機槍最初發射的子彈是紙殼子彈,射擊時如單發步槍壓入子彈一樣插入一個37發的彈盤,後來經過多次改進,子彈變成了黃銅彈殼,發射機構也改成了小手柄控製37發連續射擊。在性能上,法國蒙蒂尼機槍的笨重程度不亞於大炮,可是比起射程和殺傷力來,卻遠遠不及。
結構特點
在1884年馬克沁發明利用火藥燃氣的能量完成自動動作的機槍之前,所有的機槍都是采用人工操縱機械實施快速射擊的。蒙蒂尼機槍就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一種,其口徑為11毫米,後膛閉鎖也有絲扛搖把和凸輪手柄兩種方式,而且彈盤呈六邊形,擁有37支槍管。
法國哈奇開斯M1914機槍
在世界上,法國是較早裝備機槍的國家之一。早在1897年馮·奧德科萊克設計的哈奇開斯機槍就開始裝備法國軍隊,並被命名為M1897哈奇開斯機槍。該槍不僅是世界上第一挺成功的導氣式機槍,而且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被日本軍隊廣泛使用,並與俄軍裝備的馬克沁機槍打得旗鼓相當,從此聲名大噪。但此後法國一直沒有對機槍給予足夠的重視,直到1916 年在索姆河戰役中遭德軍裝備的馬克沁機槍的重創後,法軍當局才意識到機槍的重要性。在這種情況下,哈奇開斯機槍開始被法軍廣泛裝備,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顯示出優異的戰術性能。
結構方式
在哈奇開斯公司以M1897哈奇開斯為基礎推出的一係列武器中,最著名要數M1914哈奇開斯重機槍了。該槍采用導氣式工作原理,閉鎖動作由鉸接在槍機尾端麵的閉鎖栓上下偏移來實現,冷卻方式為水冷式,隻能進行連發發射。該槍沒有專門的保險機構,供彈具為24發或30發剛性彈板,也可以將數個彈板連接成為容彈量更大的彈帶。
性能特點
M1914 哈奇開斯重機槍優點是結構簡單,零部件數量少,在惡劣環境下射擊的可靠性較高,並有相當的威力。但它確實是一支名副其實的“重機槍”,其質量超過49千克,需要兩名機槍手推著手推車或者馬車來運輸,因此機動性很差。但在一戰中常見的固守塹壕作戰的條件下還是可以使用的。
法國紹沙M1915機槍
紹沙M1915機槍是由法國國營沙泰勒羅兵工廠開發,於1915年定型的8毫米輕機槍。該槍具有部件少、重量輕的特點,但由於防汙垢能力差,經常會影響射擊。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紹沙M1915機槍便從法軍退役,成為法國武器庫中的預備役兵器。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占領法國後,啟用法國武器庫的紹沙M1915機槍對法國人民進行鎮壓。就這樣,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對抗德軍研發的紹沙M1915機槍,在二戰中變成了法西斯德國殘殺法國人民的武器。
研發背景與過程
19世紀末,世界各國的機槍在可靠性等性能上均有所提高,人們開始集中力量研發小口徑、輕型化步槍,法國也積極致力於開發步兵用的輕型自動武器。1903年,法國國營沙泰勒羅兵工廠參照奧匈帝國裝備的曼利徹直拉式槍機步槍,開始實施步兵輕型自動武器開發計劃。1915年,沙泰勒羅兵工廠進行新開發輕型自動武器的測試試驗,性能達標後,便將其選定為軍用製式武器,投入對德戰爭。
工作原理
紹沙M1915機槍采用槍管長後坐工作原理,機頭回轉式閉鎖機構,使槍管在整個後坐過程中都參與運動,導致運動件質量較大,後坐速度較小,而且槍機組件還要在後方停一段時間才能複進,因而射速較低。此外,它的機匣和槍管節套在一起,拉機柄位於機匣右側的下方。擊發後,槍管、槍管節套、槍機成一體後坐一定距離。等機頭回轉後,槍管與槍管節套的閉鎖解脫,槍機停於後方位置,槍管節套在複進簧的作用下前進。此時,裝在槍管節套上的拋殼器與機頭上的拉殼鉤共同作用將彈殼從拋殼孔拋出,同時,下一發槍彈被推入彈膛。
