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劉易斯機槍
劉易斯機槍性能數據
重量:11.8千克
全槍長:1283毫米
槍管長:666毫米
子彈初速:745米/秒
供彈方式:47發或97發彈鼓
劉易斯機槍是世界上第一支成功搭載在飛機上,並在飛行中完成連發發射的自動武器,它不但譜寫了航空機槍史的新篇章,而且也讓它的設計者——美國陸軍上校艾薩克·牛頓·劉易斯成為“航空機槍之父”。 雖然現在看來,劉易斯機槍顯得粗大笨重,但與當時的自動武器相比,劉易斯機槍的質量並不大,加上它結構簡單、動作可靠、射速較高且造價低廉,被當時許多國家作為步兵製式武器使用,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地麵作戰中建立了赫赫戰功。
最初的努力
艾薩克·牛頓·劉易斯曾就讀於美國西點軍校,畢業後被任命為軍官。在軍隊任職期間,劉易斯曾利用業餘時間應美國布法羅自動武器公司之邀,研製利用火藥燃氣能量完成自動循環的輕機槍。當時,布法羅自動武器公司購買了美國人塞繆爾·麥克林設計的一種能單人攜帶、用彈盤供彈、使用兩腳架的輕機槍專利。後來該公司將這支槍的全套技術資料和生產權轉讓給劉易斯。劉易斯在充分借鑒麥克林機槍結構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經過不斷的努力利用兩年的時間研製出了劉易斯輕機槍。
艱難的曆程
研發工作完成後,劉易斯曾想盡一切辦法向美國軍方推銷這種設計新穎的機槍,但美軍對此毫無興趣。劉易斯隻好帶著他的設計來到比利時,於1913年在這裏開辦了屬於自己的兵器公司。第二年,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比利時兵器公司的工作人員紛紛逃往英國,並帶去了他們的設計方案和部分設備。後來,他們加入英國伯明翰輕武器公司,在這裏開始批量生產劉易斯機槍。1915年,英國軍隊將劉易斯機槍作為製式輕機槍開始大量裝備。
工作原理
劉易斯機槍采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槍機回轉式閉鎖方式,靠槍機尾部閉鎖卡榫做半圓運動實現開閉鎖。它的複進簧類似於鍾表發條的扭簧,安裝在機匣下方、扳機護圈前的齒輪套盒內。扭簧的一端固定在扭簧銷上,另一端用鉚釘固定在齒輪套盒的內壁上。活塞杆下半部的齒輪杆與齒輪套盒的齒齧合。射擊時,火藥燃氣經過槍管上的導氣孔進入導氣管,推動活塞向後運動,齒輪杆帶動齒輪旋轉,使扭簧旋轉繞緊,儲備能量。複進時,扭簧反過來推動活塞運動。
大受歡迎
英國皇家陸軍對劉易斯機槍可謂情有獨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許多戰鬥機都使用過該槍,甚至在一戰結束後很多年仍在使用它。除英國外,澳大利亞、法國、挪威、俄國、加拿大,甚至德國軍隊都裝備了劉易斯機槍。西線德軍對繳獲的劉易斯機槍非常欣賞,認為它勝過德國的MG08/15輕機槍,為此,他們還為劉易斯機槍編印了詳細的使用手冊。在1918—1921年蘇聯內戰期間,英國人曾給白匪軍提供了大量的劉易斯機槍,結果相當一部分被紅軍繳獲使用,而且紅白雙方的士兵都十分喜愛這種輕便的武器。
英國布倫機槍
布倫機槍也稱布朗式輕機槍,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重量輕、性能可靠、精確度高等特點,使它成為英聯邦國家軍隊的支柱。在最初的試射中,布倫機槍經曆了嚴格的測試,良好的適應能力使它獲得了廣泛的使用空間,在進攻和防禦中均被使用,也被戰爭證明是最好的輕機槍之一。