法國AAT-52機槍
AAT-52機槍的出現與越南反法戰爭有一定關係,當時法國裝備的自動武器多數是美國和英國提供的,還有一部分是二戰時候繳獲的德國武器,戰場上彈藥和武器備件供應比較混亂,因此法國軍隊決定裝備一種標準的通用機槍。1952年,法國的一家公司設計了一種采用延時後坐式原理的彈鏈供彈機槍,並命名為AAT-52。該槍的優點是結構簡單、生產方便,但同時擁有重心太靠後,操作性能差的缺點。
工作原理
AAT-52機槍采用槍機延遲後坐式工作原理,借助槍機上的閉鎖杠杆延遲槍機開鎖後坐。擊發後,火藥氣體作用於彈底窩,閉鎖杠杆兩端分別卡入閉鎖槽內並抵在機體上,機頭無法向後運動,迫使杠杆轉動,由此加速機體後坐。當杠杆離開閉鎖槽後,槍機開始後坐,完成開鎖、抽殼等動作。
供彈機構
AAT-52的彈鏈供彈機構類似於德國MG42機槍,采用一個滑動的撥彈齒。機槍複進時,撥彈齒抓住次一發槍彈,機槍後坐時候,次一發槍彈被撥到預備進膛的位置。它的可散彈鏈是仿照美國的M13彈鏈製造而成的,但比M13彈鏈柔軟,在負荷相同的情況下變形較小。當裝上彈鏈後攜帶行軍或轉移陣地時,槍必須處於待發狀態,這一點與其他彈鏈供彈的機槍有所不同。當作為輕機槍使用時,輸彈口左側的鉤子上可掛一個50發彈箱,便於在叢林中行動。
英國維克斯機槍
維克斯機槍是英國克雷福德的一家兵工廠仿照美國馬克沁機槍改製的一種重型機槍,這家兵工廠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維克斯-馬克沁聯合公司的前身。與馬克沁機槍相比,維克斯機槍的性能更優,質量更小,但仍然比較笨重,有時會因供彈故障而中止射擊。1912年,維克斯機槍定型,並投入生產,隨後被英國陸軍裝備。在參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68年,英軍才正式宣布維克斯機槍退出現役,但仍在英聯邦國家裏繼續使用了一段時間。
結構特點
維克斯機槍采用槍管短後坐式工作原理,閉鎖機構為曲柄連杆式。閉鎖時,兩個連杆臂在機匣內呈水平狀。當槍管與槍機共同後坐6毫米,膛內壓力下降到安全限以下時,曲柄連杆後部的開鎖凸輪會撞擊機匣側壁上的卡榫,使連杆反轉,從而實現槍機開鎖。位於機頭端麵的抓彈器能上下移動,可在槍機後坐抽出彈殼的同時抓取一發新彈。其供彈方式為彈鏈供彈,彈鏈是布的。
性能優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許多人認為英軍的武器裝備比別的國家要差很多,但維克斯機槍卻讓他們改變了這種錯誤的看法。除了略顯陳舊外,維克斯機槍的可靠性是所有士兵夢寐以求的。在一次戰鬥中,10挺維克斯機槍以平均每小時10000發的速度在12小時內發射了100多萬發子彈,盡管在這期間更換了100餘根槍管,使用了相當多的冷卻水,但沒有出現一次卡殼,如此優良的性能令許多人對維克斯機槍刮目相看。
二戰中的戰術編製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軍通常對維克斯機槍進行這樣編製:每個步兵營擁有4—6挺維克斯機槍組成的機槍排,一名軍士一般負責指揮兩挺。另外英軍還按照“三三製”編有維克斯機槍營,即每個營擁有3個連,每個連下屬3個排,每個排裝備6挺維克斯機槍,每挺機槍配有3人機動組,以便把機槍拆卸成三大主要部件,供每個人背負機動。另外,由於維克斯是一種水冷式機槍,通常也安裝在通用履帶式輸送車上,以便攜帶足夠的冷卻水和大量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