兩個國家的合作
1933年,捷克斯洛伐克設計的ZB26輕機槍參加了英國新型輕機槍的選型,結果被英國軍方選中。兩年後,英國正式將該槍列為製式裝備,並從捷克斯洛伐克購買了ZB26輕機槍的生產權,由恩菲爾德兵工廠製造,1938年投產,並且被改名為 “布倫式輕機槍”,先後裝備於英國、加拿大等數十個國家。
結構特點
布倫機槍采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槍機偏轉式閉鎖方式。供彈方式為彈匣(30發)供彈,同時也可采用彈鼓供彈。它的槍管前部安裝有喇叭狀消焰器,可減小或消除射擊時槍口的火焰,防止暴露射擊位置,並有利於射手瞄準。槍管的下方安裝有氣體調節器,其作用是調節由槍管導氣孔進入活塞筒中的火藥燃氣量。此外,布倫機槍還帶有兩腳架,在行軍狀態時,可將兩腳架折起,收回到活塞筒下麵;進入到戰鬥狀態時,可迅速支起兩腳架。該槍還可以加裝三腳架,以提高射擊精度,作為重機槍使用。
家族成員
早期的布倫輕機槍口徑為7.7毫米,包括MK1、MK1(M)、MK2、MK3和MK4等型號。這些型號的主要區別就是MK1全槍重10千克,全槍長1156毫米;MK2主要簡化了表尺結構,並將消焰器、氣體調節器、準星分離成三大件,將全槍質量增加到10.5千克;MK3縮短了槍管長度,全槍質量也減輕至8.8千克; MK4更輕,僅為8.7千克。1953年,北約國家開始統一使用7.62毫米NATO槍彈,英國隨之也將布倫機槍的口徑改為7.62毫米,並形成L4係列,包括L4A1、L4A2等7個型號。MK係列和L4係列的基本結構和原理是相同的,隻是彈匣、槍管等零部件尺寸有所改動。
美中不足
從總體上來說,布倫輕機槍性能良好。繼英國之後,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也曾生產裝備此槍。中國在抗日戰爭期間,曾經大量地購買和仿造、改造此槍。但它也有不足之處,比如,在複進過程中,機框後部凸起頂著槍機尾端,並使之頂在上機匣的限製麵上,容易加大複進時的摩擦阻力。在射擊過程中,常會出現卡殼現象。
德國MG34機槍
MG34機槍性能數據
口徑:7.92毫米
空槍重:12千克
全槍長:1224毫米
槍管長:629毫米
子彈初速:755米/秒
理論射速:800~900發/分
德國MG34通用機槍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一種兩用機槍,它是著名的毛瑟公司在綜合以前許多機槍優點的基礎上研製而成的,也是世界上第一種大批量生產的現代機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MG34射擊時發出的猶如“撕裂油布” 聲音,曾被同盟軍士兵視為噩夢。在二戰中,有許多MG34機槍的改良型號被生產,包括MG34S和MG34/41等型號,這些改良型號比原型槍尺寸短,隻能連發,並具有更好的緩衝效果和槍管助退作用。
設計優秀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機槍的發展水平和二戰中實際使用效果來看,MG34的設計是成功的,它采用步槍彈,既可以采用彈鏈供彈,又可用彈鼓供彈,而且能左右側雙向供彈。最可貴的是,它有多種使用方式。其次,MG34機槍在結構上也有一些獨到之處。如槍管的更換方式較好,主要零部件均用易卸銷釘結合在一起,分解簡單。其腳架的固定位置可以改變,對射擊陣地的適應性好。此外,該槍還能迅速變換射擊方式,操作也比較簡單。
結構特點
Mg34通用機槍采用槍管後坐式工作原理,並安裝有膛口助退器和消焰器,閉鎖機構為槍機頭回轉式。它有彈鏈和鞍形彈鼓供彈兩種方式,供彈方式的改變采用更換兩種形式的機匣蓋完成。彈鏈為開式金屬彈鏈,作輕機槍使用時容彈量為50發,作重機槍使用時由50發彈鏈彼此連接而成,容彈量為250發。輸彈機構為撥彈滑板式,用槍機帶動,可從機匣左右兩麵輸送彈鏈,靠調換受彈器零件和供彈杆改變輸彈方向。
一槍多用
MG34機槍既可作輕機槍使用,也可作重機槍使用,還可以高射或改裝成坦克機槍。作輕機槍使用時,可將兩腳架固定在機槍槍管套筒前箍上;作重機槍時,機槍可安裝在輕型1943式高射三腳架或1936式高射雙聯托架式槍座以及折疊式高射支柱上,同時也可固定與1934式專用高射支柱上。
缺憾之處
MG34通用機槍的缺憾之處,一是重量太大,不利於機動。二是零部件結構比較複雜,製造公差要求過於嚴格,生產困難。三是大量使用貴重金屬,且散熱器、機匣和很多零件都是用整塊金屬切削出來的,導致材料利用率太低。
德國MG42機槍
MG42機槍性能數據
口徑:7.92毫米
重量:11.05千克
全槍長:1219毫米
槍管長:533毫米
槍口初速:755米/秒
理論射速:1200發/分
MG42機槍被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製造的最好的機槍,德國人驕傲地稱之為“德意誌軍魂之利刃”,而輕武器評論家則認為它是使用最低成本在最短時間內製造出的最出色武器。由於MG42機槍設計成功,二戰中那些自認為很有優勢的美國大兵被它搞得意誌消沉,一度視它為“噩夢”。 二戰結束後,西德軍隊繼續使用MG42裝備部隊,並將型號改為MG3,直到今天仍在服役。
先進的生產工藝
MG42機槍是由MG34機槍改製而成的。當時德國人針對MG34設計了多種改進方案,後來德國金屬衝壓專家格魯諾夫博士受波蘭一款機槍設計圖的啟發,對MG34作了多項重要改進,並采用金屬衝壓工藝對MG42進行生產,這種生產方式不僅節省材料和工時,而且設計的槍支更加緊湊,這對於缺乏金屬資源的德國來說,是非常實際的。
射速超群
MG42剛剛裝備部隊的時候,潛伏於歐洲的美國和英國情報人員認為它是一款由若幹鐵片和一根鐵管拚湊的粗濫武器,但不久之後,同盟軍就被它每分鍾1000—1300發的射速所征服。在射擊過程中,射手每扳動一下扳機的短點射,就可以發射出五六發子彈,如果哪位不幸的士兵被MG42機槍射中,一瞬間就會中彈數發,活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要命的是,MG42的射擊聲不同於其他機槍的“噠噠”聲,而類似於高速轉動的電鋸,不斷發出“嗤嗤”的響聲,這種惡魔般的聲音對同盟軍的許多士兵來說,簡直就是死神的喘息。
性能可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很多武器因不能適應蘇聯惡劣的氣候環境,在嚴寒中頻繁發生各種故障。但MG42機槍即使在零下40度的嚴寒中依然可以保持穩定的射速。這是因為,MG42是氣冷式機槍,在寒冷的環境下,反而可以延長槍管的使用時間,如在法國發射300發子彈後MG42就得更換槍管,但在蘇聯這個數字可以提升至500—600發。此外,由於它更換裝置簡單,因此,射手隻要扳動一根杠杆,傾斜槍身,槍管就會自動脫離跳出,更換一隻槍管隻需幾秒鍾的時間。
優點帶來的缺陷
由於MG42機槍射速遠遠高於其他機槍,導致其耗彈量也大大超過別的機槍。在實戰中,如果MG42使用75發彈鼓,三四次齊射就會射光。所以在部隊運動時,平均每名德國步槍兵需要攜帶兩個300發彈箱,這使得每個步兵班機槍彈戰鬥攜帶量從標準配置的1150發增加到3000發上下,客觀上加大了士兵的負重。此外,由於MG42射速極高,同時也需要後勤人員及時補充機槍彈藥,這在激烈的交戰中,是相當困難的。
德國MG3機槍
MG3機槍是聯邦德國的製式武器,也是世界各國裝備較多的機槍之一,目前仍被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十幾個國家廣泛使用。該槍火力出眾,發射北約7.62毫米槍彈,有效射程為1200米,比美國M60通用機槍還要遠200米。
性能特點
MG3是由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在MG42機槍的基礎上研製而成的,采用槍管短後坐自動原理,滾軸閉鎖方式,射速高,火力猛烈。其不足之處在於,當連續射擊時,槍管會在護套內劇烈地前後往複運動,使槍管反衝的射擊燃氣從槍口四周呈星形噴出,如果在夜間射擊,這種情況會形成很大的射擊火焰,容易暴露射手。此外,該槍隻能自動射擊,射擊後更換槍管時一定要戴上專用的耐熱手套才行。
德國FG42機槍
在武器裝備的發展史上,有些武器經曆百年仍長盛不衰,而另一些則猶如曇花,壽命極為短暫,德國FG42機槍便屬於後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空軍為了增強空降作戰能力,要求為傘兵設計一種可選擇連發射擊模式,並方便空降攜帶的步槍。1942年,德國麥塔萊因·博爾西希公司按照軍方要求,提供了FG42的樣槍。就研製水平而言,FG42傘兵步槍並不是什麼傑作,但在當時原材料匱乏、時間緊迫、人才短缺的情況下,FG42能設計定型並投產,是一個不小的奇跡。
結構特點
FG42采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槍彈擊發後,火藥氣體由槍管下方導氣管進入活塞筒。擊發裝置單發射擊時處於閉膛狀態,連發射擊時,則處於開膛狀態,以便冷卻槍管。由鋼板冷鍛成的中空直型槍托可容納槍機尾部、複進簧、後坐緩衝器,這樣既能縮短槍的長度,又可配合安裝兩腳架。FG42扳機後帶有傾斜小握把,早期生產的FG42小握把向後傾斜角度很大,兩腳架接在機匣前方的前托上,並向前折疊,而重新設計的FG42Ⅱ型改用了傾斜度較小的小握把。
裝備情況
FG42機槍主要用於裝備德國空軍傘兵部隊。1943年9月12日,它首次亮相於德國空降部隊營救墨索裏尼的行動中。1943年後,由於德國空降部隊基本作為步兵部隊使用,所以這種為傘兵設計的專用自動步槍的需求不再迫切。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FG42共生產了7000餘支。如今,它已成為槍械收藏家眼中的珍品,在美國一些收藏家可能需要花費上萬美元才能得到一支FG42機槍。
德國HK21機槍
HK21是德國HK公司利用G3型步槍的結構設計的一種輕重兩用機槍,其自動方式、閉鎖方式都和G3步槍相同,而且48%的零件可互換。所以,有人把HK21看成是G3的輕機槍型號。在更換槍管、槍機和供彈機後,HK21還可以發射美國5.56毫米的M193槍彈或蘇聯7.62毫米M43式槍彈。
發射方式
HK21機槍可半自動或全自動射擊。半自動射擊停射時,槍機呈閉鎖狀態;全自動射擊停射時,槍機呈掛機狀態。這樣既提高了半自動設計的精度,又可避免射速過高時槍管過熱引起槍彈自燃。與大多數機槍一樣,HK21的槍管也可以迅速更換。
一槍多用
除安裝在兩腳架上使用外,HK21還可以安裝在專用的L型1103三腳架或K型1201二腳架,當做重機槍使用。另外,在戰車的炮塔上或軍用車輛上裝設2401型環型槍座後,該槍也可以當做車載機槍使用。輕型兩腳架有兩個安裝位置:一是直接裝在供彈機前方,這樣可以增大方向射界,但會造成精度下降;二是將兩腳架安裝在槍管護筒前端,這樣可以提高精度,但縮小了方向射界。